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記載了不少的歷史人物及其事蹟,但有些人的情況,不如《史記》記得詳細,所以這裡透過讀《史記》,來了解戰國時的兩個兵家人物,孫臏與吳起。
西漢思想家楊雄曾在西漢皇家圖書館天祿閣的樓上,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歷史書。他留心古人在政治生活中的大起大落,瞬間鉅變,為後人指出了一個現象:歷史上有許多人是“旦握權則為卿相,夕失勢則為匹夫”,在成功和失敗之間,轉換很快,反差極大。為此他總結出一條歷史經驗叫做:“炎炎者滅,隆隆者絕”,“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炎炎、隆隆,都是形容那些得權勢,居高位者的顯赫,他們此時可以稱做高明之家,但沒有想到正是在這種時候,鬼瞰其家。所以,滅和絕,就是他們的最終下場。楊雄為了說明這個道理,列舉了很多人物作為例子,其中不少就是戰國時代的知名人物。
戰國時代,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亂世。人們常說“亂世出英雄”,“時勢造英雄”。戰國時代的英雄人物,除了著名的諸子百家,還有許多政治家,軍事家,一個接一個地,出現在歷史的舞臺上,出演了一場場壯觀而慘烈的人生戲劇。這些政治家、軍事家,我認為都可以稱為“戰國英豪”。
後人對他們的人生中的巨大成功與顯赫聲名,都有許多讚歎,許多佩服。但我們更不要忘了,在他們的人生過程之中,更有許多悲慘和險惡。他們具有傑出的才能,因而取得了常人無法取得的成就與輝煌,然而同時,這些才能與成功,也為他們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慘劇。
一般人沒有這種超常的才能,不可能取得這些成就,不過也同時不會遭受這些英豪所面臨的危難與痛苦。普通人的人生,平平淡淡一事無成,英豪們的人生,則是既轟轟烈烈,又危險四伏。這都是人的才能所無法預料,人的智慧所無法避免的,所以莊子說,此一時也,彼一時也,時勢造英雄,同時,時勢也使英雄走向末路,死於非命。在這當中,人與人的相爭,構成了一幕幕的歷史戲劇。
兩個孫子,兩部孫子兵法。
中國古代著名軍事家和軍事理論家:孫子,孫子的兵法書稱為孫子兵法。不過,孫子不是一個人,孫子兵法也不是一部書,而是兩個人,兩部書。
一是孫武,一是孫臏,這是兩個孫子,二人各有一部兵法書,這是兩部孫子兵法。
孫武子的孫子兵法,歷代一直流傳,而孫臏的孫子兵法,大約在隋代的時候就失傳了。在失傳之前,東漢末年的曹操,曾經精心研究孫武的《孫子兵法》,當時引用過孫臏的兵法書。孫臏兵法失傳之後,直到1972年4月,才在山東臨沂銀雀山漢代墓葬中得以重新發現,那是一批散亂竹簡,經過專家整理後,在1975年出版,稱為《孫臏兵法》。又過了十年,到1985年,又根據新的研究而重新編排出版,稱為《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今天要讀孫臏兵法,一定要知道其中的不同之處。
孫武子,是春秋時代的人,這裡暫不談他的故事。在孫武去世之後的一百多年,到了戰國時代,孫臏出現了,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孫臏生於阿、鄄之間,為孫武之後世子孫。(阿,今山東陽穀東北;鄄,今山東鄄城北。當時屬齊國。)
孫臏以傑出的軍事才能,成為戰國英豪之一,為後人留下不少著名的故事,如田忌賽馬,圍魏救趙,減灶欺敵,智擒龐涓等,是人們熟知的故事,還有著名的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這些故事與戰役中的智慧計謀,都成為了後來中國人常用的智謀,而這一切,都是由孫臏精心策劃和導演出來的。
不過,一定要知道,孫臏的這些成功,是在他受到同學龐涓的陰謀陷害之後,受過臏腳之刑後,才走上歷史舞臺,成功上演的。
孫臏為何被同窗同學龐涓治罪用刑?
