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和教師應該始終明確的一點是:雙方不是敵人,恰恰相反,雙方是彼此協作的關係,一切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雙方如果有衝突,也更多是工作方法、溝通方式的衝突,而不是什麼水火不容的利益衝突。“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 ,家長群是怎麼變成壓力群的。
(IC photo / 圖)
“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近日,江蘇一名家長髮影片“怒吼”。他認為,老師要求家長批改作業、輔導功課,使自己承擔了老師的責任,“教是我教,改是我改,之後還要昧著良心說老師辛苦了,到底誰辛苦?”
家長群本是教師與家長交流與溝通的平臺,為何搞得這樣“天怒人怨”?家長群又是如何壓垮成年人的?
家長群成壓力群家長群容易把成年人壓垮,歸根結底在於,家長群在異化,家長群淪為壓力群,主要有如下表現:
其一,家長群異化成誇誇群,裹挾著家長不得不參與每一次對老師的誇獎。
有些家長是真的敬重老師,而有的家長只是覺得老師管著自家孩子,得拍拍老師馬屁,所以無論老師在群裡說什麼、發什麼,家長們都會一個勁地對老師的付出進行表揚,“謝謝老師!”“老師辛苦了!”“最辛苦的還是老師,我們會一起加油”……當其他家長都誇了,如果自己總是假裝隱身、無動於衷,家長又擔心老師會在意,於是不得不緊盯著群訊息,不錯過每一次“誇誇”。
其二,家長群方便老師與家長的溝通,老師對家長有什麼要求,可以在群裡一個@所有人告知所有家長;不知不覺間,家長群就成了家長的“任務群”,只方便了老師三不五時攤派任務。
除了例行地督促孩子做作業外,老師還會有其他要求,比如拍孩子讀書的影片發到群裡、要求家長輔助孩子完成手工作業、呼籲家長自願參與學校的大掃除,等等,均增加了家長的負擔。
其三,也是一個更根本的原因,家長內心深處的“怕”。成年人在家長群裡的表現,關係的是孩子的切身利益。很多家長自己吃再多苦都沒事,但不捨得自己的孩子在學校受到冷遇和“傷害”。
而理論上,老師掌握著這樣的權力。你家長不配合可以,那我對你家小孩也馬虎、不上心。就像一張家長群的截圖中,老師要求學生家長改作業的理由之一是,“你們配合我們的工作,自然我們也會更加在意你家孩子。”那反過來說,是不是如果家長“沒配合”,孩子就不會受到老師的“在意”?
教師手中的權力,異化了家校之間的關係,異化了家長群的初衷。原本教師與家長是平等的,但因為個別教師認為你家孩子歸我管,你家孩子就相當於我的“人質”,家長也必須服從我的指令,否則你家孩子也會吃虧;長此以往,教師與家長之間的關係就成了命令與服從,很多原本屬於教師的責任就轉嫁到家長身上,家長哪怕苦不堪言也敢怒不敢言。
“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引發共鳴,就在於這個家長說出了很多家長想說卻不敢說的心裡話。很多老師並不是有意識地去“以權壓人”,而是“發號施令”成了很多老師無意識的一種舉動。家長缺乏制衡和監督教師權力的渠道,教師的權力可能走向失序。
就比如不久前,浙江一所學校為迎接檢查進行大掃除,要求家長自願參加打掃。一位家長因未看到群通知,沒有參加打掃,還被老師要求面談,被指責不尊重集體和老師,老師甚至在班級裡羞辱家長未到的學生。這就是權力異化的一個典型樣本。所謂的“自願”,實際上是一種不言自明、不怒自威的“命令”。所以很多家長對於教師的要求從來不敢怠慢,只要老師提了,就“使命必達”。
絕大多數家長都是“打工人”,家庭單位兩頭跑,疲於奔命,這耗費他們大部分時間和精力。固然培養孩子是家校之間的共同責任,但如果家長群成了家長的另一個“工作群”,那麼就如同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新華社 / 圖)
被壓垮的成年人包括老師應該著重說明的是,以權壓人的教師是少數,不能因此將教師這一群體汙名化了。在這次討論中,很多教師也現身說法:有了家長群后,他們的工作也更累了;被壓垮的成年人裡,也包括教師群體。
很多網友說:以前自己讀書時沒有什麼家長群,佈置作業都是寫在黑板上,家校之間不常聯絡但也配合得好好。現在有了家長群,反倒成了教師推卸責任的工具。
事實並不是如此。在前網際網路時代,老師和家長可能一學期就聯絡一次——開家長會的時候,調皮搗蛋的那些孩子就另當別論了。家長不見得知道老師佈置了什麼作業,學生沒做也就沒做了,被耽誤的是學生自己。但微信時代到來了,微信里老師也佈置一遍,家鄉一目瞭然,有助於家長了解相關情況。並且,很多家長可以捫心自問:自己是否曾經因為孩子的作業、成績、座位安排等,私下給老師打過電話或發微信?主課老師一般對著三四十個學生和六七十個家長,假若老師下班後,平均每天都有幾個家長髮微信打電話問一些情況,也就意味著老師下班後在“工作”,教師的私人時間也被工作侵佔了。
可以理解一些家長的不堪重負,但“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也是意氣用事。問題的根源不在於家長群本身,而在於家長群失去了規矩和邊界,最終成為教師和家長雙方的共同負擔。
家長和教師應該始終明確的一點是:雙方不是敵人,恰恰相反,雙方是彼此協作的關係,一切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雙方如果有衝突,也更多是工作方法、溝通方式的衝突,而不是什麼水火不容的利益衝突。因此,筆者不建議把對家長群的討論,轉變為對教師的單一撻伐上。
現在的關鍵是,該如何在家長群立規矩。
一方面,要讓教師迴歸本色,讓教師明白自己的本職工作是什麼,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是哪些,杜絕教師將自己的本分轉嫁到家長身上。如果教師有類似行為,也要倡導相關投訴機制,形成有效約束。
另一方面,家長也不要有那種“顧客就是上帝”的心態,認為教師是服務者,我把孩子送到學校來,你們就得負責教育好,沒家長什麼事。但教育從來不是學校單方面的事情,家庭教育是教育不可或缺、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學校教育也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就比如知識教育、品行教育主要靠學校,但為人處世、性格養成等,家長的作用可能更大;再比如,家長的確不必批改作業,但家長如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督促孩子按時完成作業,有能力的話也可輔導孩子做作業,這也是有助於孩子對知識的吸收和消化的。
總的來說,在家長群這一議題上,家長是處於弱勢地位的,教師雖然掌握著主動權,卻不意味著教師都在當甩手掌櫃、都很輕鬆。避免家長群淪為壓垮成年人的壓力群,既要立規矩,也需要家長和教師彼此之間多一些理解,而不是“互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