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其它>

抗美援朝名將第【十五】期:“白袍小將”——楊成武(上將)

楊成武將軍

楊成武,原名楊能俊(一說是小名),1914年10月27日出生於福建長汀縣張屋鋪一戶貧困家庭。早年間,叔伯見其聰慧,便湊錢供他上學。楊成武學習很認真,隨後便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長汀福建省立中學。

在省城上學期間,他被先進的革命思想吸引,1929年1月,他毅然棄筆從戎,跟隨啟蒙老師張赤男參加了“閩西暴動”,楊成武還曾任赤衛隊少年先鋒隊大隊長。隨後便跟隨暴動隊伍參加了閩西紅軍,上了井岡山,楊成武的戎馬生涯就此拉開了序幕。

1930年3月,閩西紅軍被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楊成武先後擔任紅12師步兵連政委、教導大隊政委、紅11師第32團政委等職。參加了第一至第四次“圍剿”作戰,因其在龍崗戰鬥、黃陂登仙橋戰鬥中表現突出,還被紅一軍團政委聶榮臻讚譽為:“模範團政治委員”。

在第四次反“圍剿”戰鬥後,楊成武還被任命為紅2師第4團政委。

熟悉我軍歷史的人都知道,紅四團是我軍的一支英雄隊伍,其前身是葉挺將軍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南昌暴動中的第二十五師第七十三團,井岡山時期的紅四軍第二八團。

可以說,該部在各個時期,都是我軍的重要主力之一。

1934年10月,在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後,中央紅軍被迫長征。而在長征中,楊成武的紅四團多次被毛澤東點名,作為紅軍北上的先鋒團。

隨後,在團長耿飈(後來為王開湘)和政委楊成武的率領下,紅四團連續突破敵人的四道封鎖線,血戰湘江、突破烏江、搶佔婁山關、保衛遵義會議,屢建奇功,威懾敵膽。

遵義會議後,在毛澤東的直接指揮下,紅四團又先後參加了四渡赤水、搶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開闢雪山草地通道等戰鬥,為全軍打開了前進的通道。

尤其是在“飛奪瀘定橋”戰役中,紅四團的傑出表現,堪稱創造了近代戰爭史上的奇蹟。

當時,由於強渡大渡河後不能滿足數萬紅軍的同時撤退,加上國民黨軍的窮追不捨,1935年5月26日上午,毛澤東等人當即做出奪取瀘定橋的指令。

而奪橋的重任,就交給了紅四團,並規定在三天內趕到瀘定橋!

但前往瀘定橋的道路崎嶇泥濘,沿途還有敵人的阻攔,因此紅四團在第一天的時候,只走了40公里左右。到了28日清晨,紅一軍團來電,命令紅四團限明天之內拿下瀘定橋。

軍令如山,縱然前面有千難萬險,也得完成任務。接著,部隊開始轉入強行軍模式,奮力向瀘定橋行進。

然而,就在紅四團奮力前行的時候,當夜下起了傾盆大雨,原本泥濘的道路此刻就像是重新被澆上了一層油,三步一滑,五步一跌,整支隊伍看起來就像是在翻滾前進。

實際上,在這種情況之下,最難的並不是行軍,而是思想的動搖。

任務重,且天公又不作美,各種雜七雜八的原因混合在一起,難免會使軍心出現動搖。這時,楊成武為了統一思想,激勵戰士們奮力前進,便提出了:“紅4 團有光榮的戰鬥歷史,堅決完成這一光榮任務,保持光榮傳統”的口號,極大鼓舞了士氣。

終於,在經過一夜的強行軍後,終於於次日清晨按時抵達瀘定橋,創造了一個晝夜行軍120公里的奇蹟。

然而在抵達瀘定橋後,眼前這一幕更是讓將士們倒吸一口涼氣。

飛奪瀘定橋

瀘定橋,全長103.67米,寬3米;其橋身主要由13根鐵鏈,兩邊橋欄各有2根鐵鏈,橋面有9根鐵鏈組成;而橋下,是奔騰呼嘯的大渡河水,水深急流,危險重重。

最重要的是,原本橋身上是放有木板的,但敵軍為了阻止我軍過橋,便將這些木板全部拆除了。這也就是說,我軍只能是踏著這些鐵索過橋,其困難程度可想而知!

