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大部分的家庭都是“慈母嚴父”,人們認為母親要慈愛孩子,給孩子溫暖的教化,而父親要對孩子嚴厲,威懾住孩子。父母一剛一柔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
真的是這樣嗎?李女士不以為然,她生了孩子之後,決定做一個溫柔的母親,於是她收斂起自己的脾氣,對孩子極盡溫柔。
然而,隨著孩子年齡增長,李女士發現,自己越對孩子溫柔,孩子越是跟自己對著幹。但孩子平時在他父親面前不敢鬧,因為丈夫對孩子比較嚴厲,說一不二,不準孩子哭,不準不守規矩。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叛逆的性格更為明顯,連他父親都管不了,把他一頓打。李女士不忍心地護著,但孩子卻甩開她的手,責怪道:“我變成這樣都是因為你!”

李女士醒悟過來,正是因為自己的溫柔和縱容,孩子想要什麼就給他買;孩子被丈夫教訓了,自己也上前護著等等,都造成了孩子在自己面前有恃無恐,變本加厲。
在大多數家庭裡,都是媽媽或者奶奶這樣的女性角色照顧孩子最多,和孩子之間往往呈現這樣一種關係:越是親近的人,孩子就越容易跟你鬧脾氣。
而且女性容易對孩子心軟,所以也有句話叫做“慈母多敗兒”。
“慈母嚴父”家庭教養模式的通病“慈母嚴父”這一傳統的中國家庭教養模式,與“女主內、男主外”的傳統觀念不無關係。
父親在外打拼事業,對孩子的生活關心甚少,只有比較重大的事情才做決斷,在孩子面前保持一個威嚴的形象,而且通常態度粗暴、缺乏耐心。
而母親則在家相夫教子,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孩子上,事無鉅細地照顧孩子的生活。為了教育好孩子,不得不保持耐心、溫柔甚至卑微的姿態。

比如在孩子吃飯時,往往出現這樣的情況:
孩子邊玩邊吃飯 ,慢吞吞地吃一口,玩一會兒玩具。媽媽擔心孩子吃冷的飯不好,就接過來喂孩子吃,“來,一口飯一口菜,不能挑食……”可是下一秒,孩子就把嘴裡的胡蘿蔔吐出來了。
媽媽耐心地勸說:“吃胡蘿蔔就能像小白兔一樣眼睛亮!”孩子還是搖搖頭:“我不吃、我不吃!”媽媽低聲下氣地跟孩子打商量:“你好好吃飯,吃完之後給你看動畫片怎麼樣?”
無論媽媽如何勸說,孩子依舊不好好吃飯。爸爸見此直接吼了一句:“別管他,愛吃不吃,不吃就讓他餓肚子!”被吼了之後,孩子才不敢再造次,乖乖地吃飯。

可見,“慈母嚴父”這一家庭教養模式的通病就是:媽媽地位低、爸爸地位高。
這都是因為家庭教育中“父位缺失”,母親不得不用過多的關心和熱情去填補孩子,造成了孩子對待父母的差異,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當父親對孩子的教育不聞不問,再多的耐心、溫柔都對孩子不起作用的情況下,巨大的生活壓力也會把“慈母”也逼成“嚴母”。
如果在這種“嚴母嚴父”的家庭中長大,孩子會變得性格懦弱、膽小,看似很聽話,然而壓抑在心裡的叛逆因子,總有一天會以極端的形式爆發。
父親要慈:父親在家庭中的形象是有力量的,如頂樑柱一般支撐整個家,給予孩子安全感和厚實感。一般父親說的話,在孩子心中更有分量。
相比“嚴父”帶給孩子的距離感和壓迫感,“慈父”不但能拉近和孩子之間的距離,和孩子相處愉快,若是跟孩子講道理,他也會更容易接受。
“慈父”與“嚴父”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們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更多,也更瞭解孩子。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不是一味讓孩子聽話順從,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耐心教導。
正如《家有兒女》的夏東海就是典型的“慈父”,與劉星像好兄弟一樣相處。
夏東海總是充當劉梅和孩子之間的調節劑。比如當劉梅誤會劉星的時候,他會先給劉梅做分析工作:不要沒弄清楚問題就妄下結論;接著去安慰劉星,讓他給媽媽一次改正的機會。
夏東海不是一味包容和溺愛,平時對待孩子溫柔有耐心,孩子做錯事情會批評,若是自己做錯了也會跟孩子道歉,在重要的事情上給予孩子們正確的教導和啟示。

媽媽太溫柔的話管教不好孩子,心太軟容易被孩子“牽著鼻子走”。面對孩子的耍賴、哭鬧,媽媽應當堅持底線和原則:“我說什麼就是什麼,你不要跟我鬧!”
其次,媽媽也要捨得放手,否則孩子會產生嚴重的依賴性,學不會獨立;媽媽還要給孩子樹立好規矩,讓孩知道自己不能任性妄為。
例如應採兒就是典型的“嚴母”,把Jasper培養成一個“小甜豆”。
應採兒給孩子制定了嚴格的家規。比如客廳裡不能放玩具;不許玩太多電子遊戲;講究餐桌禮儀;不會事事順著孩子,還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學會做家務、自己去上學等。
比如Jasper無理取鬧、撒潑打滾的時候,應採兒做法是“冷處理”。孩子看到沒人理自然就不哭了,等孩子哭停了,應採兒再去抱他。
但應採兒不會隨便對孩子發脾氣,比如在教孩子認字的時候,因為孩子學得太慢,她忍住脾氣上樓,等調節好情緒之後,再跟孩子表明學中文的重要性。
不論是“嚴母慈父”還是“慈母嚴父”,都各有利弊“嚴母慈父”也好,“慈母嚴父”也罷,都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候表現出不同的立場,也就是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
久而久之,孩子越來越怕嚴厲的一方,親近溫柔的一方。同時,孩子在嚴厲的一方面前“膽怯疏遠”,卻在溫柔的一方面前“作威作福”。
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個性採取恰當的教育方式。適當的慈愛和嚴厲對孩子都是好的,但是父母太心軟或者太強勢,都會導致孩子產生不好的性格和壞習慣。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要有共同的立場,不要一個太過嚴厲,另一個又護著孩子。相互彌補又相互配合,給予孩子最理想的家庭教育。
同時,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起到重要作用,缺一不可。無論工作再忙,都不該推卸自己為人父母的養育責任。#中外養育觀念#
今日話題:你認為“慈母嚴父”好,還是“嚴母慈父”更好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