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棒球這項運動,我們國內瞭解的人似乎並不多。
像我自己,接觸到棒球這項運動基本只是在看日劇的時候。因為,幾乎每個日本校園劇,都會出現打棒球的戲份。
比如安達充的代表作改編的《棒球英豪》。
山下智久和長澤雅美的《求婚大作戰》。
包括二宮和也主演的《即便弱小也能獲勝》。
棒球可以算得上是日本的國民運動,很多孩子都是從從小學就開始打棒球。到了每年春夏兩季,日本還會舉辦全國高中棒球聯賽,鼓勵孩子們一路打到棒球聖地甲子園。
他們打棒球,大多數是為了培養興趣愛好,強健身體。在中國也有這樣一群孩子,但他們打棒球,是為了逃離泥沼,改變自己的人生。
今天要說的這部紀錄片,是《棒!少年》。
今年FIRST青年電影展上口碑最佳的紀錄片,評分一度飆上9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中國第一支公益棒球隊,強棒天使隊。
這支棒球隊是在2015年,由前國家棒球隊隊長孫嶺峰籌資建立了一個叫做強棒天使的愛心棒球基地之後產生的。
球隊專門接收7到9歲之間的小孩子,管吃管住,免費集中接受棒球訓練。
棒球基地一開始位於北京昌平區的小湯山,熟悉北京的朋友都知道,那是遠至北六環外的大郊區。
遠就罷了,基地建立後的頭兩年,由於資金和資源的原因還搬遷了好幾次,常常是剛剛搬過去,就面臨拆遷,然後重新搬走。
而且坦白講,每個基地的條件都算不上好。宿舍常常是活動板房或平房,就連訓練用的草坪,也是用分割成一塊一塊的零散草墊鋪成的......
一切基礎設施條件,都僅僅是停留在能保證基本的吃飽穿暖能睡覺的地步。
此外,棒球基地的訓練也著實很苦。
想要出成績,必須進行大量的訓練,不停地跑跳,揮棒接球,不是誰都能受的了的。
再加上,棒球這項室外運動夏天熱冬天冷。想象一下,北京的秋天就已經能冷的人瑟瑟發抖,孩子們在室外練球該需要多大的勇氣。
一到天冷的時候,就總會有孩子的手受不了凍,紅腫的像紅蘿蔔。
在這種艱難的條件下,你可能想不到,竟然還是有很多孩子願意來基地,而且來了就不想走。
因為對於他們來說,基地的生活條件是他們在老家無論如何也享受不到的待遇。
基地裡的孩子都是貧困兒童,其中有很多則是來自偏遠地區的留守兒童。
他們的老家,條件基本可以用三個字來概括:窮、破、偏。
在這樣的環境里長大的孩子,不僅生活條件跟不上,而且父母也基本不在身邊,從小被家裡的爺爺奶奶或親戚湊合帶大。
如果沒有來棒球基地參加訓練,可能他們也會像老家那些孩子們一樣,草草上了幾年學,然後輟學外出打工做體力活討生活,一輩子生活得平庸又苦累。
可是在棒球基地,他們不僅僅能擁有一個起碼過得去的成長和教育環境,長大了能擁有一份體面的工作。偶爾甚至還能坐飛機出國參加棒球比賽,見識新世界。
基地裡有一個叫小雙的男孩。有次教練帶他回家探親的時候,小雙唯一的親人二伯就對他說:
你在那裡好好幹,再也別回來我們這地方。
後來再去美國打比賽,小雙哪怕帶傷也要上場,比賽輸掉後他臉上滿是絕望,最後情不自已在場地上痛哭流涕。
不論是二伯還是小雙自己,都把棒球視為他改變人生的唯一途徑。
小雙大名叫做梁正雙,是個很內向的男孩子。
他練球很努力,平時也很聽話。
但他缺乏勇氣,沒有那麼敢打敢拼,比如面對時速很高的棒球,他有時候不敢接,會害怕,遭了教練很多次教訓。
也許是坎坷的身世和家庭環境所致,小雙雖然捱了很多次罵。
但是他很少發洩,幾乎把所有的壓力都憋在自己一個人心裡。
球打不好的時候,常常獨自站在角落裡眼淚汪汪。
小雙出生的時候,他的母親就扔下他和他的雙胞胎哥哥跑了,而父親則在他出生之前就去世了。
雙胞胎剛生下來的時候,家裡人本來打算把弟弟小雙送人。但是對方人家嫌小雙太小怕養不活,就抱走了哥哥。
正是在這樣的巧合之下,小雙最後留在了家裡,被家裡的親戚輪流養大。
更令人心疼的是,在紀錄片裡,這些事都是從小雙自己的嘴裡說出來的。
明明他還年紀小小,這些事情他卻全部知道的一清二楚。
過分的懂事,還讓他曾經認真想要放棄棒球,回家照顧自己生病的二伯。
很難想象,這樣一個才半人高的小孩——
到底是經過了怎樣自我安慰,才能消化如此殘酷的成長經歷。
除了小雙之外,片子裡還記錄了一個叫做馬虎的孩子的故事。
這個孩子很猛,跟內向的小雙形成了鮮明對比。
在球場上,馬虎是老師認證的好苗子。
他膽子很大,敢打敢拼,迎球直上。力量也很好,練起球來毅力很強。
師爺張錦新說他,要是技術合理,再加上他的力量,就牛大了!
