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鵝之飛鐵為翼,射生小兒空看得。腹中驚怪有新姜,元是江南經宿食——《奉使契丹二十八首》。
提起契丹,那麼一定會聯想到名震三朝(唐、五代、遼)的契丹鐵騎,作為一個遊牧民族,契丹一族在作戰上以騎兵為主,唐末天覆二年(902年)耶律阿保機出兵河東,攻下九郡,天佑二年(905年)又七萬騎兵大破盧龍節度使劉仁恭,奪下數郡。
貞明二年(916年),耶律阿保機建國號“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此時他開始親征突厥,又伐女真,五代時期,契丹一族攻下了渤海一帶。
《金史》卷一載:五代時,契丹盡取渤海地。
耶律阿保機雖然一直想要征戰中原,但攻滅渤海之後,在班師回朝途中就病逝了,其子耶律德光繼位,即遼太宗
公元936年,後唐發生內亂,河東節度使石敬瑭自稱皇帝,以割讓燕雲十六州作為條件,讓遼朝出兵,遼太宗以5萬騎兵攻滅後唐;公元947年,遼太宗又滅後晉,遼太宗改國號為大遼。
然而遼太宗並沒有見證遼國最巔峰時期,遼景宗時期,遼朝同宋聘史往還,遼朝在休養生息下實力強盛,雖說宋太宗想要收回燕雲十六州,也兩度北伐,但都被遼軍擊潰,為了防止高麗跟北宋結盟,契丹鐵騎又踏破了高麗。
遼聖宗時期,蕭太后跟宋朝達成了互不侵犯的合約,雖說是結盟,但宋每年都要上貢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總的來說宋還是吃了一個大虧。
遼聖宗去世之後,長子耶律宗真即位,皇太后蕭耨斤開始攝政,遼朝也開始走下坡路,在宋、遼、西夏的常年戰爭當中,女真一族從中受益,慢慢崛起,公元1125年,遼國被金朝所滅,雖說遼國在之後也建立了一些小政權,但最終還是沒能復國。
威震三朝的契丹,也消失在歷史長河中,那麼契丹一族,又都去了哪裡呢?你可能永遠不會信。
契丹貴族耶律大石召集殘部,向著西方遷移,建立西遼,立國78年;西遼貴族八剌黑又繼續遷移到波斯灣附近,這部分人跟中亞人進行了一個融合。
留在中原的契丹人,一部分跟女真進行了融合,還有一部分選擇了遷移,生活在大興安嶺的達斡爾人便是契丹人的後裔,他們的生活方式、0習俗都跟契丹人十分相似。
生活在雲南施甸縣還有一支自稱為“本人”的特殊群族,他們修建祠堂時,都會在祖宗牌位上刻上“耶律”,根據村民所說,這是為了紀念他們的先祖阿蘇魯。
相關的專家,從雲南施甸縣5個村子取了DNA,又在四川樂山取到了契丹族人屍骨,透過DNA檢測,證實了雲南施甸縣地區的阿、蔣、莽姓的“本人”為契丹族後裔。
不過漢族跟契丹人融合了幾百年,血脈分別微乎其微,56個民族也難分彼此,都是一家人,這些契丹人後裔也只是保留了文化習俗和語言習慣。
正所謂,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每個地方也有自己的方言,也有自己的習俗,我們也沒有必要深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