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其它>

在我國的十六個鄰國中,最長的陸上邊境線就在和蒙古國之間。但由於種種原因,這個鄰國在普通大眾眼中,別說日韓了,恐怕東南亞諸國都比它更有存在感——沒有影響巨大的流行文化、沒有香蕉、沒有榴蓮,更沒有出國遊的大熱旅行線路。

最近讓它登上熱搜的事件,一是疫情期間的三萬頭羊,二是它的焦煤可以給澳大利亞當備胎,真是好慘一鄰國……然而實際上,兩國之間曾經聯絡緊密,我們至今仍然要用“外蒙古”來強調它與內蒙古的分別。

從清朝到民國再到新中國,蒙古國的現狀折射著中俄雙方勢力消長、反覆爭奪的歷史印記:不敢拋棄“祖上闊過”的榮光,卻也沒有能力在新的全球秩序中爭取到足夠的地位,他們與兩大鄰國的關係,都充滿了難解難分的血與淚。

成吉思汗之後,就什麼都沒有了

關於這位在蒙古語中意為“擁有四海的強者”的亂世人傑,偉人早就給出了定評:“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會打會殺會攻掠土地,但卻不會治理更不會融合。

蒙古汗國極盛之時橫跨亞歐大陸,東起日本海、西至地中海、南抵波斯灣、向北觸及西伯利亞,是字面意義上的龐然大物。但這個大傢伙覆滅得也挺迅速:如果以忽必烈定國號為“元”開始算,它享國98年;如果以成吉思汗在蒙古建立政權開始算,它存在了162年。

對比存續時間在二百五十年以上的唐、明、清三代,它在大一統王朝裡真算不上長壽的。今天的現代人回頭去看那段歷史,除了鐵蹄征服之外,確實很難看出別的政治能力。

別的不說,就說那個槽點滿滿的“四等人制”——這相當於是自己主動關閉了融合的可能性,把二選一的衝突明示在其他族群的面前:要麼做奴隸,要麼做敵人。

這就難怪朱元璋建立明王朝,把“大元”生生揍成了“北元”之後還多次遠征漠北,實在是因為元朝統治階級和其他族群之間,根本沒有滋生共同利益的土壤,自然也談不上共同立場。這種文化底蘊和思想高度層面的“先天不足”,時至今日還偶然暴露出來。

很顯著的例子就是大部分國人心底都保留著幾乎與生俱來對華人的親切感,一聽說哪個國家華裔華僑被欺負了被歧視了,往往第一反應先從情感上同情一波。至於那些華裔華僑是不是親歐舔美、是不是黃皮白心,甚至是不是反中鬥士,都是第二波訴諸理性時再來考慮的事。

類似的事放在蒙古人身上,畫風就大相徑庭了。曾經有媒體翻譯過普通蒙古人對“蘇聯殺死大批蒙古人”的看法,他們中的不少認為,那些死的人大多是貴族和僧侶,殺人雖然不是好事但是客觀上卻是有利的,如此國家才能脫離迷信和奴役。

一句話,這個國家的普通民眾是不太有“內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思維方式的。

蒙古國雖然官方看起來還比較老實,但民間嚷嚷著要恢復“成吉思汗榮光”的憤怒青年卻哪裡都不缺。只是復國沒有靠嘴炮就能成的,嘴上喊著“蒙古人”如何如何,能夠把他們凝聚成一個群體的力量又在哪裡?

總之,想要凝聚起一個族群,向心力是很好用的一招。但對於今日的蒙古國來說,祖上的那點家底大部分都不在自己手上,看著國境線對面同文同種的內蒙古,除了大喊幾聲“祖上闊過”似乎也沒有更好的選擇了。

從清朝到民國,中俄雙方的拉鋸地

在明朝時期,除了被趕出中原的北元(明人稱為“韃靼”)之外,蒙古各部林立著大大小小的零散政權,因重大歷史事件相對著名的有瓦剌、葉爾羌、喀爾喀等。但由於地理上存在戈壁沙漠的原因,習慣上早就形成了“漠南”與“漠北”的模糊概念。

這就好像秦嶺淮河之所以會成為分隔南北的界線,與大江大河阻隔交通的效果直接相關——交通不便會導致發展速度不同,也更容易各行其是,久而久之大家就各走各路了。

橫亙在漠南與漠北之間的戈壁沙漠也是如此,在清朝時,滿清皇室和貴族大多選擇與漠南蒙古聯姻,比如因為各種電視劇而聲名大噪的博爾濟吉特氏“姑姪+姐妹”,就是出身漠南蒙古。

而漠北蒙古雖然也受滿清羈縻,關係上卻遠不及漠南蒙古那麼親近。從清太祖努爾哈赤算起,一直到入關後的順治皇帝,誰家後宮要是沒有複數的博爾濟吉特氏蒙古后妃,簡直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如果把“內外”視為關係遠近的象徵,那麼最遲在清朝,其實已經有“內蒙古”與“外蒙古”的區別了。

