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其它>

第一節 老皇帝的雄心再起

我們上一回說到:在陝西榆林市的綏德縣,李建成大敗東突厥,擒獲三名東突厥的王。但頡利第二年又侵唐,他真是矢志不渝、不忘初心啊!卻招致了東突厥的滅國。

戰役25)公元625年抗擊東突厥

《舊唐書·高祖本紀》:“(武德八年)六月甲子,幸太和宮。突厥寇定州,命皇太子往幽州,秦王往幷州,以備突厥。”

幽州是豳州的筆誤,是陝西咸陽市彬縣。這一次,建成在西戰場,世民在東戰場。那麼頡利的主力在哪裡呢?一開始在西戰場。《資治通鑑·唐紀七》:“(六月)丙戌,頡利可汗寇靈州。”不可能,突厥的主力在黃河以西,唐朝的兩個元帥卻都跑去黃河以東。

靈州,就是寧夏吳忠市,是建成負責的西戰場。然後,沒有建成的具體作戰情況。肯定是勝。如果他敗,世民肯定不會隱瞞,會在史書中大肆渲染。而且有一個證據,《資治通鑑·唐紀七》:先是,上與突厥書用敵國禮,秋,七月,甲辰,上謂侍臣曰:“突厥貪婪無厭,朕將徵之,自今勿復為書,皆用詔敕。”

以前,李淵給東突厥的書信,都是用敵對國家的禮儀,六月建成抵禦頡利以後,七月,李淵說要親征突厥,以後不要用“書”這個平等的格式,要用“詔敕”,皇上對臣子的口氣。

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作戰,有一個很大的不利,就是不適應草原、沙漠,即使是戰鬥力強於敵人,也不會隨便遠征沙漠,通常是在本土防守,何況是60歲的老皇帝(在那時是高齡)。從第38回可見,他本來是在退休享福的狀態,現在卻雄心再起,說明了什麼?

你看看老馬識途的故事,就能體會這個難處。(作者李永航)齊桓公征討山戎,路途還不是很遠很艱險,只在河北境內。打了勝仗,卻迷路,差點回不來了。

顯然是這個月又打了大勝仗,唐軍已經消滅東突厥的主力,佔據壓倒性的優勢,李淵才有這麼硬的底氣,決定親征,並藐視突厥。

第二節 太子再次救場

頡利敗後,不甘心,八月份轉戰到東戰場,與李世民交戰。世民又是敗。他指揮下的,幷州道行軍總管張瑾,全軍覆沒。

《資治通鑑·唐紀七》:“(八月)詔安州大都督李靖出潞州道,行軍總管任瑰屯太行,以御突厥。頡利可汗將兵十餘萬大掠朔州。壬申,幷州道行軍總管張瑾與突厥戰於太谷,全軍皆沒,瑾脫身奔李靖。行軍長史溫彥博為虜所執”

《冊府元龜·卷425》:“張德政為鄆州都督,武德八年八月,及幷州道行軍總管督兵張公瑾,與虜戰於大谷,我師敗績,德政死之”。

大家還記得張德政吧?對劉武周的戰役,他在太子的領導下,殺劉武周的大將黃子英,斷了定楊軍的糧道。現在改為秦王的領導,他戰死。太可惜了。

再看看前面的劉文靜、劉弘基、竇軌、盧君諤、劉世讓,所以說,孩子,跟對老闆很重要啊。(作者李永航)

但隨即,奇怪的事情又發生了。突厥在河東戰局佔優下,“(八月)丁亥,頡利可汗遣使請和而退。”頡利派使者,向唐朝請求議和,退兵了。那他費了這麼大的勁來幹嘛?和唐軍野炊聯歡嗎?

而且史官又留下了破綻。此後,突厥的各路偏師還在和唐軍作戰。如果可汗真的請求議和、退兵了,突厥的各路偏師,怎麼還繼續攻打唐朝?證明,“頡利可汗遣使請和而退”是假的。

“九月,癸巳,突厥沒賀咄設陷幷州一縣,丙申,代州都督藺擊破之。”

“丙午,右領軍將軍王君廓破突厥於豳州,俘斬二千餘人。突厥寇藺州。”

“(十月)戊寅,突厥寇鄯州,遣霍公柴紹救之。”

那麼,頡利到底是為什麼退回?和前幾場戰役同樣道理,只可能是唐軍把他打退。兩個元帥的一個失敗,剩下的一個元帥要挑起整個重擔。建成從河西趕到河東,再次重創了頡利。

第三節 三李下山摘桃子

至此,建成親自領軍,在公元619年—625年的7年之內,七場大戰,已經消滅東突厥的主力。東突厥的附屬部落、王族分崩離析,並且反叛東突厥,加上天災,東突厥於公元630年正月滅亡。

對於建成的這個功勞,史料中有大量的間接記錄,只是不敢直接說而已。

按照後世的宣傳,是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正月,世民派李靖、李世勣等將領,滅亡了東突厥,由此,後人十分崇敬他們。但可笑的是,世民自己都不敢居這個功。

當年二月十八日,世民發了一個《大赦詔》,《全唐文》有收錄,你一查便知。此詔書回顧了,蠻族長期侵擾華夏的歷史,然後說道:“自去歲迄今,降款相繼,不勞衛霍之將,無待賈晁之略,單于稽首,交臂藁街,名王面縛。”

