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其它>

始皇帝

【百度百科】嬴政一般指秦始皇。

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秦莊襄王之子,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有人按照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女子稱姓不稱氏”,稱始皇帝趙政。

始皇帝的後代也就隨之一變,成了長公子趙扶蘇,二世皇帝趙胡亥……甚至,秦國王室似乎也成了趙氏。理由是秦國公族與趙國同宗同源,所以,都屬於嬴姓趙氏。筆者個人認為,這是不可能的。

秦趙世系示意圖

【共同祖先】

秦趙兩國最近的共同祖先飛廉(又作蜚廉),飛廉有兩個兒子:秦國的祖先是飛廉的大兒子惡來,趙國的祖先是飛廉的小兒子季勝,這就是秦國和趙國同宗同源的由來。

【武王伐紂】

商朝末年,西周部族強盛後,在周武王帶領下聯合諸侯進逼商朝統治核心地區,以西周部落為主的聯軍最終擊敗商王帝辛(紂),商王朝滅亡。

武王伐紂

在這個歷史事件中,惡來被殺,飛廉在司馬遷的《史記·秦本紀》中載述被賜死於霍太山,原文是:“蜚廉生惡來。惡來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紂。周武王之伐紂,並殺惡來。是時蜚廉為紂使北方,還,無所報,為壇霍太山而報,得石棺,銘曰“帝令處父不與殷亂,賜爾石棺以華氏”。死,遂葬於霍太山。”

【三監之亂】

在歷史上,還有另一種流傳更廣的說法:飛廉當時未死,並且還參與了“三監之亂”。

武王死後,周公當政不久,即爆發了“三監之亂”。

武王滅商後,為加強統治,分商王畿為三部分,設三監治理。三監的具體人物:周公弟管叔、蔡叔、霍叔。所謂“監”,即監督殷商遺民以防其造反,帝辛的兒子武庚乘機聯合商朝遺民與東方親近的同盟部族發起復國戰爭,後戰敗被殺。

飛廉參與“三監之亂”,失敗後東逃到奄。現藏於北京的清華簡《系年》中的敘述“飛(廉)東逃於商盍(葢)氏。成王伐商盍(葢),殺飛(廉),西遷商盍(葢)之民於邾,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

與此相印證的,可見《孟子·滕文公下》:“周公相武王,誅紂。伐奄,三年討其君,驅飛廉於海隅而戮之,滅國者五十,驅虎豹犀象而遠之,天下大悅。”

都是說,飛廉最後死在東方。奄也即是《秦本紀》講的運奄氏,屬於嬴姓,因為同族關係,飛廉逃亡投靠。當時今山東到蘇北的嬴姓國族均是反周。

《逸周書·作雒篇》說:“周公立,相天子,三叔(管叔、蔡叔、霍叔)及殷、東、徐、奄及熊盈(嬴)以畔(叛)。……二年,又作師旅,臨衛政(徵)殷,殷大震潰。……凡所徵熊盈(嬴)族十有七國,俘維九邑。”

【季勝未現】

而在這接連的動亂中,作為飛廉的小兒子、惡來革的弟弟季勝,史書中並未有提及。足見,其沒有參與,得以倖免,這也為趙氏的興起提供前因。

《史記》中再出現季勝,已是“蜚廉復有子曰季勝。季勝生孟增。孟增幸於周成王,是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

自蜚廉生季勝,已下五世至造父,別居趙。

趙氏

【偃王反周】

“造父以善御幸於周繆王,得驥、溫驪、驊騮、騄耳之駟,西巡狩,樂而忘歸。徐偃王作亂,造父為繆王御,長驅歸周,一日千里以救亂。繆王以趙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為趙氏。”

季勝因為未參與叛亂,所以其後裔在周初地位較高。

《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記載,徐氏為顓頊,皋陶的後代。大禹時封伯益之子嬴若木于徐國。

徐氏

周穆王時,東方嬴姓徐國國勢非常強盛,周穆王統治時期,賢能的徐偃王嬴誕在位,大行仁義,得到百姓擁護。

徐偃王

在這一時期,有32個鄰國向其朝貢。國力強盛了之後,徐偃王大舉進攻周朝首都。

江蘇無錫徐偃王廟紀念堂

周穆王此時如《史記》中所說正在西部巡守未歸,造父為穆王御,使得穆王及時“馳師救周”,打敗徐國。因造父有功被周穆王封到趙城,後以邑為氏,這就是嬴姓趙氏的起始。

【認知分歧】

太史公(更多的是我們後人憑此認為)認為惡來的後人同屬趙氏。

“惡來革者,蜚廉子也,蚤死。有子曰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幾,太幾生大駱,大駱生非子。以造父之寵,皆蒙趙城,姓趙氏。”

