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來,
香港電影有一種怪現象出現得比較頻繁,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
這種現象,
就是出現了許多“不像系列電影的系列電影”!
《追龍2》
比如,
在看《追龍2》的時候,
你們有沒有發覺?
《追龍2》好像沒有劉德華,沒有甄子丹,
劇情與《追龍1》根本沒多少關聯,
但它的片名,卻叫《追龍2》!
兩部電影的關係,
實際上不算是系列電影,
它們也不屬於這幾年很火的“宇宙”電影。
它們只是同一主題的電影,都是講梟雄的故事而已!
但它們的片名,會讓人覺得它們是常規的系列電影,
這就是我所說的“不像系列電影的系列電影”!
這種系列港片,
如果我們細心數一數,實際上還真挺多的。
《掃毒》系列是這樣子,
因為《掃毒1》和《掃毒2》根本是兩個故事;
《掃毒1》
《使徒行者》系列是這樣子;
《殺破狼》系列也是這樣子;
《反貪風暴》系列劇情有關聯,
但演員重複用,也有點像是這種電影;
就連今年準備上映的《拆彈專家2》,也許也有可能是這樣子。
因為在第一部的劇情中,劉德華飾演的角色已經犧牲了;
第二部又是劉德華主演的,
如果《拆彈專家2》不是採用類似於雙胞胎的設定,
也許它也會是一部“不像系列電影的系列電影”。
這種系列電影會給觀眾產生什麼感覺?
最直接的感覺,
當然有點像“貨不對板”,被騙了的感覺!
因為明明電影的片名帶有“1,2”,
但第二部根本不是續集,
實際上劇情與第一部不連貫的,或者完全沒聯絡的。
觀眾本來滿懷期待,
想知道上部電影的後續,
結果這部電影沒有給出他們想要的答案,
反而像看了一部“掛羊頭賣狗肉”的電影。
這種電影,
如果第二部的質量過關,還說得過去,
觀眾的意見會沒那麼大;
但如果這類電影的質量不過關,
可能會加大觀眾對這類電影的不滿,讓觀眾對這種電影的評價更加負面。
另外,
如果這種系列電影多了,觀眾可能會對這種電影產生“抗體”,
被忽悠比較多後,
若是觀眾事先知道了新的電影,
其實是“不像系列電影的系列電影”,
而不是正宗的續集,
他們可能都會變聰明瞭,
知道這種情況就不打算去電影院看,或者等口碑出來再看。
這種“不像系列電影的系列電影”,
也不是最近幾年才出現的,實際上很早就有。
比如上世紀90年代,
周星馳有一部電影叫《一本漫畫闖天涯》,
後來出現了一部《一本漫畫闖天涯2》,
這部電影看起來好像是系列電影,是第一部的續集,
但它實際上並不是周星馳主演的,完全是另外一部電影。
之所以會出現這場現象,
最根本原因,也許是電影公司為了實現盈利最大化吧!
傳統系列電影之所以會出現,
很多情況下都是因為出現了成功的IP,
然後電影公司想蹭著它的熱度來賺錢而已。
比如也是在90年代,
《賭神》火了以後,
《賭俠》,《賭聖》,甚至《賭霸》都出來了,還衍生了一系列的賭片;
王晶前幾年拍的《澳門風雲》系列,
其實也是榨取發哥“賭神”IP的剩餘價值;
當年周星馳的《逃學威龍》成功後,
馬上就有兩部類似題材的電影出現;
吳宇森沉寂多年,憑藉一部《英雄本色》翻身,
他本不想拍第二部的,結果在電影公司的要求下,
無可奈何的他,還是拍了第二部;
後來公司想讓他拍第三部,
他直接拒絕,於是背後製片人徐克自己下場,拍了第三部。
“不像系列電影的系列電影”這幾年頻繁出現,
本質也是為了蹭成功作品的熱度,榨取成功IP的剩餘價值,
只不過方式有點生硬而已。
這種現象頻繁出現,
也是因為港片沒落,缺乏創新,
所以他們才這樣最大限度地“炒冷飯”。
另外,只要相關作品還有市場,還能賺票房,
它們仍然會出現的。
不管是香港公司,還是內地公司,
這種“不像系列電影的系列電影”,還是少拍點吧,
因為給觀眾的體驗真的很不好。
起片名的時候,
還是起“《XX:之什麼》”就好了,不要帶“2,3”,
否則會讓人誤以為是續集。(也許他們是故意的)
你對這種頻繁出現“不像系列電影的系列電影”的現象,
又是怎麼看的呢?
洞察影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