1682年,沙俄第一個被尊為“大帝”的沙皇彼得一世上位,此人瘋狂練兵造船,學習西歐先進科技、實行經濟改革,接著對外搞擴張。為了學習造船技術以便爭奪出海口,甚至化名為彼得·米哈伊洛夫下士隨團出訪,去荷蘭英國學習造船和航海技術。

有了這樣不安分的鄰居,打起來只是遲早問題。果然不出三四年,東北地區就爆發了雅克薩之戰。在當時的蒙古諸部落地界,沙俄與漠西蒙古大佬準噶爾蒙古本來也是有利益糾葛的,但事情到了新上位的“溫薩活佛”噶爾丹手上,立場就發生了變化。

與親近清廷的漠南蒙古相比,準噶爾蒙古地域上本來就更靠近沙俄。1690年,清準之間爆發了烏蘭布通之戰,雙方先是大炮火槍對轟,接著進入肉搏,拼消耗直至一方拼不起為止。這場戰役噶爾丹堪稱字面意義上的彈盡糧絕,到最後連牲畜都被自己人吃光了。

在此之後,噶爾丹一門心思倒向了沙俄,為了得到沙皇俄國的軍火、兵力援助,不僅此前的屬民利益問題擱置不問,連領土都可以讓給對方。而沙俄一方當時鞭長莫及卻野心勃勃,若是能養個戰爭代理人從清廷這邊搞些好處,當然也不會拒絕。

得到沙俄撐腰的噶爾丹一系確實相當難纏,康熙三次親征就為了幹翻他們,雍正繼位接著打,一直到下任接手的乾隆二十三年,這片土地的動亂才終於告一段落。

需要說明一點,歷史上的準噶爾蒙古無論是領地還是血緣,都跟現在的蒙古國扯不上什麼關係。但其首領噶爾丹的態度和舉動,卻多少可以類比像蒙古國這樣“夾在兩個大國之間”的心態,一言以蔽之,站隊和騎牆都是藝術,比如自帶無數段子的波蘭……

到了清末和民國,中國中央政府的境況大不如前,對邊疆的羈縻能力也隨之減弱。辛亥革命前後,外蒙在沙俄策動之下搞獨立,而內蒙各旗則在楊虎城老師井嶽秀的拉關係(賽馬拜把子)加講道理(力陳“七不可”)雙管齊下後最終決定內附。

至於在委員長手上籤訂的《雅爾塔協定》最終將外蒙獨立一事白紙黑字定論,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薛定諤的蒙古海軍

在各個大國各懷心思的運作之下,蒙古國終於是成功地分出去過日子了。沙俄變天成為蘇聯之後,他們也曾經亦步亦趨地走了一段蘇聯老大哥的道路,甚至還誕生了人稱“蒙古版斯大林”的領導人霍爾洛·喬巴山

然而隨著1991年蘇聯解體,第二年蒙古就拿掉了國名中的“人民共和國”,投入西方模式的懷抱。當市場規律完全自由地發揮作用,這塊土地真正存在的經濟短板,便前所未有地鮮明起來。

霍爾洛·喬巴山

蒙古國礦藏豐富,煤、鎢、金、鐵、錫等資源都很豐富,銅、鉬儲量更是排得上亞洲頭名,問題是工業底子太差。據統計,蒙古國的年工業總產值中,六七成都是靠賣礦撐著。獨立之初,連自己的貨幣都是先託蘇聯、後託英國印刷的。

氣候寒冷,降水又少,地理條件不適合搞農業,向土地要產出的主流產業是畜牧業,然而抗災抗病能力薄弱、對生態破壞力太大等問題,都讓蒙古的畜牧業顯得沒那麼穩當。

曾經一度,蘇聯對蒙古的援助佔到後者全年GDP的三分之一。一旦“金主暴斃”,蒙古國面臨的境況可想而知。1997年,為了方便賣貨,蒙古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也確實迎來了一波高速增長。

然而地理上的劣勢很快凸顯出來,蒙古國是個百分之百的純內陸國家,沒海岸線當然也就沒港口,有且僅有兩個陸上鄰國,這兩個鄰國——中國和俄羅斯——正好也是它的最大貿易伙伴。

換個露骨點的說法,蒙古國就像個在深山種水果的農戶,有且僅有兩個批發商進山來收購他的水果,只要這兩個批發商別想不開了先自己內捲起來,農戶的議價權都是很低的。那麼其他的批發商為什麼不來收購呢?礦產和畜牧產品大家都需要,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它不香嗎?