《史記》的《孫子列傳》中說,孫臏曾與龐涓俱學兵法。龐涓既事魏,成為魏惠王的將軍,他自以為能力不及孫臏,就派人把孫臏召到魏國。孫臏至,龐涓恐其賢於己,疾之(恨而怕他超過自己),則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
以法,就是根據法律,找個罪名,治孫臏的罪。古人說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龐涓就是這樣,隨便找個藉口,給孫臏定個罪名,再根據魏國的法律,對這個罪犯用刑。所用的刑是什麼?這裡用了兩種,一是刖刑,一是墨刑。即所謂的斷其兩足而黥之。
斷其兩足,即古刖刑。又叫臏刑,有人解釋為挖去膝蓋骨。黥指刺面染以墨,又叫墨刑。司馬遷《太史公自序》說“孫子臏腳,而論兵法”。其實不是在臏腳之後才來論兵法的,而是因為兵法論得好,比同學強,才受同學嫉妬,而受臏腳之苦的。
龐涓的目的是什麼?司馬遷說是“欲隱勿見”,意思是想讓孫臏因此而隱退,不再出現在各國諸侯面前。他認為,人殘廢了,臉也刺了字,這樣的人,誰還會相信他、重用他?這是龐涓的想法,想讓孫臏從此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他並不殺孫臏,還給他留一條命,但用法治的辦法,顯示自己是根據法律辦事的,對同學也不講私人情面。但他內心深處的目的不可告人,幸好司馬遷揭發了出來。
但孫臏想辦法逃脫了龐涓的魔爪,並來到齊國,展示自己的才能。據《史記》,
齊使者如梁(即來到魏國),孫臏以刑徒陰見,說齊使。
刑徒,指受了刑而服勞役的人,當時是非常低賤的人。人既殘廢,社會地位又非常低賤,處於這種境地,人無才能,恐怕無法改變命運。孫臏不然,他利用自己的傑出才能,利用一個機會,擺脫龐涓的魔爪。
他不能公開來找齊國的使者,這是可想而知的。只能“陰見”,即暗中託人求見。然後用自己的才能說服齊國的使國,使齊使以為他是一個奇才,悄悄地把他帶到齊國。當時要從一個國家把刑徒偷偷塞在車子裡,偷渡到齊國,並非易事,但齊國使者想辦法做到了。可以想象,龐涓在對孫臏用刑之後,也沒有放過不管,一定會加以嚴密監視,所以孫臏要見人,只能陰見,他要逃跑,也要透過特殊的人採取特殊的辦法。
來到齊國,齊國大將田忌善而客待之,使孫臏一下子改變了處境。田忌是齊國的能人,他能對一個來自魏國的刑徒另眼相看,善而客待之,表明孫臏一定有傑出的才能。這個才能是怎麼樣的?孫臏很快就會在世人面前展現出來。
田忌數次與齊國的公子們馳逐重射,即透過賽馬來賭錢,這是當時貴族大臣玩的遊戲。
田忌此前賽馬並不能取勝,這讓他很沒面子。孫臏為他出計劃策,保證田忌取勝。這就是著名的田忌賽馬之計。
孫子仔細觀察了田忌與諸公子的賽馬,發現他們的馬的足力相差不遠,但可以分為上、中、下三等馬。於是孫子對田忌說:
君只管下大賭注,臣能令君取勝。
田忌相信孫臏一定能幫自己贏下比賽,但他並不知道孫臏用什麼辦法,其他人也都毫不知情,這是大賽之前的秘密,連當事人也不告訴。後來諸葛亮也學會了這一招,就是命將之後交他一個錦囊,只准到特定時候才能開啟看。不能事先開啟,就是為了保密。
田忌這次非常有信心,於是就與國王及諸公子一齊來賽馬,以一千金為賭注。金,是古代的貨幣單位,秦國以一鎰(重二十四兩)為一金,戰國時期說的金一般都是這種量度。當時能一次拿出千金,對一個國家也不是小事,可知這確實是一場大賽。
比賽即將開始時,雙方的馬都牽了出來,孫子才對田忌說:
用君之下駟與彼上駟,取君上駟與彼中駟,取君中駟與彼下駟。(上中下駟,即上中下三等馬)
既馳三輩畢,而田忌一不勝而再勝,最終嬴得了齊王的千金。
孫臏的用心很深遠,他知道田忌賽馬是與國王及公子們賽,這是自己向國王展示才能的機會,他抓住這個機會,讓大家一下子知道了這位能人。於是他順理成章地收穫了下一個豐碩成果,司馬遷記載說:
於是田忌向齊威王舉薦了孫臏,齊威王向孫臏問兵法,然後讓他當自己的老師。
從受同學無情迫害的刑徒,轉眼間成為大國國王齊威王的國師。
但他還沒有解決自己的心結,對同學龐涓的復仇,成為孫臏下一項大事。
