“我讓他吃飯,他倒好,吃著吃著就開始玩起來,從熱菜吃到冷菜,再熱、再冷,有時候能折騰一兩個小時!”
“做事情從來不認真,外面稍微有點風吹草動,他就分心,說了好多次,就是改不了……”
“老師說他上課總是東倒西歪,其他學生都能安靜地坐在那裡,就他一個人閒不住,說一下管用幾分鐘,不說就一直鬧騰,這不是多動症嗎?”
……
類似於這樣的情況,相信大家並不陌生,正如民間所說,小孩子就跟猴一樣,一刻沒得閒。
其實,這些都是專注力不足的表現。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專注力不足問題?不得不承認,小孩子專注力不足是一種普遍現象,它並非個例,幾乎所有的孩子都那樣。
法國專家艾文認為,孩子專注力不足,原因可以分為下面幾點:
1.生理因素
人類所有行為都歸神經系統控制,我們可以簡單地將其理解為大腦的反饋刺激,而幼齡兒童的大腦發育尚不完善,因此,他們的行為往往很難達到家長想要的標準。
生理上的缺陷屬於不可抗力,簡單地培訓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萬幸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大腦會逐漸趨於完善,這個麻煩會不攻自破,所以大家不需要額外操心。
2.疾病干擾
“多動症”大家肯定都聽過,當初在90後那一代盛傳,學名“注意力缺陷多動症(ADHD)”,又被稱之為“腦功能輕微失調綜合徵”,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兒童疾病。
資料顯示,該疾病的發病率在5%~15%左右,男孩大於女孩,早產以及剖腹產孩子更易患病。
目前科學界對其成因尚不清楚,有人認為是激素分泌失衡所致,也有人認為是心理缺陷,遺傳說、環境說、病理說等等,干擾因素極多。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患有多動症的孩子,均表現出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易衝動,難以與他人相處,如果不及時糾正,對孩子的身心發育將造成嚴重干擾。
3.環境問題
小孩子沒有經過社會的磨鍊,意志力很差,因此,當外界干擾較多時,他們必然要分心。
如果長期處於干擾環境,做事情時總是被打斷,孩子的大腦就會形成一種思維慣性,之後哪怕沒有外界干擾,它也會習慣性分神。
個人認為,這個原因是最麻煩的,畢竟習慣一旦養成,再想去糾正,難度可想而知。
這是連很多成年人都辦不到的事情,對孩子而言,希望自然更加渺茫。
孩子在3-6歲期間,既不像之前那麼難以溝通,也沒有之後的頑固思維,不僅如此,此時他們不論是思維活躍性,還是服從性,都處於巔峰。
在這個階段對孩子進行專注力訓練,不僅難度小,父母無需付出太多,而且效率高,一旦幫助其養成習慣,未來將無需繼續操心,屬於一勞永逸。
希望各位家長抓住這一時期,及早行動起來。
1.不要施加太大的壓力
我就曾遇見過這樣的家長,她對孩子喜歡分心這件事情是深惡痛絕,只要發現,不是打就是罵。也許在她看來,這種高壓式教育可以快速解決問題,可孩子的思維邏輯並不是那樣。
有個詞叫“忙中出錯”,壓力越大,往往意味著出錯機率就越大,以孩子的心理素質,事實上,並不能很好地抗壓。
不僅如此,高壓環境還會帶來一系列麻煩,比如心理敏感、叛逆情緒、親子關係破裂等等。
2.培養時間意識
有人做事情非常守時,說10分鐘就10分鐘,只會提前不會延後,而另外一些人就很討厭了,他們毫無時間觀念,10分鐘能拖20分鐘,20分鐘能拖一小時!如果是事情太難,實在無法按時完成,那也就算了,我們尚且可以接受,可現實往往並非如此。
他們就是喜歡磨蹭,做事情的時候,不是喝口水就是吃個東西,要麼就是跟別人聊聊天,幾件事一岔,不僅耽擱了時間,還會提高錯誤率。
家長要從小就給孩子關注時間意識,從小事做起,吃飯40分鐘,看電視一小時,幾點睡覺,幾點起床等等。時間意識一旦行為,他們自己做事情就會有一種緊迫感,這種發自內心的約束,能在無形中迫使孩子變得更加專注,還不用擔心對其心理造成干擾。
3.排除干擾源
既然孩子會因為外界干擾而分心,那我們將干擾源解決掉不就好了嗎?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很難,因為很多家長自身就是干擾源,他們習慣性打斷、糾正孩子,對其錯誤行為指手畫腳。
家長的出發點無疑是好的,可是這樣的行為,確實會干擾孩子的專注力。
學會“偷懶”,也是一種科學教育理念,希望家長能及時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選擇性放手。
歪歪兔專注力養成繪本幫你解決問題我一直堅持,將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來做,歪歪兔專注力養成繪本——我才不會走神呢,就是培養孩子專注力的經典佳作。
這本書從4個角度,6個層面,系統性地說明了孩子專注力不足、改善以及提升的種種細節。
最大程度地幫助家長了解其中的科學原理,並且輔助解決。
豐富的插圖、趣味的故事、科學的練習題,這一切都是為高效服務,家長只需要前期稍微花一點時間,後期即可放手讓他們自己來。
只要跟著書本走,提高專注力是順其自然的事情。
專注力問題解決了,孩子成才只不過是時間問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