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絕大多數人都經常感受到來自家長的嘮叨或者噓寒問暖,雖然他們的本意是好的,但不是所有的“嘮叨”都能對孩子起到正面的作用,一旦嘮叨過度就容易給孩子帶來很多的負面情緒。
小秀的媽媽跟閨蜜吐槽:她覺得女兒變了,跟自己不親近了。最近小秀剛從國外回來,媽媽本來是很高興的,但就是因為女兒外出的時候她沒忍住問了幾句“跟誰啊”、“去哪兒啊”,沒想到女兒的反應非常的不耐煩,母女倆為此大吵了一架,女兒氣得摔門出去,媽媽也因此傷透了心。
閨蜜作為和事佬就去找小秀問是怎麼一回事,小秀說:“我出門只是去見以前的同學,肯定有女生也有男生,我媽就說你跟誰一起出去?叫什麼名字?男的女的?父母是幹什麼的?像查戶口一樣把我的同學挨個問。還問什麼時候回來?為什麼要在外面吃完飯才回來?她說是關心我,我覺得那就是她的控制慾。”
可見,過度的嘮叨只會讓孩子產生牴觸情緒,把孩子推的越來越遠,從而破壞親子間的關係。
那麼,家長該如何避免嘮叨呢?
1、說話要就事論事碰到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只需要提醒一次就夠了,不要抓住這一件事情沒完沒了地說,更不要翻舊賬。否則無論家長說什麼,孩子的第一反應都是煩躁地想趕快逃開,並不會聽進去家長的話,也就起不到積極的教育、引導作用。
2、多換位思考家長在準備開始啟動“嘮叨”模式之前先想想自己喜不喜歡被人嘮叨,想想自己在孩子這麼大的時候是不是最怕家長的嘮叨?尤其是當孩子的考試成績不理想的時候,家長不停地念叨:“早跟你說了要好好複習吧,光知道玩,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就沒有玩的時候……”
這個時候家長的嘮叨只會加重孩子的心裡負擔,嚴重時還會導致孩子厭學。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家長應該多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多說一些鼓勵的話而不是沒完沒了的嘮叨。
3、用寫書信的方式避免語言上的嘮叨有些家長在指導孩子做事情的時候總是忍不住“翻舊帳”,比如:孩子主動在掃地,媽媽在旁邊“監督”:“你輕一點別把灰弄的到處都是,你看看你每次做事情總是這麼邋遢,你幹完我還得給你‘擦屁股’。”
有些話本意是好的,可是一說出口就變味兒了,而寫信則能很好地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當家長把想要說的話透過文字的形式記錄的時候,就能很好地“過濾”掉一些負能量和“廢話”,以避免和孩子發生直接的衝突。
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人的本質都是一樣的,都怕別人的“嘮叨”。即使有時候犯了錯誤,需要的也是別人的幫助和理解。家長們不妨放平心態,儘量減少沒有用的說教,而是學著和孩子做有效的溝通,從而幫助他更好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