此外,在橋頭還有敵軍的重兵把守,而此時敵人的兩個旅正在急速向瀘定橋增援。楊成武深知,此時必須速戰速決,拿下瀘定橋,一旦敵人增援部隊趕到,後果則不堪設想。

接著,紅四團立即組織成立了22人的突擊隊,手握短槍,揹著馬刀,彆著手榴彈,在隊長廖大珠的率領下,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攀踏著懸空的鐵索奮力向對岸衝去……

而緊隨其後的是三連,戰士們除了武器,每個人還帶著一塊木板,一邊前進,一邊鋪橋。

而當突擊隊即將抵達橋頭的時候,敵人又開始在城門外燃起熊熊烈火,妄圖阻止我軍攻進城去 。這時,在橋頭上手握短槍指揮戰鬥的楊成武突然站了起來,振臂高呼:

“同志們!為了黨的事業,為了最後的勝利,衝呀!”

終於,在紅軍戰士們震耳欲聾的口號聲中,突擊隊員成功突破敵軍防線,一舉奪下了橋頭。

而在打下瀘定橋的第三天和第四天,紅軍大部隊順利從瀘定橋過河,蔣介石企圖透過大渡河會戰計劃將我軍變成“石達開第二”的美夢就此宣告破產。

飛奪瀘定橋,可以說是楊成武將軍作戰生涯中的成名之戰。半個多世紀後,人們在大渡河畔矗立起一座紅軍飛奪瀘定橋的紀念碑,而在紀念碑落成之日,已70歲高齡的楊成武將軍再次走上瀘定橋,感慨萬千地說:

“別的奪橋勇士都沒有能夠第二次走過這座不朽的橋。”

因為在此次奪橋戰鬥中,有幾位戰士當場陣亡,其餘的勇士也全都犧牲在了建立共和國的漫漫征程中。

22勇士飛奪瀘定橋

戰鬥結束後的一天夜裡,楊成武隨劉伯承、聶榮臻登上瀘定橋視察,當看到瀘定橋鐵鎖錚錚,橋下驚濤駭浪的場景時,劉帥不禁感嘆道:

“瀘定橋,瀘定橋,我們為你花了多少精力,費了多少心血!現在我們勝利了,我們勝利了!”

劉伯承元帥素來以理智冷靜著稱,此刻表現得如此動情,實乃少見!

隨後,中央為了表彰紅四團的功績,除了頒發一面獎旗之外,還給22名突擊隊員、團長王開湘和政委楊成武每人發了一套印有“中央軍委獎”字樣的列寧服、一支鋼筆、一本日記本、一個搪瓷碗和一雙筷子。

這在當時算是最高的獎賞了。

瀘定橋戰鬥雖然勝利結束了,但楊成武仍然心潮難平,後來,為了紀念這一戰鬥,他還寫下了:“無邊風雨夜,天塹大渡橫。火把照征途,飛兵奪瀘定”的詩章。

當然,對於楊成武將軍來說,飛奪瀘定橋只是他數十年軍旅生涯中的一次戰鬥而已,而接下來,他將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抗美援朝戰爭中,譜寫更加精彩的軍事華章!

這不,在1939 年 10 月進行的“黃土嶺伏擊戰”中,他又立下了不朽之功勳!

抗日戰爭時期,楊成武出任八路軍第115師獨立團團長,並作為第一批開赴華北戰場的部隊,參加了著名的平型關戰鬥。此役,楊成武率領獨立團,圓滿完成了打援任務。

隨後,楊成武率部一路勢如破竹,在不到20天的時間裡,就連續收復了七座縣城,並建立起了以淶源、蔚縣為中心的敵後根據地,為建立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隨後,楊成武先後出任八路軍獨立第一師師長、晉察冀軍區第1軍分割槽司令員兼政委等職,率部在長城內外、太行山麓,以及易水河畔進行長期艱苦的敵後抗日遊擊鬥爭。

1939年10月中旬,日軍調集兩萬餘人,對我晉察冀邊區抗日根據地北嶽區進行了大規模的“掃蕩”。

11月3日,時任晉察冀軍區第 1 軍分割槽司令員兼政委的楊成武,率領部隊在山西雁宿崖地區殲滅了由淶源縣城出動的“掃蕩”日軍遷村大隊,總計約600餘人。

此戰從當日上午10左右開始,一直打到下午5時左右結束,在我軍猛烈的攻勢下,日軍全軍覆沒,並繳獲了各種火炮6門、輕重機槍13挺、步槍210餘支、無線電收發報機2部,以及大量的武器彈藥、輜重和騾馬。

在此戰中,600多名“掃蕩”日軍全軍覆沒,深深戳痛並激怒了時任日軍獨立混成第二旅團旅團長“阿部規秀”中將,他立即下令出動日軍的精銳部隊獨立混成2旅團及所屬各部約1500餘人緊急馳援淶源,企圖對我軍進行報復。

