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一首《臨江仙》,道盡了世間萬物的興亡與更替,無數英雄豪傑亦如長江之水,滾滾東流、一去不返。三國演義中最精彩的二人博弈,當屬諸葛亮與司馬懿的漢魏之爭,他們都是英雄、同為謀士、也是漢魏兩國的中流砥柱、股肱之臣。
當大權在握的時候,他們兩個人卻表現出截然不同的人生軌跡和價值取向,可謂是一悲一喜、一成一敗。按書中描寫,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有經天緯地之才、安邦定國之策,《出師表》中一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便是諸葛亮身為漢臣的真實寫照。諸葛亮的才能毋庸置疑,草船借箭、三氣周瑜、七擒孟獲,抑或是借東風、空城計,諸葛亮都將智慧與謀略揮灑的淋漓盡致。
然而諸葛亮的主公劉備,卻並不像煮酒論英雄時,曹操口中那個胸有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的英雄人物。劉備為了給關張兩位兄弟報仇,不聽諸葛亮的勸諫,親率七十萬大軍伐吳,最終被陸遜火燒連營,劉備自己也病死於白帝城。從國家的角度來說,劉備確實犯下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但是從個人方面來講,劉備又無可厚非,他用感情和行動全了兄弟之義,這也許就是讓諸葛亮對劉備報以忠誠的重要原因。
白帝城劉備託孤時,對諸葛亮說:“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且不論劉備這番話是出於真心,還是假意試探,但是這番話絕對能讓諸葛亮感動萬分,劉備願舍萬里江山,以徇大義,單論這份魄力和胸懷,實無幾人能及也。劉備駕崩,諸葛亮大權在握,他明知道劉禪是個扶不起的阿斗,倘若自立為主,確是水到渠成、易如反掌,說不定歷史也就此改變。但最後他還是選擇了輔佐劉禪,殫精竭慮、忠貞不渝。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解釋了他對劉備的忠誠:“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劉備用情義與賢明,感動了諸葛亮,諸葛亮亦用滿腔的忠義報答了劉備的知遇之恩,正是:託孤既盡殷勤禮,報國還傾忠義心。
司馬懿精於謀略、善於權變,如同諸葛亮一樣,他也是魏國的託孤之臣。但不同的是,他曾經被三次託孤,第一次是曹操病重時,囑託司馬懿輔佐繼任者曹丕;第二次,司馬懿雖然受到了曹丕的猜忌,但是曹丕去世前還是將他命為託孤之臣,只是四個託孤大臣死了三個,這也給了司馬懿一家獨大的機會;第三次便是曹睿病重之時,讓司馬懿與曹爽共同輔佐少主。然而這三位魏國的皇帝,都忽略了司馬懿的狼子野心,也或許是他們的患得患失,惜司馬懿之才而放過了他。
曹睿去世之後,司馬懿立刻撕掉了偽裝,開始與曹爽爭奪權力。司馬懿長子司馬師待新主如小兒,視百官如草芥,次子司馬昭更是獨斷專權、肆意妄為,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孫司馬炎終於得償所願,代魏稱帝,司馬氏野心勃勃,一脈相承,積三代之力終於奪得大位,了卻了司馬懿的心願。只是可惜可嘆,曹氏三代帝王,都在司馬懿身上下錯了注,最終輸了個精光徹底。
透過司馬懿的人生境遇,似乎諸葛亮是錯誤的,後主昏庸,諸葛亮憑一己之力,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最終病死五丈原,落得個“長星半夜落山塢”的悲劇下場。反觀司馬懿,他卻是順天勢、識時務,曹氏衰落,司馬氏取而代之並無不妥,而結果也表明他的選擇是正確的。
但令人不解的是,諸葛亮與司馬懿同是身居高位、手握重權,為什麼做出了完全不同的選擇?拋開歷史的背景和客觀的因素不談,單論主觀意識的話,他們兩個的人生理念和價值觀念卻又是截然不同的,諸葛亮是忠於權力、忠於漢室、也忠於劉備;而司馬懿卻是貪於權力、貪於名利、也貪於地位。
這就是諸葛亮與司馬懿的定數,他們的選擇,決定了各自的人生方向和最終結局。世間上的任何事情,似乎都是靠爭取得來的,可是當你看到結果的時候,卻發現這一切又似乎早已註定,人生玄機、大抵如此吧。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究其諸葛亮和司馬懿兩人的命運和結局,其實亦逃不過“性格”二字,什麼樣的性格,促成他們做出什麼樣的選擇。
諸葛亮與司馬懿的人生所獲,大概即是後世之人對忠臣與奸臣的定義與認知,諸葛亮雖然失敗了,但是千百年來,他卻成為了人們眼中鞠躬盡瘁的忠義之臣,而司馬懿雖成功,卻被人認為是一個竊取國家的亂臣賊子。不過忠臣也好,奸臣也罷,皆為名利地位所使,而這一切都將付於濁酒之中,成為人們的笑談,世間唯一不變的,只有那春風秋月、日出日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