日子過得不太好,落到依靠同族生活,但不能就此想當然地認為以趙為氏,畢竟“氏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

在當時周禮盛行下,還不太可能出現叔伯們發達了,得到了尊貴的氏,我爸能力不夠沒有單獨的氏,我就和人家一個氏了。

畢竟,你又不是你叔伯他的兒孫,你只是你爸的兒子,還是需要自己奮鬥來光宗耀祖的。

就像,魯莊公父親魯桓公有四子,嫡長子魯莊公繼承魯國國君;庶長子慶父(諡共,又稱共仲,其後代稱仲孫氏。庶子之長又稱“孟”,故又稱孟氏、孟孫氏)、庶次子叔牙(諡僖,其後代稱叔孫氏)、嫡次子季友(諡成,其後代稱季氏),不可能出現慶父的兒子以叔孫為氏的。

造父的趙氏獲封早於秦,但是立國卻晚至戰國

那時,秦國已經立國許多年了,這變相說明秦國公室不可能拋棄自己獲得的氏,而沿用小宗造父一支的趙氏。

更為關鍵的是,隨著時間推移和秦的建立、壯大,陸續有族人被分封,獲得自己的氏(下文會交代,如嬴姓梁氏、裴氏、嚴氏、翟氏、池氏等)。

【開國之祖】

非子,非子的父親是大駱,大駱娶妻於申侯女,生嫡子名成,繼承犬丘封地(說明至少在這個時候秦的先人已經離開趙城(今山西省洪洞縣趙城縣),居住在今甘肅禮縣東北,這也是秦不會是趙氏的原因之一)。

周孝王時因非子善養馬,受周孝王召,讓他在汧、渭二水間(今隴東地帶)主管畜牧,成效卓著。周孝王非常高興,打算廢大駱的嫡子成,另立非子做繼承人。

成的外祖父是申侯,向周孝王勸說:中潏是西申國先祖驪山之女和戎胥軒的兒子,中潏由於親戚關係歸附於西周,保守西垂(即西犬丘,這說明秦的先民過去就生活在這裡,而不是趙城)。現在西申又和大駱通婚,西戎得以歸順,西周的統治才能穩定。而這段話見於《史記·秦本紀》。

【非子他封-復嬴氏祀】

玄鳥

那時,周孝王不知出於何種考慮,是為了補償非子,還是為了分化秦先人的力量,或者是遙想到當年舜帝賜伯益迴歸嬴姓,令其從母系顓頊世系,重歸父系少昊世系的事蹟來。

《史記·秦本紀》,“使復嬴氏祀,號曰秦嬴”,這也是“嬴秦”的起源。嬴,初封則是傳承自伯益的。

周孝王另封非子於秦邑(今甘肅省清水縣東北)作為王室的直接附庸,並延續嬴姓的祭祀,號曰秦嬴。

秦圖騰

從此開始,秦人應該重新正式用嬴作為對外的稱號,以區別於其他支脈的氏

某種意義上來說,非子及後裔將(在宗法禮制上)成為整個嬴姓法理上的嫡宗主系。(因為非子的哥哥嫡子成尚在,有人說還不是。)

大駱的嫡子是成,何況,這隻能作為嬴姓秦氏,或者嬴姓嬴氏的依據。

此時,嬴姓在東方還有諸多同姓不同氏的兄弟之國,如徐國、江國、鍾離國等,西邊也有趙氏。

再有,他只被周天子給予恢復嬴姓的祭祀權,讓秦恢復祭祀祖先的權利,並不是指讓其恢復姓嬴,儘管不認同這個觀點,暫保留,後文六國滅亡接著說明)。

【國人暴動】

距離非子被封至秦邑過去了很多年,秦的傳承也已經歷了非子、秦侯、秦公伯三代。

周厲王三十七年(公元前842年),秦仲在位第三年,周厲王貪圖財利、暴虐成性,奢侈專橫,又監視百姓妄圖“止謗”,引發國人暴動,百姓不約而同起來反叛,襲擊周厲王,周厲王於是逃到彘地(今山西霍縣東北),最後死在了那裡。

