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名剛出生的女嬰,被家人連續從五樓窗戶丟擲兩次,幸好樓下有一層鐵絲網,孩子也算命大。可是讓人驚詫的是,“無業遊民”的父親不願意給女兒治療,稱自己懂護理,在家裡休養,孩子照顧能夠恢復健康,多喝奶粉就可以了。
他們生了兩個女兒,大女兒隨老人生活,奶奶離世後,大女兒回到父母身邊。有鄰居稱,凌晨見小女孩睡在保安室,原因是媽媽犯病了,大吵大鬧無法入睡。爸爸也覺得女兒是“多餘”的,在一起很彆扭,很快把大女兒趕出了家,沒幾天就隨姑姑走了。這個家庭還曾生下一個兒子,但沒有撐過半歲。
爸爸坦言自己重男輕女,女兒跟兒子沒法比,感受也不同,閨女讓他感覺生活很平淡,沒有拼勁。如果膝下有子,不僅有底氣,而且後繼有人了。女兒將來嫁出去,生了孩子也要隨別人的姓,你付出有多大,傷心就有多大,這種感覺不好受。
02
重男輕女太可怕
在我們的觀念中,男人主外女人主內,男人要努力賺錢,養活一家老小,但是這名男子卻依靠妻子的退休金,去養女兒,如果好好養也就罷了,也算是一個有責任感的“奶爸”。
甚至有網友懷疑是不是他把妻子逼成這樣的,都有精神問題了,還非要再生三胎,真不知道這個爸爸怎麼想的?就是為了生個兒子?家裡有發了黴的龍床要繼承嗎?她有4000元退休金,如果沒有房租,平時不買大件物品,也不會把日子過得這麼凌亂。甚至還有可能被剝奪監護權。
03
父親缺少責任感
有人呼籲,希望有好心人收養這個女嬰。孩子有這樣的父親,註定不會幸福,孩子從那麼高的地方摔下來,居然連最基礎的治療都沒有。這個女嬰還能經受住第三次嗎?
說到底,重男輕女只是藉口罷了,他重視的只有自己。
妻子這樣的狀態,平時再不採取避孕措施,懷上孩子捨不得花錢流產;孩子生下來,用心養也算,又嫌孩子礙事;大女兒變成留守兒童,常年回不到原生家庭,已經夠可憐的了,沒想到小女兒更讓人心疼。
孩子遇到一個懶爸爸,如果勤快一些,不可能把室內弄得髒兮兮的,即便清貧一些,只要人勤快,也能把家整的一塵不染。
04
李玫瑾教授強調,孩子被你親自撫養長大,你才有機會與資本教養孩子。特別在孩子六歲之前,如果不是你親自帶的,就不要責怪孩子不聽你的話,或有一堆壞習慣。
誰親自帶孩子,他才會依戀誰,孩子才聽這個人的話,也不會恨你,否則孩子可能會內心記恨。因此,花時間帶孩子,並不是白費時間,前面花費的精力是值得的,這個過程積累了教育孩子的“資本”。
當父母的付出傳遞著“愛”,孩子也更加有“安全感”,這就是“情感教育”的好處。孩子若有需求打聲招呼,父母就會“隨叫隨到”。
有的家庭是媽媽全職帶娃;有的家庭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阿姨等一起帶娃,孩子哭鬧時,出現多個面孔和聲音,親情豐富的孩子,他的“閱歷”更多,言語也會更加豐富,耳朵聽得多的人,就會說得多。
孩子的情商高,意味著他在嬰兒期躺著時,面前的面孔和聲音比較多,孩子說話比較早,而且不怯生。
可以想象,前面案例的家庭,孩子有多可憐,別說能夠及時響應孩子的需求,甚至孩子的生命健康權都無法保證,連續生了三個孩子,每個孩子的遭遇讓人心痛。
小女孩可能會留下病根,希望她能沒事。幸好大女兒被姑姑接走了,否則安全問題堪憂。兩個孩子長大需要不斷努力,清理掉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
奧地利精神病學家阿德勒說過:“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05
重男輕女毀了孩子的童年
《都挺好》中蘇明玉有兩個哥哥,原來她可以成一個幸福的小女孩,被父母和哥哥寵愛。但是,父母的結合一開始就充斥著功利性,蘇母對子女區別對待,兒子可以要什麼有什麼,女兒卻要處處犧牲個人利益,讓著哥哥,住居如此,出國留學亦是如此。
於是,她選擇與家庭切割開來,她要不斷努力,不斷壯大自己,來擺脫父母的束縛,只有自己更加強大和獨立,才能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童年造成的傷害,久久不能擺脫,她要更長的時間去治癒自己。
《安家》房似錦從小在重男輕女的家庭氛圍中長大,出生時因為是女娃,被母親扔進井裡。幸好爺爺出面把她救了回來,在她的童年裡,爺爺就是“保護神”。
母親處處想著兒子,向女兒索要100萬,她要給兒子買房找媳婦,不惜鬧到女兒單位和住所。
生活中這樣的父母太多了,等孩子長大後,他們會恨自己的父母嗎?會不會不孝順呢?當女兒不養他們時,這些父母會不會舉起“道德大棒”對女兒“窮追猛打”呢?
06
孩子將來會孝順嗎?
其實,這種現象在農村很普遍,有的父母重男輕女特別嚴重,男孩可以心安理得地啃老,女孩卻要自力更生。這種觀念會伴隨父母一生,這種頑固是刻在基因裡的,家裡的諸多矛盾,皆源於父母對子女的不平等。
正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老人的偏見,也會因為自己的教養問題,成為最後的“受氣者”。孩子始終會長大的,父母慢慢變成“弱者”,你能保證孩子不區別對待老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