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其它>

就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末庚子年,對中國來說,是絕對的“屈辱史”。可是,就是這期間,又出現了一個“反轉”的劇情。這段歷史其實很難定義是好是壞。在1900年,世界上的所有大事件彷彿一夜之間全部彙集於中國的土地上,這些事件的導火索,也要從義和團開始說起。

義和團的起源在歷史上眾說紛紜,最早這個組織起源於民間的教派,因為其主旨與中國民俗有很強的黏連性,所以吸引了許多不同階層的人來參加。

大沽口戰役

當時的百姓認為加入這個組織是一種潮流,給人一種時髦的感覺。所以不管是農民、手工業者,還是官軍、富紳甚至王公貴族,都自稱是“義和團成員”。也正因為這樣,整個義和團中也混雜著不少流氓無賴。正是因為到了全民皆“團”的程度,義和團最終也被劃分成了“三六九等,有了官團,私團與假團。

所謂官團,最早是指接受清廷的招安的團民,他們接受清廷官員的統御,領取其糧餉。後來那些信奉義和團的教義計程車兵也被稱作為“官團”。所以,“官團”嚴格意義上就是“兵”,有制服、有武器、有糧餉,就是朝廷的正規軍。

義和團

私團就是“團民”,這些人是由老百姓組成的,不在朝廷的編制之內。但他們嚴守“團規”,有著專門的組織結構,最後,作為“扶清滅洋”的主力存在著。

假團是由一些暴民和流氓所組織的犯罪團伙了,他們假借義和團的名號,實質做著橫行不法的勾當,這類就屬於真正的“黑惡勢力”了。當然,也有一些是不服從清政府的管理的“私團”,被定義為“假團”。

然後說道庚子事件的發生,其實就是當時清政府在鴉片戰爭之後,發現了自己內部的不足,一面想實施改革,但一面又不想放棄舊制度的變動。然而在如此矛盾的情況下,對國家內部的管控力開始呈現出不足的態勢。

義和團入京

此時,西方勢力又開始介入,讓清政府不得不借助民間團體,也就是當時“義和團”的勢力來約制西方勢力。但是義和團的行為又難以管控,其中又有不少黑惡勢力藉助義和團的名義從中“渾水摸魚”,這樣加劇了西方勢力與清廷的矛盾,最終,因為三方勢力的平衡打破之後,使得整個情況失控。

1900年初,義和團運動開始擴大,清廷對其越來越無法管控。團民所開展的行動過於“激烈”,從一開始的遊街喊口號轉變為打砸燒殺。因為行動的過激,使得在京的外國人更加緊張。各國公使向清政府宣告,希望對義和團進行管制措施,以保證洋人的生命安全。

但是,在發表了宣告之後,清政府仍然默許義和團的“過激行為”。在等待了二十多天仍舊沒有結果後,各國公使於1900年4月6日再次發表聯合照會,限令清政府在兩個月以內,剿滅義和團,否則將代為剿平。一週後,天津大沽口外的海面上就出現了英、法、美、俄等國前來“示威”的軍艦,事態開始擴大。

此時的義和團也開始積極準備,發起圍剿洋人的行動。在5月31日,義和團開始入駐北京外圍,慈禧讓總理衙門致函各國公使,同意各國派兵進京,但規定每個國家來京軍事人員不得超過30名,一旦京都恢復平靜,應馬上撤退。從 5月31日晚到6月8日,攜帶新式武器的各國軍隊,進入了北京,其人數達到1000人。

1900年6月11日開始,大批的義和團團民開始湧進北京,很快就達到了數萬人。到6月12日,進城後的義和團團民展開“滅洋行動”,焚燒教堂和部分洋行,襲擊外國人住地,整個形勢出現失控。而大沽口外各國指揮官便推舉了英國遠東艦隊司令西摩爾中將率領的2053名聯軍,從塘沽登陸趕往天津租界,向北京進發。

辛丑條約

西摩爾率領大隊聯軍向北京進發的訊息傳到北京城後引起恐慌,京城內中國人和外國人的矛盾開始升級。在得知大部隊即將趕到後,外國使館的衛隊 ,開始主動出擊尋釁,與義和團和部分清軍發生衝突。

14日的時候,西摩爾率領的聯軍在天津、廊坊一帶偶遇義和團與負責京津鐵路防務的清軍聶士成部隊,後兩夥人正因為衝突,打得不可開交,這時再來了洋人加入,繼而演變了三方的混戰。

因為聯軍攻擊了清政府的軍隊,所以清廷在16日的會議上決定,派兵到京郊馬家堡一帶阻攔西摩爾聯軍,如果“不服阻,則決戰”。這時清廷正式加入了“混戰”之中。

1900年6月20日,德國公使克林德離開東交民巷,前往清政府總理衙門辦理公使撤離之事,在途中恰好遇上端郡王載漪的虎神營官兵巡邏,在不明情況之下發生衝突,公使克林德被清軍當場擊斃。引發了著名的“克林德事件”。

其實克林德死得確實冤枉,在三天前,八國聯軍以剿滅義和團為名,攻佔大沽炮臺。慈禧也下令起草《宣戰詔書》,標誌著正式向西方世界宣戰。而克林德在當時為了終止這次戰爭而四處奔走,結果反被清軍擊殺,從而徹底引起了戰爭。