從去年到現在,這些蠻族不斷地來投降,我不需要派衛青、霍去病這等將領,也不需要賈誼、晁錯的謀略,單于就低下了頭顱,交叉綁著手臂遊街,著名的大王被綁著來見我。

這是史料對此次出征的間接記錄。而直接記錄也同樣,唐軍非常輕鬆,就擒獲頡利可汗,沒有任何費力的交戰。這些都顯示,不是李世民、李靖、李世勣滅東突厥。東突厥先已經崩潰了,他們只是去收拾殘局而已,按照現在的話來說,下山摘桃子。(作者李永航)

《舊唐書·李靖傳》:“突厥諸部離叛,朝廷將圖進取,以靖為代州道行軍總管”,也說明了突厥先已“諸部離叛”,李靖去收拾殘局。

先前東突厥為什麼“諸部離叛”、崩潰了?

很多人分析,是因為天災。確實,當時東突厥遭受了嚴重的天災,是史書大量記錄的。例如,《舊唐書》:“(公元627年)其國大雪,平地數尺,羊馬皆死,人大飢……(公元629年)頻年大雪,六畜多死,國中大餒,頡利用度不給,復重斂諸部,由是下不堪命,內外多叛之。”

但是,有天災就一定會滅亡東突厥嗎?

不一定。因為天災不只是落到,突厥的頭上,是落到整個東亞大地。《新唐書·太宗本紀》:“(貞觀元年)是夏,山東旱,免今歲租。”“十月丁酉,以歲飢減膳。”“(貞觀二年)己巳,遣使巡關內,出金寶贖饑民鬻子者還之。庚午,以旱蝗責躬,大赦。”“三年正月丙午,以旱避正殿。”“六月戊寅,以旱慮囚。”

唐朝的旱災、蝗災、饑荒嚴重到什麼程度呢?世民居然要減少自己的飯量,並責備自己,是自己無德,導致老天發怒,他居然都不敢上正殿、只能在偏殿辦公。那為什麼唐朝就不滅亡?

第四節 摘桃子的還有薛延陀

我們對照明清戰爭,就知道了。明末遭遇的天災,也同樣落到滿清的頭上。滿清比明朝更缺糧食,甚至有一些漢奸官員,因為缺糧,又反投回明朝。但滿清滅亡了嗎?沒有,他在戰場上獲勝,可以入侵明朝劫掠,所以渡過天災,反而打出一個大帝國。明朝打不過,所以不能承受天災,滅亡。

事實證明,戰場上的勝敗,才是民族存亡的決定性條件。不是天災。

公元630年以前,東突厥的情況,和明末相同,戰場上被打敗,所以不能承受天災,崩潰。

他被誰打敗呢?史書有明確記載的,主要是薛延陀,這裡簡寫。

薛延陀原是東突厥的下屬部落,位於蒙古高原的西北部。公元628年,他打敗東突厥,十一月成立了薛延陀汗國,建牙於大漠鬱督軍山下,今蒙古國的杭愛山,佔居漠北,回紇等部族紛紛歸附。東突厥只剩下漠南一小塊領地,苟延殘喘。所以,世民沒有費大力,就收拾了殘局。(作者李永航)

這就奇怪啦!

前文介紹,隋末唐初的東突厥,是十分強大的,擁兵百餘萬,北方所有的諸侯,都曾經臣服或者討好它。公元615年,東突厥在雁門包圍隋煬帝,隋煬帝竟然嚇哭了。從公元619年起,東突厥年年侵唐,想吞併華夏。

薛延陀,居然在628年的幾個月內,就把東突厥打得苟延殘喘!哇——它到底是何方神聖?

它其實也沒什麼了不起的,甚至可以說是比較弱。

在頡利可汗之前,東突厥的可汗是處羅(619年―620年在位),徵稅無度,鐵勒諸部(包括薛延陀)頗有怨言,處羅大怒,誅殺鐵勒酋長一百多人。鐵勒諸部根本都不敢反抗,逃往西突厥。到628年,西突厥內亂,薛延陀又逃回東突厥。

這樣一個很弱的,在東突厥和西突厥之間,來回逃亡的部落,居然緊接著,就來了一個大反轉,把東突厥打得苟延殘喘,甚至,連歸附薛延陀的其中一個部落,回紇(讀音:何),居然以五千人擊敗東突厥十萬人。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五·回紇》:“貞觀初,菩薩與薛延陀侵突厥北邊,突厥頡利可汗遣子欲谷設,率十萬騎討之。菩薩領騎五千與戰,破之於馬鬣山。”

回紇的首領叫做菩薩,與薛延陀一起入侵突厥的北邊。突厥的頡利可汗,派遣兒子欲谷設,率領十萬騎兵討伐他們。菩薩帶領五千騎兵,在馬鬣(讀音:列)山擊破突厥。

空前強大的東突厥,怎麼會在短短几年後,就突然變得這麼虛弱呢?且聽下回分解。

52
  • 康明斯6bt發動機
  • 35年滷肉店老闆:做滷水只需3步,就能做出“香噴噴”的滷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