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項羽的橫空出世,秦朝最後的希望也不復存在,章邯等人所率領的主力大軍被項羽全部消滅,秦失去了最為重要的力量,它的滅亡也是無法避免的事情。值得一提的是,在滅亡秦朝的過程中,劉邦項羽這兩大重要的人物都是楚人,楚國成為了促使秦滅亡的主要力量,因此司馬遷也表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他還真不是隨便說說,無論是劉項主導的反秦起義,還是陳勝等人最先發起的反秦起義,這一切都是以楚國為旗幟,以楚國為核心力量完成的,楚這個原本不被中原地區重視的國家,確實成為了各個國家的反秦領袖。
楚國作為關東強國之一,它自春秋開始,就已經具備了爭霸的實力,到了戰國也依舊無比強大。其實楚國能成為主導反秦的國家,也是有著一些客觀原因,首先楚國是各個國家裡面地盤最大的,全盛時期的楚國,已經掌握了整個淮河以南的地區,甚至河南,山東等北方的省份,也都有一部分在楚國的疆域裡面。作為關東國家裡面地盤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楚國的實力確實是非常強的,當初秦為了能滅掉楚國,也是先後動員了八十多萬的軍隊。王翦都認為要想打敗楚國,必須要有六十萬的大軍才行,算上各種民夫之類的,秦是已經動員了百萬民眾去滅掉楚國。
由於楚國的實力基本盤擺在那,它們就有著極強的韌性,楚國其實是有些類似聯邦制的國家,他們在不斷擴張領土的同時,也在不斷給底下的貴族們各種封地,這就讓貴族們能掌握大量的土地,楚國就形成了貴族集團和楚王聯合執政的格局,為了能更好管理這麼大的地盤以及如此複雜的多民族體系。楚國會給很多原本被自己滅掉國家的貴族們原來國土作為封地,這也導致這些貴族們在地方的勢力非常強。楚國的這種治理思路,確實讓它們能管理好諾大的疆域,還能不斷開拓,可隨著國家發展越來越快,楚國這種聯邦制的思路就開始出現問題。
長期的聯合執政,必然會導致楚國沒有足夠的凝聚力,楚王要想實行什麼政策都非常困難。貴族們甚至開始反而脅迫楚王,導致楚國形勢越來越糟糕,儘管他們還能保證自己的疆域,可楚國已經失去了原本的競爭力。可正是由於這樣的體制,使得楚國內部各個封地的貴族們都非常擁護楚王室,他們對於這個共主是認可的,也正是這樣的聯合執政,使得楚國的貴族們在地方的實力相當強。秦要想平定楚國,就必須要一塊塊地區去慢慢打,即便如此,秦也沒能完成消化得了楚國邊境。像洞庭湖等地出現的秦簡,裡面就記載秦在南邊的很多郡縣,官府的編制都沒有正常滿員,可見秦對於楚地的控制力是沒那麼強的。
楚國的滅亡沒有徹底摧毀它們這種聯邦體制,使得項羽這些舊貴族們依舊有著極強的凝聚力,他們可以在楚地繼續起兵。此外,由於陳勝等人的因素,使得楚國在秦末的起義裡面有了一個先天的優勢,那就是楚人的活動影響到了全國各地的反秦起義,像魏,趙這些國家的起義過程中,都有楚人活動的影子。楚國不僅是倡導支撐起義的,更是極力促成了其他國家的恢復,這些國家自然就會擁護楚國作為共主。
當然,僅僅是活動還是不夠,楚國能成功的關鍵還是在於楚地的遼闊,這麼龐大的地區都是楚國的故土,因此楚國有這麼大的人口基數,人才的出現就更加容易一些。在秦末起義中,楚國先後出現了一大批的出色人才,像項羽這樣的頂級軍事家,幾乎是靠著自己的能力改變了秦末的局勢,使得原本還有優勢的秦政府徹底崩潰。歷史往往就是由一些英雄改寫的,項羽這些頂級的天才,成為起義軍推翻秦政府的關鍵。在亂世裡面,往往就是誰能打誰就能成為最有號召力的人,楚國湧現的項羽等人已經有這麼強的能力,其他國家當然就願意跟隨他們一起行動,況且項羽這些貴族們,本質上也是為各個國家活動的,在當時除了項羽等人之外,其他幾個國家還沒有一個能具備領導聯軍能力的人。
可為何楚國會在秦末才出現這麼多猛人呢?之前為何就沒有出現?說到底,還是由於楚國的滅亡,直接使得它原本那套體制已經無法繼續束縛楚地人民了。隨著秦採取的郡縣制度,楚地貴族們主導一切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因此底層的人們能更多參與到了反秦鬥爭中,大量的人們就得到了這樣的機會。原本很多像劉邦這樣的人,在楚國還在的時候,由於體制的問題很難有晉升的機會,可能連項羽也會被排擠。不過隨著制度被破壞,他們就有了大量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所以說有很多人他們的能力非常強,只是沒有一個好的機遇,秦末的楚國就等來了這些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