順便說一句,蒙古國雖然敵視中國,古老文明的經驗比如“遠交近攻”它倒是學到了手的,無論從民意還是官方行為上,他們對美、日、韓等國都深具好感。只不過貿易渠道完全控制在中俄手裡,其他國家幾乎沒辦法插手罷了。

在社交媒體上,“蒙古國海軍”已經成為一個日常調侃的梗:眾所周知蒙古國是沒有海岸線的,燒錢養艦隊的話連停泊的港口都不知道在哪裡,德雲社的說法是“于謙家老爺子是蒙古國海軍司令”。

但實際上他們是有一艘軍艦的,艦上共有七名軍人,這七人也被稱為“七大天王”或者“王下七武海”……雖然說調戲他國國防力量好像不太厚道,但身為獨立國家,像蒙古國這樣幾乎把國防安全完全押在外交關係上的情況可說相當罕見。

換個角度來說,蒙古可能是全球最安全的國家之一,畢竟想要進攻該國本土,必須先打翻五大常任理事國的其中一個。蒙古國在國防上幾乎沒有必要有所作為,這也同樣註定了它在經貿上幾乎無法擺脫鄰國的鉗制。

在兩個國家的夾縫之中

在全球化浪潮來襲時,加入世貿的蒙古國也曾經有一段局勢大好的時光,其中11年的GDP增長率還衝到了世界前列。當然也有人認為資料好看的背後,其實是經濟結構的嚴重不合理,稱之為“礦業繁榮”。但無論如何,欣欣向榮的局面增強了蒙古國人的自信心,也助長了其他方面的雞血。

蒙古國內,關於成吉思汗的城市景觀、商業招貼都很常見,據說這是經濟好轉期間才大批出現的事情。該國經濟部長還說過 “要成為亞洲的又一隻虎,或者是獨一無二的蒙古狼”的狠話。

然而好景不長,始終只能賣產業鏈底層的商品,必然導致附加值不行,利潤上不去。經濟狀況不怎麼樣,“邪惡的外國”就被推出來吸引仇恨。至於為什麼是中國而不是俄羅斯,可能的原因就多種多樣了。

在我們看來,蒙古國的所謂“獨立”,不過是換了個宗主國的流程。他們歌頌的“民族英雄”蘇赫巴托爾,不就是蘇(俄)方的代理人?老懞文都改革掉,看上去都是俄文字母,這就是所謂的新蒙文。至於工業標準比如鐵軌、電器標準、文化風格,更是全盤蘇俄化。

但如果要叫蒙古國人自己來看,他們也許真情實感地認為俄國人幫助他們獲得了獨立。蘇聯解體後,蒙古國曾經試圖把文字改回老懞文(內蒙古民族學校內還在教授的那種),最終以失敗告終。70年的慣性就是這麼可怕。

大約十幾二十年前,蒙古國一度鼓吹過“第三鄰國”,與美日韓頻繁互動,還有拉上美國搞軍演什麼的。要問它圖什麼?怕不就是感到兩個大國壓制之下騰挪的空間太小,希望引入第三方勢力。

然而多少年過去,這個戰略提得越來越少,而中國真正做過的事情,也不過是在進口出口貿易規則上做了些微調而已。

如今,中國透過經濟合作的方式獲得蒙古國的礦產資源,蒙古國把這叫做“掠奪”。政客們也駕輕就熟地用這一套話術彼此攻訐——“他們把屬於這個國家的礦石出賣給中國人”,作為近在眼前的、有壓迫感的國家,承受這種程度的反感似乎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結語

也有人說,一旦一個地區獲得了獨立身份,都會在任何問題上都使用歸咎法,把過去、現在和將來的黑鍋全部甩到前宗主國的頭上。

畢竟土地接壤,風俗人種宗教等方面都不存在原則性對立,一旦放任自然,讓蒙古國的文化經濟與中國深度融合,長久下去誰都不敢說會出現什麼情況。

這個問題上,其實俄羅斯也是一樣靠不住。蒙古國之於它的兩個鄰國,從歷史來看充滿了難解難分的血和淚,每一次試圖站隊都自帶風險,而未來,也未必能完全掙脫兩方的勢力範圍。

22
最新評論
  • 1 #
    其實,就不該叫蒙古國。因為蒙古族真正核心區域在我國境內。
  • 2 #
    成吉思汗是蒙古族人,不是蒙古國人,這個一定要搞清楚。
  • 3 #
    蒙古這個小地方,人口還不如國內一個地級市人口多,興不起什麼風浪
  • 4 #
    蒙古國和元朝不是一個國家。
  • 5 #
    外蒙古只能迴歸母親的懷抱才是她的唯一出路!
  • 6 #
    蒙古生存空間太窄,迴歸中國是正確的出路。
  • 7 #
    成吉思汗是韓國人嗎,要不就是朝鮮人
  • 8 #
    其實外蒙古的蒙古人與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的蒙古人不一回事
  • 9 #
    能不能實現是另一回事,中國人要有收回蒙古和海參崴的時間表,俄羅斯持續衰弱,我們的願望一定能實現!
  • 10 #
    外蒙古只有併入內蒙古,才有發展!
  • 11 #
    蒙古即便能回來,也得三代人盡才行,他們受蘇聯影響太大了。
  • 康明斯6bt發動機
  • 什麼因素決定家庭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