孫臏指揮齊軍第一次戰敗龐涓指揮的魏軍
當然,孫臏不能直接要求田忌和齊威王為報復龐涓而向魏國出兵。沒有計謀的人才做這樣的蠢事,有智慧的人一定要因勢利導,使整個事情的發展顯得合情合理,天衣無縫。孫臏在這件事上,也一定是處心積慮,看得長遠,耐心等待機會。
後來魏國攻伐趙國,趙國打不贏,情勢緊急,於是請救於齊。這一次戰爭,歷史記載得非常準確,是在公元前353年,而賽馬的事則無法考證是在哪一年了。
齊國答應出兵救趙,齊威王最初想直接任命孫臏擔任齊軍的主將,孫臏辭謝,不肯接受這個任命。他的理由是:“刑餘之人不可為將。”
表面上看,這是正當的理由,實際上,我以為孫臏在此仍有很深的用心,即麻痺真正的對手龐涓,不讓龐涓知道自己從魏國逃跑出來後到了哪裡,為誰效力,為誰出謀劃策,這樣孫臏就處於暗處,而龐涓處於明處,自己瞭解對手的一舉一動,對手卻不知道自己與誰對抗,這是最高明的用計之道。
於是齊王以田忌為將,孫子為師,居輜車中,坐為計謀。坐在輜車中進行指揮和策劃,又是孫臏的一大發明。後來也為諸葛亮沿用,只不過他增加了一把羽扇而已。
輜車,軍隊運輸輜重的牛車。古代軍將皆乘戰車指揮軍隊作戰,孫臏殘廢,不能乘戰車親自作戰,所以坐在輜車中指揮。這是一般的解釋,當然也是實情之一。但我以為這仍是他有意自隱不見,不讓龐涓知道自己在指揮齊軍。龐涓當初用刑廢了孫臏,就想讓他自隱不見,孫臏也就將計就計,一直自隱不見,徹底麻痺了龐涓。
田忌欲引兵直接前去趙國,此時孫臏說了一番具有經典意義的話,可以說每句都是至理名言,希望大家記住:
(1)解雜亂紛糾者不控捲(不握成拳),救鬥者不搏撠(搏為鬥,撠為擊,指自己不親自參加打鬥。)
(2)批亢搗虛(批,排開,亢,強。搗,擊。指避實擊虛)。
(3)形格勢禁,則自為解。形,勢,都是客觀的形勢,戰場上的形勢。格,禁,都是止的意思,這裡是自動停止。因為形勢發生了變化,人們的行動自然會因此而自動停止,你讓他打,他也不會打了。將這三條綜合起來,就成為一個著名的計謀:
(4)今魏與趙相攻,魏的輕兵銳卒必竭盡於國外,只剩老弱疲憊之兵在國內。君不若引兵疾速向魏首都大梁進軍,佔據其街路(軍隊行動的要道),衝擊其方虛,彼必釋趙而自救。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弊於魏。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圍魏救趙之計。中國的三十六計中,這是最常用的計謀之一。
不直接救趙,就是解雜亂不控拳,救鬥不搏擊。反而去攻擊魏的首都,這就是批亢搗虛,避實擊虛。最後,魏軍自動從趙國撤圍,使趙國得救,這就是形格勢禁。不用我們去調動他,讓形勢的變化逼他自動停止對趙國的攻擊。三者結合起來,才是圍魏救趙之計的完整內容。
孫臏這段經典名言,字字珠璣,千古不易,是孫臏這個刑餘之人為後世中國人留下的精神財富。
實際效果是,田忌從之,魏軍果然離開了趙國邯鄲,齊軍就在魏軍必然要經過的桂陵設下埋伏,以逸待勞,大破倉促撤退的魏軍。
此時魏軍的將領仍是孫臏的同窗龐涓,龐涓此次戰敗,並不知道自己敗於當初用酷刑廢了的孫臏。此時的孫臏,心中一定充滿了復仇的痛快。尤其是孫臏想到龐涓還矇在鼓裡,被自己玩於股掌之上,原來受刑受辱的惡氣,總算好好發洩了一次。但他也覺得沒有徹底幹掉龐涓,還要用更多的計謀,才能徹底解決問題。
又過了十三年,魏與趙合起來攻擊韓國,韓向齊國告急。齊使田忌率軍前往,直接向魏的首都大梁。仍是圍魏救趙的辦法。
魏將龐涓聽說後,率軍離開韓國返回本國,再去追擊齊軍,此時齊軍已經離開了大梁,向西去了。龐涓上次戰敗之後,就派人打聽誰為齊軍出謀劃策,知道是孫臏。心裡非常怨恨,恨自己當時沒有斬草除根,這時更是滿懷著對孫臏的憤恨,恨不得大敗齊軍,活捉孫臏。因此緊追不捨。孫臏此時要的就是龐涓這種心理。
此時他對田忌說:
他們三晉之兵(韓趙魏三國本來是晉國一個國家,後來分裂為三個國家,所以稱為三晉)向來悍勇而輕視齊軍,齊軍向來號稱怯戰。
這是孫臏分析雙方軍隊的實際情況,對這種現實,誰也無法一下子改變。那麼應該怎麼辦呢?
