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7億美元投資興盛優選#
首先我們明確幾個概念:
1、菜市場賣菜的不是農民,而是菜販子,即是說他們是一群生意人。
2、菜地出來的價格到我們手裡基本上要翻幾倍,拋去中間的物流運輸,賺到錢最多的正是菜販子
3、菜販子起早貪黑沒錯,但這個社會絕大部分人都是靠勞動賺錢,無可厚非。
在網上一片倒為菜市場叫屈的時候我為什麼提出了不同的意見因為市場經濟時代,有需求就會有市場,有滴滴之前和之後,計程車滅亡了嗎?沒有,打車是不是更划算了,是的。特別對一些外地朋友,人生地不熟,滴滴會繞路嗎?上車前就會顯示大概的價格和路線,司機繞路是可以投訴的。
在打的之前你知道司機怎麼樣嗎?不知道,有了滴滴是不是可以看到司機的評價呢?
所以社群團購肯定會讓這個市場更加科學化一點。
網際網路巨頭進入菜市場,動了誰的蛋糕?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線上買過菜,我買過幾次,送菜方都是大型超市、蔬菜水果連鎖店之類,如果是第二天自提的也都是集中採購,即是說被跳過的正是菜市場的菜販子。
菜販子的利潤有多高?
十五年前吧,菜販子5年賺個2套房是不成問題的,再早一點我記得九幾年的時候去進洋蔥1毛錢左右,就在樓下賣4毛,利潤應該是300%。當然前提是沒有物流成本,騎車去進的貨,也沒有商鋪成本,就在小區門口擺攤,城管管不著。
![](http://timg.juduo.cc/2020/12/b3b286567a3d42b1994cfb5177cd99fa.jpg)
當然後面菜販子就沒有這麼多錢賺了,為什麼呢?
因為當時除了菜市場出現了第二個可以買菜的地方,那就是超市,所以正是因為超市集中採購給予了更加便宜的價格,所以導致菜販子不得不主動下調價格,減少自己的利潤,才能保證還有人來菜市場買菜。
又過了一段時間,直營店的出現,他們更加難受了,主要是肉類,像×大媽之類的店幾乎每天都會被搶購一空。所以我記得2010年前菜市場不同人就不同價,外地人買菜往往比本地人貴。而現在基本上他們也都會拿張紙進行明碼標價。
![](http://timg.juduo.cc/2020/12/a44c32d2-7bc7-43ec-8d6d-01ba31d3bf29.jpg)
我是一個買菜買了二十年的喜歡做飯的人,所以對於菜價比較敏感,總體價格確實是上漲,那是因為工資也提高了。但為什麼現在去菜市場的人越來越少?難道僅僅是因為社群團購的出現嗎?
為什麼超市買菜出現?為什麼專門賣菜的門店出現?正是因為有這類市場的需求,而人們為什麼願意去超市或者門店,不就是因為他們覺得這裡的價效比更高。
而最終得到實惠的正是老百姓自身。我們可以用更少的錢買到更好的菜怎麼會不開心呢。
網際網路的思維菜販子真的不能用嗎?網上的評價一邊倒地認為現在社群團購能夠火就是因為平臺補貼,補貼以後把流量拉過來就可以開始割韭菜了。
同樣的道理,超市的菜基本上是不賺錢的,但是賺人氣,可以透過不賺錢的菜吸引更多的人來買,順帶著就買了一些賺錢的東西了。
同樣專營賣菜的門店也往往加入了一些平臺,這些平臺也會給一些優惠的活動,但菜販子的思維呢?
前幾天看到一則新聞,說的是社群團購4個雞蛋1分錢,自己根本沒法做到。那是因為菜販子的思維就是我多少錢進的貨除非爛掉,不然一定要賺錢。君不見超市一些有些品色不佳的菜往往就打折(盒馬貼5折、7折,超市一大包1塊錢),這就是思維的限制導致現在的局面。
![](http://timg.juduo.cc/2020/12/f0215574-45b6-4a1b-a400-8f88d518f6fa.jpg)
我其實有一樣東西會去菜市場買,那就是米粉,因為確實賣得比其他地方都便宜。那為什麼不能就這樣呢,吃米粉的時候要什麼,是不是可以順帶著銷售呢?雞蛋、火腿腸、甚至辣椒炒肉,可我在周邊的菜場就沒見過有這種思維的(原來在廣東見過)。所以說思維限制了發展。
社群團購賣菜真的便宜嗎?應該來說和外賣是相同的,把七七八八補貼用上,加上新店首單等等優惠,確實比菜場便宜,但如果真的哪一天不補貼,或者少補貼了 呢?
