髮型不僅僅是一種外在表現,其背後往往蘊含著深刻的風俗文化內涵。宋代女子髮型大概分為兩種,高鬢和低鬢。儘管宋代女子可以隨意打理自己的髮型,但髮型的選擇也體現著個人的家庭經濟實力,畢竟髮型的選擇影響勞作效率,因此家境殷實之人往往梳高鬢,而那些較為貧寒女子會選擇低鬢。所謂“高鬢”“低鬢”,其實只是籠統的劃分,若進一步劃分,那宋代女子的髮型就更多了。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下宋代女性的髮型吧。
一、朝天髻基本特徵是在頭頂梳個高髻,將頭髮在盤在頭頂辮成兩個圓柱形,然後朝前反搭,這是為了使髮髻顯得高大飽滿。這種髮型看起來乾脆利落,直接把所有的頭髮都高高地盤起來,然後再插上各式珠寶,甚至是鮮花,讓頭髮看起來雍容華貴。早在唐代就十分盛行此種髮式,周舫的《簪花仕女圖》中所描繪的兩個貴婦,體態豐盈,都梳著高髻髮型,上面還裝飾有各種珠寶與鮮花。至宋代,這種髮髻在宮廷之中是一種流行的風尚。
二、同心髻同心髻是由朝天髻演變而來,但其造型的步驟要比朝天髻簡單許多。梳同心髻只需將頭髮綰到頭頂,使之編紮成一個圓形髮髻即可,儘管工序簡單,但實際上依舊美觀。陸游曾描寫蜀地三峽一帶的女性:“未嫁者,率為同心髻,高二尺,插銀釵六支,後插大象牙梳,如手大。”由此可見,同心髻當時也很盛行。
三、流蘇髻這種髮型類似於同心髻,只是在扎束頭髮時,在髮根纏繞絲帶,使其自然下垂到肩膀部位,看上去非常輕盈。琴撫流蘇髻,笛橫紅頰香。流蘇髻帶給人的就是這樣一種溫婉清秀之感。
四、龍蕊髻龍蕊髻又名“雙蟠髻”,髻心特別大。在盤完頭髮之後,還要在頭髮上紮上一些彩色的絲帶上去,遠遠看去就像是兩條龍一樣,因此別名又叫“雙蟠髻”。蘇軾曾在《南歌子》這樣描述雙蟠髻:“紺綰雙蟠髻,雲欹小偃巾,輕盈紅臉小腰身。”從外形上看,龍蕊髻典雅大氣,這種髮式感覺更能凸顯女人的韻味。
五、雲髻這也是一種高髻,因為梳得高聳,顯得有些許蓬鬆,像雲朵的形狀一樣,所以得名“雲髻”,再搭配上簪子,使人看上去柔弱但大方文雅。宋朝晏幾道在《浣溪沙》中說:“旋尋雙葉插雲鬢。”趙長卿《醉蓬萊》中說:“拂掠新妝,巧梳雲髻。”這些詞句所詠唱的便是這種髮式。雲髻直到清朝依然存在,例如《紅樓夢》中曾經記載過:黛玉頭上挽著隨常雲髻。
六、墜馬髻這種髮型的特色在於頭髮向下側垂至肩部,並抽出一綹頭髮使其自由散落,給人一種散落與嫵媚的感覺,猶如女子即將從馬上摔落之姿。因此古人稱之為“墜馬髻,折腰步,齲齒笑,以為媚惑”。這種髻型早在漢朝時期就已見於文字描述,起初是搭肩的垂髻的形狀,後來在各個朝代傳承演化,直到清代仍然深受喜愛,但主要為中年婦女所喜愛。從漢至明,墜馬髻的形狀在各朝代略微有所不同,但主體形式不變,基本上都是偏側,使挽結的頭髮倒垂於頭的一側或腦後。到宋朝,墜馬髻逐漸變為一種高髻,宋朝詩人洪瑹的《菩薩蠻》中就有關於墜馬髻的描寫:“蛾眉梳墜馬,翠袖薰蘭麝”。
七、螺髻從螺髻的名稱我們可以看出,這種髮式就是形狀像螺殼的髮髻,是將頭髮盤到頭頂,綰成螺殼狀,螺髻以高、翹為特點,搭配上流蘇更顯靜美與大氣,也能彰顯青春活力。這種髮式出現得很早,其形狀和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古墓壁畫上的髮式類似,在宋代年輕女性中很流行。有人將螺髻比喻為聳起來的峰巒,這也是取螺髻凹凸明顯的外形。比如唐代皮日休的“似將青螺髻,撒在明月中”,既是對山峰連綿的描寫,也為螺髻在唐朝的出現提供了證明。
起初梳這種髮式的一般是孩童,崔豹曾經這樣描寫:“童子結髮,亦為螺髻,亦謂其形似螺殼。”但是經過歷代流傳與改進之後,這種髮型也獲得了女子的熱烈歡迎,而且梳這種髮式的大多是年輕女性,因為這是一種較為活潑的盤發。這種髮型紮起來以後,使得女性顯得無比可愛、幹練,很有氣質。“困倚妝臺,盈盈正解螺髻,鳳釵墜,繚繞金盤玉指,巫山一段雲委”,晁兆所描述的女子便梳著這種螺髻髮式。南宋之後,這種髮式依然得到流傳和保留,如南宋詞人辛棄疾《水調歌頭•簪履竟晴晝》寫到:“螺髻梅妝環列,鳳管檀槽交泰,迴雪舞纖腰。”
《知否》中的螺髻
八、包髻包髻,顧名思義就是將頭髮紮成髻後,用手絹或是布把頭髮包裹起來,由此得名包髻。宋朝婦女可以把包裹在頭上的絹、繒等束縛成各種各樣好看的形狀,另外也會採用一些珠花加以裝飾,最終形成一種簡潔樸實又不失精美大方的髮式。因此這種髮式多在民間流行,廣受年齡較大的婦人所喜愛,如《東京夢華錄•娶婦》記載媒人“戴冠子,黃包髻”。
文史君說宋詞中記載的宋代女性發髻還有很多種,如鳳髻、寶髻、多鬟髻等。其實,這和我們今天女子設計不同的髮型是一樣的,髮型的多樣是為了配合服飾,使整個人看上去更加窈窕,提升氣質。宋代無論哪種髮式看上去都給人以飽滿之感,這是由於宋朝女性的服裝特點是修身適體,一反唐代的風華美麗、雍容華貴的特點,展現出一種內斂拘謹、簡潔質樸的風格。宋朝女服沒有唐代那種寬大的袖襟,流行瘦、細、長的穿衣風格,一般平民女子仍然穿窄袖衣衫,但是較之晚唐更為瘦長,裙褲也比較瘦短。衣服的配色也不同於唐代以紅、紫、綠、青為主的傳統,多采用各種素淡的顏色。這種服飾特點顯得整個人比較瘦弱,凸顯女性的線條美,在這種情況下,梳高髻使得臉從視覺上被襯得小而修長,頭型也顯得更立體,高大的髮髻襯托的人並非清雅消瘦,在髮髻上再插上各種飾物,更顯美麗動人。
參考文獻陸游:《入蜀記》,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版。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0年版。
趙長卿:《惜香樂府》,中國書店出版社2018年版。
蘇軾著、李之亮注評:《蘇東坡詞集》,長江文藝出版社2019年版。
梅堯臣:《梅堯臣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