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侯拜相,是中國古代士人的奮鬥目標。為啥?封侯有名號,有封地,相當於成為了一個地主,用現代的眼光去看,那就是你有了十幾座樓房,在家當包租公就可以了。拜相呢?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手中有著接近王權的權力。一個是權,一個是錢,人性驅使,沒人不會追求吧?
不過,在先秦你要拜相,你除了有才,還得有機遇,在那個諸子百家的時代,有才華的人很多,但能遇見伯樂的人卻很少。蘇秦算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有了燕王的知遇之恩,佩戴六國相印,好不威風。
但要封侯,卻是一定要有功勞。戰國七雄隨隨便便封一個人為侯爺,誰心裡服氣?但是對有功勞,身份卻低微的人封侯呢?
在《大秦賦》第35集中,趙姬執意要把身邊的寺人嫪毐封為長信侯。嫪毐是呂不韋送進宮裡侍奉太后的,換句話說,呂不韋給趙姬找了情人,趙姬還不懂得避孕,給秦始皇生下了兩個弟弟出來。
當趙姬在朝堂之上,對嫪毐封侯一事提出來的時候,朝堂立馬炸鍋了。
首先,嫪毐是一個寺人,也就是太監,在歷史上根本就沒有給太監封侯的先例。
其次,嫪毐沒有任何軍功,卻要被封侯,這豈不是寒了老臣們的心嗎?如果成為了太后跟前的紅人,就有榮華富貴的話,豈不是所有人都去巴結權貴了?
最後,呂不韋也不同意封侯,原因在於,嫪毐是從呂不韋的相府走出去的,嫪毐是個奸詐小人,為人輕浮,一定會在咸陽城惹事,到時候,嫪毐犯罪,呂不韋也脫不了關係。
所以,這是一個慎之又慎的操作。
![](http://timg.juduo.cc/2020/12/9f739b9b-8f70-441a-b2dc-ad0884866550.jpg)
可對秦始皇來說,他是怎麼想的呢?關於嫪毐跟自己老媽偷情的事兒,秦始皇壓根就不知道。可《大秦賦》中,李斯卻知道這個秘密。李斯口口聲聲說自己是大秦的忠臣,那他勢必事事都向著秦始皇,每一件事的籌劃都對秦始皇有利。李斯想明白了一點,嫪毐的存在肯定會對秦始皇的王位有威脅。因為趙姬替嫪毐生了兩個孩子,萬一嫪毐想要讓這兩個孩子取而代之,發動兵變,那咸陽城將會一片哀嚎。所以,李斯一定會沿用呂不韋的老辦法: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
嫪毐的小心思,在《大秦賦》中有體現。當趙姬跟嫪毐說,她的孩子只有秦始皇一個人的時候,嫪毐的表情複雜,觀眾們或許能猜出一二。
![](http://timg.juduo.cc/2020/12/72226a0c69fa40c3943ccaa69734d905.jpg)
回過頭來一看,嫪毐在咸陽城開府招攬舍人,不管三教九流,只要有用,嫪毐照收無誤,還設計陷害呂不韋的管家。這分明就是在跟呂不韋對著幹。咸陽城的老百姓也不是紙糊的,咸陽城多了一個長信侯,以後章臺宮就更加複雜了。
此時的嬴政還未親政,但是他的潛在威脅已經緩緩暴露出來的,這最後一道威脅就是嫪毐的反叛集團。
這一次,趙姬不再跟朝臣們商量嫪毐封侯之事,而是直接宣讀詔命:封內侍長嫪毐為長信侯。呂不韋也不吭聲了,他已經被趙姬綁在了同一條船上。上了賊船,只能聽賊長驅使了,真是悲哀啊。
嫪毐的權勢已經到達了頂點,東方六國的使臣紛紛來慶賀嫪毐,連大秦的太后也來親自恭賀。可以說,嫪毐在天下露了臉,他已經進入了權力的旋渦之中了。
但這麼一個只會"騎馬"的人,他能掀起什麼風浪呢?
來說說咸陽城的四方勢力:
第一方,就是嫪毐集團。第二方,呂不韋的外客集團。第三方,宗室集團。第四方,秦始皇!嫪毐得罪宗室之首嬴傒,嬴傒想要把他生吞活剮,呂不韋也打了嫪毐兩個耳光,罰跪半天。這時,呂不韋集團跟宗室集團會聯合起來搞掉嫪毐。那麼秦始皇呢?秦始皇的前面三座大山,不一一拔掉,他的親政之路困難重重。但是,宗室之首嬴傒是支援嬴政的。嬴傒的出發點是好的,不讓大秦落入外姓之手,嬴政也放出話來,一定不會讓嬴姓宗室沒落。
可嬴傒提出來的意見就有點目光狹窄,他提出,讓外客都滾出秦國。這真是一個愚蠢的想法,且不說秦國的強大,正是有了東方六國有才華的人慢慢搞出來,現在秦始皇想要統一天下,就要凝聚東方六國所有的智慧,沒有出謀劃策的人,很難辦成事。還好秦始皇身邊有一個李斯,他寫了一篇《諫逐客書》,才阻止了秦始皇驅逐東方六國的客卿。當這三方勢力集中在一點,要掀翻嫪毐的時候,事情就好辦了。
在秦始皇22歲親政那年,嫪毐怕秦始皇親政後,會對他的所作所為進行秋後算賬,心裡害怕極了,想要做點什麼來緩衝一下秦始皇的暴怒。他思來想去,找了一個快速送他進鬼門關的辦法:反叛。
他在雍城秘密練兵,選好了良辰吉日,吹響反叛的號角。這個良辰吉日,就是秦始皇親政的那一天。可秦始皇有李斯這個咸陽第一聰明人,秦始皇早就看穿了嫪毐的小心思,他埋伏了三千甲兵,只等嫪毐闖進來,準能一舉抓獲。後來,嫪毐被腰斬,誅三族。那嫪毐的兩個孩子呢?秦始皇摔死了,還把趙姬囚禁在雍城。
![](http://timg.juduo.cc/2020/12/c4029cb9f3b344a58243aeb1fb97cf0c.jpg)
如今,秦始皇拔掉了咸陽城最大禍端,呂不韋想要把一個政治通明,大好局勢交給秦始皇的心也落下了。只有這樣,秦始皇才能奮六世之餘烈,一統中國。但在秦始皇百年之後,他卻製造出另外一個“嫪毐”出來,這個人就是趙高。
趙高"指鹿為馬"的事大家都知道,如果不是趙高的存在,現在我們或許不是叫做"漢人",而是"秦人"。
趙高跟嫪毐對比,趙高是一個實打實的太監,嫪毐卻不是。回到開頭的"封侯拜相"之說,嫪毐封侯,趙高拜相,這都是開了歷史的先河,也給後世一個警示。但在後世,宦官亂政的事屢見不鮮,真是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復秦人之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