1940年8月,河北平山縣吊兒莊,百團大戰前夕聶榮臻與戰友,左起:舒同、聶榮臻、楊成武、聶鶴亭

這個阿部規秀,號稱是日本軍界的“山地戰專家”、“俊才”,因擅長運用“新戰術”而享有“名將之花”的盛譽。

聶榮臻元帥也曾研究過這個阿部規秀,知道他頭腦靈活、指揮果斷,並且還擅長運用各種“新戰術”,但此人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太過驕狂自負。

在雁宿崖戰鬥後,阿部規秀十分惱火,竟不顧日軍“掃蕩”的總體部署,毅然親率孤軍深入我根據地腹地。這無疑犯了兵家大忌,但對於驕狂不可一世的阿部規秀來說,即便是孤軍深入,我軍也奈何他不得!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11月4日,日軍集結3個大隊,總計1500餘人,分乘90多輛卡車從張家口緊急馳援淶源縣。

聶榮臻司令員其實早就預料到日軍在雁宿崖遭遇慘敗後,一定會興兵來犯,但沒想到竟然會是一支孤軍,聶榮臻不由心中大喜:“敵人孤軍深入,這是難得的殲敵良機。”

隨後,聶帥命令楊成武,務必全殲這股敵人。此外,為了確保此次戰鬥的勝利,除了原有的一分割槽一團、三團和三分割槽二團,以及曾雍雅游擊支隊外,聶帥還命令二十五團和分割槽炮兵營迫擊炮連也加入了戰鬥。

戰役如期開始!

日軍的“名將之花”——阿部規秀(中將)

面對來勢洶洶的敵人,楊成武決定採取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戰術,將阿部規秀引誘到淶源縣和易縣交界處的黃土嶺地區進行殲滅。

11 月 5 日,日軍向白石口挺進。而擔任“誘餌”的是擅長機動靈活與敵周旋而素有“狼誘子”之稱的曾雍雅游擊支隊。游擊隊在白石口與日軍交火之後,便開始撤退,逐步引誘日軍向我軍的預定戰場趕去。

阿部規秀率部一路追到銀坊,但卻沒有見到我軍主力,為了發洩心中的怒氣,便下令焚燒沿途的民房。第二天,日軍繼續東進,並在當日晚間趕到了黃土嶺一帶。

此時,早已被“仇恨”矇蔽心智的阿部規秀似乎已經不能做出明確的判斷。11月7日下午,日軍被我軍成功引誘至峽谷之中。

楊成武見時機一到,隨即命令部隊全線開火,頓時間炮彈橫飛,火光四射,敵人妄圖突圍,但四周已被我軍圍得水洩不通,已經無路可退,只能是就地抵抗了。

而在激戰中,一團團長陳正湘、政委王道邦恰好在望遠鏡中發現,在黃土嶺東面山樑上一座獨立小院外,一群穿著黃呢子大衣、挎著東洋武士刀的日軍軍官正在指手畫腳,隨即便命令對其實行炮擊。

時任迫擊炮連連長的楊九秤在接到命令後,便趕緊架設炮臺,瞄準目標,接連發射了幾枚炮彈。等到濃煙散去後,從望遠鏡看見倒下了好幾具屍體,而這其中,就包括了“阿部規秀”。

《朝日新聞》刊登阿部規秀戰死的訊息

擊斃日軍中將級高階指揮官,是當時的華北戰場上,乃至是在中國人民的抗戰歷史上都是第一次。很快,阿部規秀殞命黃土嶺的訊息便在中日兩國傳遍開來,日本朝野更是皆為之震驚,時任日本華北方面軍司令官的多田君還在悼詞中說道:“名將之花凋謝在太行山上”。

而《朝日新聞》中也說:“中將級指揮官陣亡,皇軍成立以來未曾有過。”等到阿部規秀的骨灰運送回東京時,日本還曾為其降半旗以示哀悼。

阿部規秀的死,對於日軍來說是一件不幸的事,但對於我軍,乃至是所有期望和平的人來說,都是一件幸事。因此在得知此事後,毛澤東便從延安來電,要求:“向各方公佈,廣為宣傳”。

而全國的抗日軍民在得知此事後,更是極為振奮,紛紛來電稱頌我八路軍的豐功偉績,就連老蔣也致電朱老總,表示嘉獎。

當時由於楊成武將軍只有25歲,而阿部規秀有52歲,因此民間還一度傳頌說:八路軍25歲“小將”,擊斃了日軍52歲“老將”。

在雁宿崖、黃土嶺兩次戰鬥中,我軍總計殲敵1500餘人,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

後來,在楊成武率部轉戰於晉察冀期間,恰逢民主人士李公僕來到根據地考察,當李先生看到這位眉清目秀,英姿勃發的年輕將領時,便連連稱讚道:“好一位白袍小將”。

也正是從那以後,“白袍小將”就成了楊成武將軍的雅號,並逐漸廣為人知。

其實,這樣的稱呼放在楊成武身上,一點也不奇怪。因為楊成武將軍25歲的時候,就已經是晉察冀軍區第1軍分割槽的司令員了,如果按照軍銜標準,少說也是個少將。

所以,25歲就當上將軍的楊成武,當然無愧於李公僕先生贈予“白袍小將”的雅號了!

