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每次一回到家,就叫“媽媽”,然後挨個房間的找我,非得找到我才罷休。
我對他說:“孩子啊,哪次你能不找我呢?”
其實心裡還有點小得意:孩子果真是跟媽媽親呀,一回來就找媽。
今天我突發奇想,在孩子剛進門的時候我馬上躲進了客廳窗簾那,等著他來找我。
結果,他到了家沒有叫“媽媽”,也沒有找,而是去奶奶房間聊天、玩玩具了。
我想著過會估計就該來找我了,結果我在窗簾那呆了20多分鐘,他也沒去找。
感到很無趣,我就自己出來了,好尷尬。

我問孩子:“以前你不都是一回來就找媽媽嗎?今天媽媽等了你好久,你怎麼不來找我呢?”
他嘿嘿一笑:“不好意思啊媽媽,我想玩呢!”
想到之前,他玩也是要等見到我說了話才去開始玩,沒想到爺爺奶奶來了幾天,不知不覺中我已經“失寵”了。
我突然就意識到:哪裡是孩子離不開媽媽呀!明明是媽媽離不開孩子。

正如龍應臺在《目送》裡寫到的: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想到以後這個可愛的小人兒越長越大,越來越獨立,慢慢離我們越來越遠,心裡酸酸的。
不過也明白,父母對孩子的愛要有一定的距離和界限,控制不是愛。
還是好好珍惜這段難得的童年時光吧,畢竟等孩子長大,我們就不會再有現在這麼親密了。

我回憶起自己的成長經歷,不可否認,父母為我們付出的太多,但同時,他們並沒有學會放手。
自己都二三十歲的人了,每次打電話,媽媽都要從衣食住行等方面叮囑個沒完。
爸爸對媽媽說:“孩子都多大的人了,這種事兒還用說嗎?再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不用管他們”。
但是媽媽依舊在下次打電話的時候叮囑我們,雖然很溫暖,但是更希望媽媽能把這個心思用在自己身上,畢竟我們也希望她能好好的。
而爸爸呢,說著“兒孫自有兒孫福,不要管太多”,卻依舊會在我們做決定的時候插手。
甚至還希望已經成年數年的我們能夠照著他的想法生活,每次見面都試圖用他的觀念給我們洗腦。
再看很多公婆,更是試圖做小家庭的主,管完了兒子管孫子,試圖將自己那一代的教育方式傳承到下一代……
我覺得養育和教育應該是“一代管一代”,父母養育好自己的子女就可以了,不必再去試圖分擔子女的責任:教育子女的下一代。
最重要的當然還是要有自己的生活啦,不然只能將注意力和重心放在子女身上,吃力不討好,何必呢?
希望自己在孩子長大後,能成為一個“得體的退出子女生活的”媽媽!
你成年後,父母還在插手你的生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