孫臏對田忌說: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這是孫臏用兵的基本原則。一切都要根據客觀形勢而把雙方引導調動起來,使之朝著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能做到這一點的,才可稱為高明的軍事家,才是善於作戰的人。
怎樣因勢利導呢?孫臏告訴田忌:
根據兵法書,百里而趨利者,必蹶上將,五十里而趨利者,軍半至。
據孫武的《孫子兵法》說,百里而爭利,則勁者先,疲者後,其軍十一而至,五十里而爭利,其軍半至,三十里而爭利,三分之二至。
意思是路程遠近不同,就會使軍隊疲於奔走,使敵軍出現薄弱的環節,我軍再來尋找有利的機會進行攻擊。
現在的形勢,就是讓魏軍成為百里而趨利的部隊,只有十分之一的部隊追上來,這樣的話,他的上將就會非常危險了。齊軍於是就能以多擊少,保證取得此次戰役的勝利。而讓魏軍形成百里趨利的態勢,具體辦法是什麼呢?也很簡單,孫臏說,就是減灶法:
使齊軍入魏地時,第一日為十萬灶,明日,第二天,為五萬灶,又明日,第三天為三萬灶。
龐涓率軍追趕了三天,看到齊軍的灶數逐日減少,大喜,說:我本來就知道齊軍怯戰,進入吾國境內才三天,士卒逃亡者就過半了。
於是他放棄步兵,只率領輕銳的部隊兼程追擊。
諸葛亮也學會了改變軍隊灶數的方法,不過他根據實際情況做了改變,從減灶改為增灶,來欺騙司馬懿,不論是減還是增,目的都是一個,欺騙敵人,使之按照我方的意願行動。
孫臏估計龐涓的部隊兼程行進,至某日晚上就會追到馬陵。這是道路狹窄的地方,兩旁多為山險,可以設下伏兵,於是就讓兵士在一顆大樹砍下樹皮,露出白色的樹幹,在上面寫下一排大字:龐涓死於此樹之下。
又命令齊軍中善於射箭計程車兵,集中一萬隻強弓,夾道而伏,對他們約定:晚上看到有人在樹下點火把看字的時候,你們就萬箭齊發。
龐涓果然在夜裡來到馬陵的這顆大樹下,看到樹身發白,上面有字,就命士兵點起火把。還沒有讀完樹上的字,齊軍萬弩俱發,魏軍一片大亂。龐涓自知智窮兵敗,只好自剄而死,說:遂成豎子之名!(竟讓孫臏這小子成了名!)
此次作戰,齊乘勝盡破魏軍,俘虜了魏國太子申。這一仗使孫臏名顯天下,世間也開始流傳他的兵法。
孫臏與龐涓這兩個同學,求學之際沒有想到後來會成為一對死敵。龐涓自知才能不如孫臏,採取卑鄙手段用刖刑和墨刑差辱孫臏。第一回合,龐涓勝。
孫臏用刑徒身份,陰見齊使,使齊使竊載之而逃離虎口,來到齊國,用田忌賽馬之計一躍而為國王之師,讓龐涓企圖使自己隱而不見的目的不能實現,因此第二回合,是孫臏勝。他利用了龐涓做事不徹底的毛病,為自己後來的崛起打下了基礎。
孫臏圍魏救趙,初試身手,小試牛刀,讓龐涓的魏軍大敗而歸,在用兵鬥智上,壓倒了龐涓。第三回合,孫臏勝。2:1。
龐涓沒有認輸,再次發動戰爭,孫臏在圍魏救趙的基礎上,掌握龐涓的心理,因勢利導,妙用兵法,創造了減灶法,牽著龐涓的鼻子,讓他來到自己指定的地點,就象已經掌握了龐涓的大腦一樣,讓他做出點火讀字的舉動,然後萬箭齊發,大破魏軍。使龐涓氣急敗壞,自殺而死。而孫臏一戰成名,垂名青史,兵法傳世。第四回合,孫臏大勝。總比分3:1。至此,徹底結束戰鬥。
孫臏如此成功,如果沒有龐涓的配合,看來也沒有孫臏大顯身手的機會。但也要想到,最終孫臏功成名就,但龐涓對他身體造成的破壞,會伴隨孫臏的一生。所以孫臏的巨大成功,從最終來看,也不是完美的,而是非常悲慘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孫臏的成功,代價也是很大的。
歷史過去了二千多年,孫臏以一個殘缺之人,為中國的歷史與文化貢獻了傑出智慧,為中國人留下了出色的計謀,傳之千古而不朽。我們把他的智慧和妙計整理成如下幾個關鍵詞:
田忌賽馬,圍魏救趙;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因勢利導,入境減灶;桂陵馬陵,孫臏成名。
明代人畫的孫臏之像
20世紀70年代山東銀雀山出土的竹簡《孫臏兵法》的摹寫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