楊成武將軍年輕時

解放戰爭開始後,楊成武先後出任晉察冀野戰軍第三縱隊司令員兼政委、晉察冀野戰軍第二政治委員、中共晉察冀中央局委員等職,率部轉戰華北,指揮了大同、集寧、正太、青滄、保北、大清河北、清風店、石家莊等眾多著名戰役,並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促使整個晉察冀與冀魯豫兩個根據地連成一片。

1948年,楊成武出任第三兵團司令員,之後又擔任第二十兵團司令員,並按照中央命令,率部向綏遠進軍。

1948年9月5日,楊成武率部由河北易縣、淶源地區向山西省的朔縣、代縣地區開進。

23日,楊成武率第三兵團分兵五路從大同東西兩側展開,並在晉綏軍區部隊的配合下,向傅作義經營許久的戰略後方——綏遠,發起了進攻。

第三兵團勢如破竹,接連攻克集寧、清水河等地,解放了綏南、綏東廣闊地區,總計殲敵6500餘人,控制了豐鎮以北到歸綏以東的平綏線。

三楊:楊成武、楊得志、楊勇

面對楊成武的這一突然動作,不僅讓傅作義和蔣介石大為驚恐,就連美國人也感到了事情的嚴重性,美聯社更是驚呼這是一個“絞殺式的進攻”。

而此時,我東北解放軍正在部署攻打錦州的戰役,“遼瀋戰役”一觸即發。

然而對於傅作義來說,面對後院起火,此時的他已經無暇東顧,隨即便飛往歸綏,親自指揮作戰,並命令其嫡系部隊第三十五軍、暫編第四軍等部從北平、張家口地區星夜馳援歸綏。

實際上,按照我軍的部署,攻打綏遠,正是要將傅作義的主力部隊拖在平綏線上,使之不能出關,從而保證遼瀋戰役的順利進行。因此這樣看來,第三兵團出兵綏遠的戰略意圖已經算是取得初步成效了。

在戰役期間,第三兵團為了完成軍委交付的殲敵6個旅和一年內經營全綏遠的任務,楊成武親率第三兵團主力於10月12日向綏西、綏北發動進攻。

當時,天寒地凍,夜間溫度為零下30度左右,且部隊糧食供應也不足,敵人還都是騎兵,行動迅速。在這樣的情況下,我軍開始以徒步的方式和敵人的騎兵競走。

比如,我軍2 縱5旅第13團為了追擊固陽的敵人,26小時走了220多公里,平均一小時8.5公里,這中間只吃了一頓飯,但最終硬是用兩條腿追上了敵人的騎兵,並將其殲滅。

以步兵追殺敵人騎兵的戰例,恐怕在整個近代世界戰爭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

終於,在我軍的努力奮戰下,到了10月底,整個綏遠除了歸綏和五原地區外,其他地區全部解放。

之後,第三兵團又奉命撤圍歸綏,轉而阻斷和包圍張家口、宣化之敵,正式打響了“平津戰役”的第一槍。

在張家口戰役中,楊成武所在兵團總計殲敵6.5萬餘人,並俘虜敵軍將級軍官十三名,創造了華北戰略區一次作戰殲敵人數之最。毛澤東親自來電祝賀,將其稱之為是一次“偉大勝利”。

平津戰役

新中國成立後,楊成武先後任天津警備區司令員,京津衛戍區副司令員、司令員等職。

1951年初,中央決定組建志願軍第二十兵團,由楊成武出任司令員,並於6月19日正式開赴抗美援朝戰場。

楊成武入朝作戰時,正值“第五次戰役”結束後不久!

