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其它>

以前老師留作業是寫在黑板上的,現在的作業是發到各種“群”裡的。以前的溝通是面對面的,現在的溝通是無界限的,隨時隨地,方便快捷的同時,也有一些麻煩。

班主任誤將聊天截圖發至家長群,結果如何?

前不久,小趙就遇到了一見鬧心事,小趙兒子今年剛上三年級,性格開始變得好動還特別愛惹事。

有一天突然老師在群裡發來了幾張照片,全是她和老師的對話,對話內容就是小趙兒子今天不聽話了,明天搗亂了等等。

小趙第一時間在群裡發出疑問,老師解釋說是誤發,可小趙的心裡就多了一根刺兒。

雖然在群裡什麼也沒說,可是小趙覺得老師把和她的聊天發出來是故意的,可因為孩子又不得“妥協”,每每想起這個事,小趙都覺得被侮辱。

小趙的兒子屬於屢教不改型別,也就是說老師在學校管他的時候回家父母管不住他,讓他在校“胡作非為”老師要求家長配合無可厚非。

又有網友覺得老師把聊天記錄發到群裡的行為就有失師德了,任何一個人,不尊重他人,都是一種錯誤的行為。

孩子犯錯後後,和家長溝通有很多種方法,都是成年人“誤發”這個解釋怎麼都說不通。應該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家長群已然“變味”

前段時間,出現了一件特別“火”的事情,一個家長退出群聊的事情,簡簡單單的幾步操作,沒想到引來社會這麼大的反響。

人民日報特別就這件事談“變味”群,剖析了在家校共育模式下,教育為什麼會錯位,“群”怎麼就變了味。

是為了方便教師與家長交流溝通,方便家長了解自己的孩子,以及傳達學校的通知,方便快捷,然而“家長群”慢慢地就變了味。變成了老師的“一言堂”群。

建家長群的本意是好的。可是慢慢就會發現,家長群變成了老師說什麼,家長的回覆就只是“收到”“好”等同意性詞語,沒有交流,沒有反對性的詞語。

如果說群裡出現任何質疑,都顯得有些“大逆不道”。家長群變成了“個人秀”群。

或者曬孩子的生活起居的比比皆是。然而愛孩子沒有錯,“炫耀”孩子也沒有錯,但是要分場合,在家長群裡發,會導致有些人跟風,引起攀比。也會使一些家長反感,引發矛盾。

變成了“溜鬚拍馬”群。典型的表現就是過度迎合老師,老師的任何話都會迴應,對老師進行各種盲目吹捧和誇讚,更有甚者,一到節假日,自發組織給老師湊錢買禮物。

其目的很明確,就是希望讓老師有一個好印象,多照顧照顧自己家孩子。這類行為常常引起其他家長的反感,甚至是老師的反感。

教育孩子,需要學校和家長的共同配合

教育孩子是學校和家長的共同責任,其目標就是讓孩子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 家校共育

“家校共育”不是一個新鮮詞,是前蘇聯教育學家提出來的,家長們看過也聽過了很多關於類似的話題,應該能懂其中含義。

學校要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老師要傳道授業的同時,瞭解孩子理解孩子。

◆ 有效溝通

而家長要為孩子提供健康的家庭環境,提高自己的素質,適應孩子的成長,關心孩子的情況,理解老師,理解學校。家長與老師多溝通,互通訊息,共同教育孩子成長。

教育本身就是一場持久戰,需要老師和家長、學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取得勝利。

家長群的“變味”老師和家長都有責任,別讓家長群變成“負擔群”,不推卸責任,共同努力的教育孩子,家長群就一定能夠順利健康的繼續下去。

今日話題:你認為家長群的存在有必要嗎?

22
  • 康明斯6bt發動機
  • 談馬未都:一京城“高階老炮兒”,何以成為文化界的“萬人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