【嫡子成世系亡】

《史記·秦本紀》:“秦仲立三年,周厲王無道,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滅犬丘大駱之族。”

西戎(泛指西方部落)趁機入侵周王朝,進行搶奪擄掠,並攻入了犬丘(今甘肅省禮縣境內),滅亡秦仲高祖父大駱的族人。

非子兄長成一脈的事實瓦解,這標誌著:非子的後裔成為大駱後人大宗主脈。再回溯秦趙的世系傳承,非子系是飛廉長子惡來革,屬於大宗,在宗法繼承製度上,高於小宗趙氏。

伯益世系圖

自飛(蜚)廉向上回溯:

中衍 商中宗子太戊時人,前1638—前1563年嬴中潏 商帝子乙時人,前1182—前1155年蜚廉 商紂王子受辛時人,前1155—前1122年

據《史記·秦本紀》:“ 大廉 玄孫曰 孟戲 、 中衍 ,鳥身人言。”

與中衍同輩的孟戲,孟舒國,別名孟虧、孟戲。《博物志·外國》雲:“孟舒國民,人首鳥身,其先主為霅氏訓百禽。夏後之世,民始食卵,孟舒去之,鳳凰隨焉。”餘後,史書未詳。

因此,秦國先祖系,成為伯益長子大廉系的繼承者。在宗法地位上,高於開國之祖徐若木的徐國、江元仲開國的江國等東方世系,處於大宗嫡系。等同於,姬周王室擁有的,對其餘姬姓分封后各封國分支的大宗地位。

秦景公墓

這從秦景公墓葬出土的文物上,等到佐證。其中的石磬上刻寫的“天子郾喜,龔桓是嗣”,“高陽有靈,四方以鼐”的字樣。

石磬

天子舉行宴饗,作磬者是共公、桓公的嗣子;因高陽氏(五帝中的顓頊,秦人之祖先)在天有靈,國內才四方昇平。

【嬴秦崛起】

秦作為獨立的諸侯國,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正如《毛詩序·詩經·國風·秦·車鄰》:“美秦仲也。秦仲始大,有車馬禮樂侍御之好焉。”

後來,便是我們熟知的犬戎攻破鎬京,西周滅亡,平王東遷。秦襄公領兵救周,作戰甚力,有功。周王室為避犬戎難,東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正式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與誓,封爵之。襄公於是正式建國,與諸侯通使聘享之禮,乃用騮駒、黃牛、羝羊各三,祠上帝西畤,秦國正式成為獨立的諸侯國。

襄公之子文公元年,居西垂宮。三年,文公以兵七百人東獵。四年,至汧渭之會。曰:“昔周邑我先秦嬴於此,後卒獲為諸侯。”

意思是說:過去,周王室將此地賜封給我先祖(非子)秦嬴,後來我們最終成為一方諸侯。這裡我們注意文公的稱呼會發現稱呼先祖非子“秦嬴”。

秦非子像

那麼有兩種可能:一、秦嬴專指非子,那作為非子後人的統治者應繼承秦或嬴為自己的氏;另一種是非子為部族的首領,秦嬴成為這個部族的氏號,這依然免不了繼承這個氏號,所以可以說明秦的公室是以秦為氏,或嬴氏。

【統一六國】

伴隨著戰國以來,各諸侯國不斷兼併,秦滅六國後,只剩秦國(朝)。

這時,先秦時期分封的氏,對秦國王族(特別是皇族):先是嫡長子繼承王位,後成皇帝的始皇帝及其子孫,來說已經沒有了意義。

因為,秦朝無論從過去的宗法制度,還是實際的統治地位來講,都相當於取得了姬姓周王室宗主的地位,即是對於整個嬴姓來說的宗主地位(從伯益開始,)。而周王室本身是沒有單獨氏的,對於繼承王位的君主沒有氏,因為他是嫡宗嫡系的正統——姬姓,其他都是他分封出去的。

進入秦朝統治時期,始皇帝為了加強統治,首創皇帝稱號,規定:自己死後皇位傳給子孫時,後繼者沿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萬世(有人說,陛下太貪心。其實,是我們想多了,西方採用的就是愛德華三世、拿破崙一世之類,而我們的商朝採用的則是天干地支排序的,只是周朝才用了我們後來延續下來的諡法),並取消諡法。