而在第五次戰役結束後,其朝鮮戰局基本就已經維持在了“三八線”附近,而楊成武率領第二十兵團入朝的目的,就在敵人正面不增兵,側後方不登陸的情況下,將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

同年7月7日,楊成武奉命率領第二十兵團機關第一梯隊到達指定的待命地點——豐田裡。此時的“聯合國軍”已經從戰略進攻階段,轉入到了戰略防禦階段,並要求與我方談判,以尋求“和平”解決朝鮮問題。

實際上,美軍的意圖很明顯,當他們在戰爭中無法獲得利益時,就想透過在談判桌上找回來,反之,當在談判桌上無法獲得想要的利益時,又想透過戰爭的方式取得。

因此,在最初的幾場談判中,美方都表現得毫無誠意,並且還時不時以飛機大炮對我方加以威脅。比如,在7月10日,朝鮮停戰談判第一次會談破裂後,美軍便開始發動了所謂的“夏季攻勢”。

楊成武隨即率部參加了“三八線”東線夏秋季防禦作戰,粉碎了美軍各種形式的進攻,此期間,楊成武還率部實行了多次戰術性地反擊。

到了9月29日,美軍又開始展開了所謂的“秋季攻勢”。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楊成武隨即指揮兩個軍全部投入作戰,其中第68軍接替朝鮮人民軍第5軍團在北漢江以東20公里正面的全部防務。

當時,我第67軍在金城正面20公里地區,抗擊美軍和南朝鮮軍4個師的進攻,長達10晝夜之久,一舉粉碎了“聯合國軍”在東線的進攻,3天共殲敵1.7萬多人,創造了朝鮮戰場上殲敵最高的記錄。

眼看在戰場上討不到便宜的美軍,又不得不被迫走上了談判桌!

抗美援朝戰爭

然而,在談判會議上,雙方又因為一些重要位置的歸屬發生了激烈的爭執,“510高地”就是其中爭執最大的地區之一。

這裡的“510高地”,地處朝中軍隊大黑山一線防禦的中間地段,有著極高的戰略地位!

倘若我方控制該高地,那麼東西兩線就會連成一片,其防禦體系將會得到極大地加強。反之,如果是美軍控制它,那麼我軍陣地將被其割裂,危險性不言而喻。

雙方為此高地爭執不下,最後商定由中立國派飛機臨空偵查照相,屆時陣地上飄著哪一方的軍旗,那麼這處高地就屬於哪一方。

當時,“510高地”就在楊成武的第68軍防線對面,但此時已被美軍搶佔。

事關重大,楊成武決定必須將此高地拿下!

接著,楊成武便派出一支精悍、戰鬥力強的部隊將高地奪回。而在隊伍出發前,楊成武再三叮囑道:

“突破口儘量選小一些,反擊的動作要快,火力要集中,要猛、要狠、要準。”

當夜,戰士們趁著夜黑風高,對510高地上的美軍展開了猛烈進攻。由於美軍火力太猛,陣地上一度僅剩下了兩名志願軍戰士。然而,他們卻打退了敵人的十多次衝鋒,一直堅持到後續部隊趕到。這種頑強的精神,著實讓人佩服。

等到第二天清晨,中立國派遣偵察機飛來時,我志願軍的旗幟已經成功插在陣地上了!

而經過數十個晝夜的努力奮戰,楊成武率部成功地將戰線穩定在了“三八線”附近,使我方在談判桌上始終握得有重頭砝碼。

1952年春,楊成武因病從朝鮮回國。後因其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傑出貢獻,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頒發的一級自由獨立勳章和一級戰鬥英雄功勳榮譽章。

1955年,楊成武被授予上將軍銜,並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958年,楊成武參與組織指揮了“炮擊金門”戰爭,1960至1961年“中緬堪境警衛”作戰,1962年參與組織了“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以及60年代中期開始的“抗美援越”戰爭 等……

楊成武將軍戎馬生涯數十載,為新中國的成立和建設,皆立下了不朽之功勳。他的故事,值得我們每一個人頌揚!

楊成武將軍一家

而俗話說“虎父無犬子(女)”,楊成武老將軍的子女們同樣也非常優秀!

楊成武將軍一共有10個子女:楊易生(楊毅)、楊冀生、楊燕生、楊俊生、楊珍生、楊東勝、楊東明、楊東榮、楊東成、楊揚;

其中易生、冀生、燕生、俊生、珍生、東勝出生於戰爭年代,因時局動盪,便只能託付地方百姓代為養育。其中珍生、冀生、燕生早年夭折。建國後,又得東明、東榮、東成、楊揚四個孩子。

其中還有三位是共和國的將軍:楊俊生是武警部隊女少將、楊東勝在1988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楊東明是空軍副司令員,中將軍銜。

人們常說的“將門虎子(女)”,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吧!一家出了四個將軍,著實讓人羨慕。

2004年2月14日,楊成武老將軍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15
最新評論
  • 康明斯6bt發動機
  • 皇帝妃子被打入冷宮後,為何太監搶著伺候?只為一個特殊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