可問題就是,馬虎為什麼技術不達標,因為他上課的時候不太聽話,整個人自由的很!
馬虎三歲三個月的時候,他的媽媽就離家出走了,爸爸一直在外打工不願意回家。
這個自己琢磨著長大的男孩,從小遊蕩在村子裡,養成了很傲的少年氣。
馬虎這個人天不怕地不怕,實在不行就打架,是老家村裡有名的“壞男孩”,因為整天風風火火四處亂竄,大家給他起了一個外號叫“遊俠”。
到了棒球基地,他也依然如此,動不動就要朝著同齡孩子們掂刀耍棒,年紀很小,但玩的很大。
有一次,馬虎蠻橫起來和隊友鬧了矛盾。教練教訓他一番之後,這個混小孩好不容易願意和對方道歉,但無奈對方實在太氣不願意給他臺階下,他就又急了。
道歉的時候,馬虎問對方:“我們是不是兄弟?”
對方回答:“不是。”
馬虎氣急:“不是拉倒!”,然後瀟灑轉身離去。
為此,教練看著馬虎很頭疼,棒球隊的孩子們也都不喜歡他,拒絕和他接觸。
可好笑又可愛的是,馬虎是不敢自己一個人睡的。
他怕黑,怕孤單,還害怕自己會從上鋪掉到地上去。
但是由於他自己做的“孽”,其他的小孩都不願意和他一起睡。
沒辦法,馬虎只能拿上一根鏈子把自己綁在床上,然後緊緊地抱著一個玩偶嘗試能不能睡著。
唉,說到底,馬虎也只是個孩子。
被教練吵了,他也常常哭,這些眼淚的背後,透露著很多普通人無法感受的痛苦和孤單。
紀錄片裡有一個畫面,當時哭紅了臉的馬虎氣憤地說:
我什麼都不是,我就是條流浪狗!
又在一個畫面裡,馬虎一個人豪邁地走在城市邊緣的小道上大聲唱歌。
歌詞卻是——
媽媽呀媽媽呀,我想你,你走後的天空一直下著雨......
在這些鏡頭裡,這個男孩的脆弱一覽無餘。
或許在棒球球場上,馬虎和小雙都只是剛剛入行的新手。
但是在人生的小路上,他們已經一個人摸索了太久,導致他們小小的身軀裡,蘊藏了巨大的悲傷。
這就是紀錄片的好處。
從這裡你能看到一個真實的人,和他生活著的真實的世界。
它所記錄下的故事,不像寫好的電影劇本,具有很強的戲劇張力。鏡頭記錄的一切都只是在按照時間的順序,簡簡單單很平凡地發生著。
但是這些平凡中,卻有著足夠真切和足夠深情的力量和希望。
會讓你感覺眼睛酸酸的,心裡堵堵的,能一下戳中我們這些平凡人的內心。
雖然人間啊,總是苦比樂多。
但如果,最後能看到這些少年逆風揮棒,為自己的人生翻盤,誰說這不是一種對苦難的壓制,與命運的對吼呢?
推薦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