我每個禮拜都會點一次外賣,但是點之前都會買一個會員,然後等優惠券,沒有優惠我是不會買的,因為貴,以我曾經的親身經歷為例,樓下過馬路10米遠有一家沙縣,拌麵+蒸餃是標配,價格是4+5,但是如果用外賣平臺就是6+6,用了優惠券就是6+6-5。
剛順手截圖了幾張,某平臺的某排名第一(綜合排序,筆者附近)的商家的菜價。
![](http://timg.juduo.cc/2020/12/fba6cd4d98a4422dae1832ac27439464.jpg)
第一、確實有很便宜的菜,但是是4選1,也就是說只能挑其中一樣。
按雞蛋的批發價大約在4毛左右,也就是這筆交易虧1.6
第二、免配送費這一條我覺得應該是平臺和商家共同補貼,因為不知各位留意沒有,點外賣和買菜都會有一個打包費,而你覺得那一個塑膠袋幾個紙袋子或者是塑膠餐盒真的就值好幾塊?所以商家應該是透過收取包裝費來抵消配送費。
第三、菜真的不便宜
![](http://timg.juduo.cc/2020/12/126c23d878ac4ffcb457425c2f6c3846.jpg)
首先看幾個特價菜(筆者說的就是最近一週去超市的價格和剛才的截圖對比)
冬瓜2.5大概9兩,也就是2.8左右一斤,而超市一般是1.5左右
青椒2.5三兩,也就是8塊錢一斤,而超市一般是7塊錢以內
可樂2.5一罐,超市一般是2~2.5一罐,我買過最便宜的應該是9.9有6罐。
既然特價菜都是這樣了那普通的菜就更加了
既然菜貴那為什麼還會賣得好?因為這根本就是不是什麼社群營銷,而是懶人經濟,我們可以看下週邊的人,是不是青年為主力,中年次之,老年人還是願意自己去精挑細選。
所以你花的錢得到的只是送貨上門的便利而已,自提?也是你省去了挑選的過程罷了。
![](http://timg.juduo.cc/2020/12/95c12f0e-cb39-440d-9ebe-a78916dfe5ec.jpg)
難道你拿到的菜覺得都很滿意?感覺比自己挑得還放心?
不外乎就是青年人不懂挑菜,或者覺得反正省事最重要吧。
所以又講回前面那個主題,如果菜販子用網際網路思維,不是賺菜錢,而是賺服務呢?例如你來挑好菜,我幫你切好,你要不放心,我可以直播。我可以送上門,甚至你不會炒,我可以炒好給你送上門。
良性市場會決定去留我會在網上買菜,更喜歡去超市挑選,所以菜販子也不需要顫抖,老百姓都是很理性選擇的,當哪一天我覺得去菜場買菜更划算我自然會去的。
因為我家附近2個大超市,一家菜賣得便宜,一家肉賣得便宜,我每次都是開車兩邊跑,油費都可以抵消掉省的錢了,但我還是會這樣做,為什麼,就因為我喜歡這種划算的感覺。
回頭看時想到的再次看了一遍,突然想到可能會有人 問,為什麼米粉賣得便宜,其實很簡單,同質化和成本的影響,一個菜場有幾個賣粉的?一家,兩家?那銷量是不是很大,可以靠走量來賺錢,我要降價也就兩家坐下來談一談好了,但是賣黃瓜的呢?十家,二十家?又有幾個吃黃瓜呢?本就賣不出去幾根,平攤到每一根上要賺的錢就多了,就貴了。如果降價,這幾十家談不談呢?我降價了,進菜場的知不知道呢?所以菜場攤位費差別那麼大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