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拾荒雜談
《百家姓》是傳統蒙學識字“三百千”當中的百,成書時間是在北宋初期,框架建立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書中的姓氏順序是按照當時的社會地位來排名,比如趙就是宋朝的皇室之姓,錢是吳越國王室錢姓、李是南唐王族的姓氏等。
魏晉時期氏族分佈
宋版《百家姓》是目前傳播範圍最廣的姓氏專志。書撰之初,位於排行榜前八位的都是當時數一數二的統治階級大貴族。有不少都是前朝皇室遺留支脈,雖已經改朝換代,但靠著祖先的餘蔭也能站穩腳跟。但還有幾支姓氏,祖上沒出過什麼皇帝,卻也能躋身當時的高層門閥,這樣的家族才是百家姓中最有實力的。
趙姓——南越、趙宋南越武帝趙佗是趙姓帝王之中壽命最長,也是為帝最早的一位。但如果按照正統而言,趙佗只是割據政權的統治者,雖曾單獨稱帝,但不久後就臣服西漢,僅被承認為南越王。
趙姓實際上的正統稱帝則還是要往後推千年。趙匡胤取代後周建立大宋並稱帝之時,才是趙姓真正稱帝的歷史起端。
錢姓—— 吳越錢鏐本是唐朝將領,後因故割據兩浙之地建立吳越國,先後依附於唐、五代、宋,被中原王朝賜為越王、吳越王、吳王。錢鏐死後,繼承者為期建廟,廟號尊為太祖,諡號為武肅王,墓寢稱之為陵。
錢鏐究竟算不算得上是皇帝?這是一個相當有爭議的事情,從統治層次來講,吳越國只是割據政權,不曾佔據中原地區,故在正統上不屬於皇帝。但是其有太祖廟號和陵寢,這一規格又和皇帝相等,是似帝而非帝。
鑑於錢姓歷史上僅有這麼一位登高望頂之人,故在此也將錢鏐算為帝王。
孫姓——東吳孫姓為帝最早的一位是三國時期東吳國的皇帝,即東吳大帝孫權。孫權從意義上來講,雖然是割據政權,被史書承認為正統,但要承認的是,三國時期三個國家相對而言都是割據政權,故孫權稱帝應該算是帝王身份。
不知是不是巧合的緣故,百家姓前三位得國最早的帝王俱是出自吳越閩等東部沿海之地。所以這幾個地區的趙錢孫三姓祖上大都可以追溯到這幾位帝王。
李姓——西涼、成漢、李唐、後唐、南唐李姓和劉姓並列為我國第一大帝王之姓。如果在加上中國曾經的附屬國之國王,那麼李姓將超越劉姓,成為世界第一的帝王之姓。
李姓的巔峰時期自然是李唐時期,但是最早的得國皇帝則是北方十六國時期西涼的開國帝王——西涼太祖李暠。
李暠的皇帝之路是非常詭異的。他雖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割據西涼之地的開國國君。但從統轄區域、禮儀制度方面,李暠只能算個割據王公,而且他後面還奉表東晉表示臣服,故不能算皇帝。
奇怪的點是和錢鏐一樣,李暠死後,其繼承者追尊廟號為太祖,陵寢規格等同帝王,也是個似帝非帝之人。這種情況和錢鏐簡直不要太像,不過有一點是錢鏐萬萬比不上的,那就是李暠太幸運了。其後代李淵建立大一統的李唐王朝,之後唐玄宗李隆基又將先祖李暠追尊為興聖皇帝。故李暠算是李姓得國最早的皇帝。
周姓——無周姓為何在《百家姓》中位列第五,僅次於南唐李姓?據說是因為政治地位,但北宋初期周姓政治地位巔峰之人究竟是周渭還是出自汝南郡周氏家族之人,這個不得而知。
吳姓——大周吳姓歷史上並未出過真正意義上的皇帝,不過自稱為帝,且有兵力、地盤和年號的倒是有一個。他就是清朝年間“三藩之一”——平西王吳三桂。
這位爭議人士的生涯就不必介紹了,我們來看看他稱帝的身份。
康熙十二年,即公元1673年,朝廷正式進行削藩,同期,吳三桂宣稱“興明討虜”(這個興明很有意思,南明桂王永曆帝就是他親手扼殺的)。於第二年改稱“周王”,並在康熙十七年正式稱帝,年號昭武,但不久後病亡,其孫即位,追尊為太祖。
吳三桂稱帝大致上可以算作“偽帝”,在康熙十七年上半年的時候,大周軍與清軍交戰時期屢佔上風,是由相當大的機率可以劃江而治,但最終被戰略上的失誤所徹底挫敗。如果在康熙十七年之時,吳三桂真的能夠擊敗清軍,將其遏制在長江北岸,由此進行劃江而治的話,那吳三桂倒真的是實實在在的吳姓皇帝。
鄭姓——無鄭姓之中最接近帝王身份的還是民族英雄,南明延平王鄭成功,不過國姓爺也只是一個郡王身份。如果把目光放向全世界,那麼在泰國就有一家鄭姓國君。這就是來自泰國吞武裡王朝鄭氏家族。
奠定了現在泰國版圖的吞武裡王朝的創始人是華裔人鄭信,其父是廣東潮州人,故鄭信是華裔身份。世界上鄭姓皇帝只此一家,在中國,則並無鄭姓皇帝。
鄭姓在《百家姓》中排行第七位,應該和當時的鄭姓大族——滎陽鄭氏有關。
王姓——新朝作為和李姓並列的第一人口大姓,王姓佔據的帝王數量和李姓比起來,簡直不值一提。正兒八經的皇帝只有新朝王莽一人,就連歷代的異姓王都極少數有姓王之人,反觀和文化相關的人,王姓倒是佔據很多。
王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八位,能排在這個位置應該和當時的太原王氏,亦或者琅琊王氏有關。
在《百家姓》前八位之中,有兩個姓從未出過皇帝,一個是周姓,另外一個是鄭姓。如果將範圍擴大至全世界的話,那麼只有周姓是沒有出過任何帝王的。可能這和“周”是歷史上國祚時間最長的朝代有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