始皇帝影視形象

“皇帝”稱謂的出現,不僅僅是簡單的名號變更,還反映了一種新的統治觀念的產生。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們對祖先神和其他一些神,有時就稱“皇”。“帝”是上古人們想象中的主宰萬物的最高天神。

始皇帝將“皇”和“帝”兩個字結合起來,第一,說明了他想表示其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威,是上天給予的,即“君權神授”;第二,反映了他覺得僅僅是做人間的統治者還不滿足,還要當神。

始皇帝,一統天下

可見,“皇帝”的稱號,乃是神化君權的一個產物。

這非常類似於日本國皇室(應該說日本這種現象與秦朝相近,不談日本皇室的起源爭議,就是時間的先後也表明了因果)的情況:天皇代表天照大神統治日本,天皇及家族無姓,只有名。說不準,陛下連嬴這個姓都取消了,更不用說姓氏了。

至於,秦國的宗室,在漫長的歷史中,或因功勳,或因繼承等原因,陸續分封了不同支系。如:

裴(氏)姓的始祖,為贏秦始祖非子之後,非子之支孫封pei(原字為上非下邑)鄉,周僖王時,六世孫陵封為解邑君,因以為氏。

裴氏

河東裴氏(天下無二裴,在中國封建社會兩千多年間,曾出了59位宰相,還走出59位大將軍,可謂“將相接武、公侯一門”,中國“宰相村”,堪稱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巨族)。

嚴(氏)姓的一部分,源於嬴姓,出自戰國時秦嚴君疾之後,以封邑名為氏

戰國時期,秦國宗室名將,秦孝公庶子,秦惠文王的異母弟上大夫嬴君疾,受封於蜀郡嚴道(今四川滎經),便以封邑名稱為姓氏,稱嚴君疾。嚴君疾的後裔子孫,遂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

梁氏姓的始祖,梁伯康,名為嬴康(慶),字伯侃,秦仲少子。出生於西犬丘,東周春秋時期人,少梁之開國國君。

梁氏

梁伯康世系:自夏陽梁伯康始,至近代維新先驅梁啟超,是梁康伯家世正系第90代。

等等!

【秦國滅亡】

秦國滅亡後,宗室離散逃亡,隱姓埋名,作何姓氏,史書未曾記載。

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

如果有人仍然不死心,說陛下出生在趙國,以出生地為氏,是為趙氏。

我們可以參考宋代史學大家鄭樵在《通志·氏族略·氏族序》中說:“居於姚墟者賜以姚,居於嬴濱者賜以嬴。姬之得賜,居於姬水故也;姜之得賜,居於姜水故也。”

這句話是說,上古帝王虞舜之姚姓,少昊之嬴姓,黃帝之姬姓,炎帝之姜姓,都是以他們的出生地而得來的。以出生地而得姓是古代眾多得姓方式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少昊就是因為居於嬴水之濱而被上天賜予嬴姓的。

可惜,在始皇帝當政的時候,應該沒有人再能賜陛下姓什麼,以什麼為氏了吧?

如果你繼續掙扎、強辯,說陛下的後裔,或者說整個秦國公族在秦滅亡後少有改為秦氏,反而趙氏很多。

一、秦後人改姓多不見於史書,因為躲避戰亂和其他可能迫害,不會告知我們其改為何(氏)姓;

二、即便真的都改為趙氏(姓)。

那我想說:做兒子的不一定和你爸一個姓(或者氏),但可以肯定你爸不會跟著你改姓(或者氏),但無論如何,你無法否認他是你爸。

而史書中,在秦代之後,嬴姓後裔中正史可考者二人:西漢嬴公及東漢嬴諮。現今中國的嬴姓,仍有幾千人。

主要源自:明天啟二年二月,啟高參與平定奢崇明、安邦彥、安孝良之亂,功成,嘉封驃騎將軍,詔命復嬴姓的後裔。

綜上,那些非要強加秦趙皆是嬴姓趙氏,稱始皇帝為趙政,甚至“呂政”的。不過,是後世的抹黑,故意貶低罷了。

37
  • 康明斯6bt發動機
  • 令人心動的offer2:丁輝的淘汰早已暗示,兩方面原因太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