只能說問題出在當時的訊息不通,而清廷、義和團、西方勢力都沒有進行有效溝通,也沒有做出任何剋制行為,最後八國聯軍佔領了北京紫禁城皇宮。1901年9月,中國和11個國家達成了《解決1900年動亂最後議定書》,即《辛丑條約》。

條約規定,清政府要賠償俄、德、法、英、美、日、意、奧匈八國及比、荷、西、葡、瑞典、挪威六個“受害國”軍費與損失費等4億5千萬兩,加上年息4釐,本息合計9982238150兩白銀,以海關、常關及鹽政各項進款作抵押。

這事情因為發生在庚子年,故稱之為“庚子賠款”。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黑暗的時刻。最後中國實際支付了五億七千六百多萬兩,佔總數的58%。

然後,整個事件開始畫風急轉。被稱為屈辱的“庚子賠款”,最後洋人沒拿到,也沒被清政府拿去修築頤和園。反而,成了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福利”了。這個情況可能連那些西方列強,自己也沒想到,本來可以賺個盆滿缽滿的賠款,到頭來沒有“落袋為安”。我們來看一下庚子款的最終去處:

德國:在庚子年之後,很快就發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而中國作為參戰國,在此一役中獲得了“紅利”。在戰爭開始的時候就停付德國的賠款。而且戰後制定的 《凡爾賽和約》中規定德國必須放棄1917年3月14日以後的賠款。而附屬的奧匈帝國也放棄了賠款。

停付德國賠款單據

美國:美國得到的庚子賠款總共3200萬兩,摺合為美元2400多萬元,這筆賠款最後分兩次全部退還給了中國。

第一次是在1908年,退還賠款1160萬美元,主要用於資助中國學生海外留學深造及興辦清華學堂(也就是如今的清華大學)。

第二次退款賠款是在1924年,共計1254.5萬美元,政府以這筆資金成立了“中國文教促進基金會”(也就是“中國基金會”),這筆錢作為早期助學基金,近代的那些學術巨匠年輕時都為此受益。

美國退款宣告

英國:1920年12月英國放棄中國尚未支付的庚子賠款,並與1925年6月透過中國賠款案”檔案,並退回了之前所收的退還總額為11186547英鎊13先令的庚款。

所有款項是這樣來安排的:25%作為新建中國圖書館,博物館及文化古蹟的收集,保護事業。35%作為資助高等院校辦學,科研研究;15%作為選拔公費留學生;25%建設基礎學校、職業學校、衛生學校及農村教育,且所有側重點都安排在內地偏遠城市。最後到了二戰時期,其中的一部分款項還用來資助文物的保護和後方辦學機構的建立。

法國:法國在1922年將收到的庚款,資助建造了中法實業銀行及發展中法留學專案。最後在7月底退還餘款為39158萬餘法郎,摺合為美元7555萬餘元。

俄國:俄國十月革命後,中國停付庚款並將其作為7年長期公債的本息基金。1924年,中蘇兩國簽訂協定,蘇俄將所得的1億3037多萬兩賠款全部退還,除了償還債券的部分,剩餘的完全用於教育。

義大利:一戰後之後,中國開始停付義大利的庚款,1925年10月1日義大利同意,將一部分庚款以按月的方式償還與華意銀行作為墊資,另一部分由海關總稅務司按月將賠款交給中意庚款委員會,以用於兩國的教育交流及慈善公益事業中。

荷蘭:1925年10月,荷蘭表示願意退還庚款,將先返還一部分全部用於治理黃河。1933年4月決定將剩餘的庚款與利息全部退還中國。

比利時:比利時相對就不是那麼的“乾脆”了,在1927年12月8日才與中國達成協定,將庚款以變現發行500萬元美元債券的方式,作為償還方式。其中的125萬元美元債券由庚款委員會直接支配,用於教育衛生事業。這也是最晚的一個“還款”。

以上就是所有的庚子賠款的去向。在八國聯軍進京之後,清政府已經無暇顧及後來的人才培養,雖說有李鴻章等老臣想繼續推廣洋務運動來提高國家人才培養,但也已經是“有心無力”了。但萬萬沒想到的時這些被逼出來的“庚款”竟然成了一項特殊的基金,不僅創辦了名校清華學堂,更有燕京大學等十二所現代大學。這些大學直到現在,還在為國家培養高階人才。

另外這部分的庚款還推動了近代的留學教育,第一批中國赴美留學生就出自於此。1908年開始,那些頗有潛力的學生就藉此款項赴美留學,最後那些年輕人都成為了近代中國歷史上的棟樑之才。

庚子留學生

也正庚款大力扶持教育,使得中國近代一下子湧現出了大量的高階知識分子,先進的文化與思想,使得中國的教育質量得到了發展,可以說當時只要讀書的或者是留過學的人個個都是“精英”。

其實,“庚子賠款”作為歷史上的一個特殊的事件,雖然在一開頭頗為悲劇,但最終總算是有一個“完美”的落幕,這也是歷史上極其少有的。正所謂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名言,算是在這個事件中實現了。

42
  • 康明斯6bt發動機
  • “天時、地利、人和”成就了郭德綱:這幾個因素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