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看到這個標題都會有疑問,中華民國首任總統不是孫中山嗎?怎麼中華民國首任總統之爭孫文會輸給袁世凱?這裡給大家解釋一下,1911年武昌起義打響了辛亥革命的開端,1911年12月28號孫中山被推舉為中華民國的臨時大總統,並於1912年1月1日(辛亥十一月十三日)在南京宣誓就任,這裡孫中山擔任的只是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不是中華民國首任大總統。
南京總統府,網圖侵刪
革命勝利公元1911年10月10日(中國農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發生了一場旨在推翻清朝統治的兵變--武昌起義,這也是辛亥革命的開端。武昌起義之後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隨機聞風而動,分別於1911年10月11日夜、1911年10月12日光復漢陽和漢口。就在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大清為中華民國,並且號召各省民眾起義響應。武昌起義獲得勝利後的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佈脫離清政府獲得獨立。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文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2月12日,清廷最後一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溥儀退位,大清帝國走向破滅。結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的封建統治和中國二千多年封建帝制。亞洲的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是亞洲和中國走向民主共和的開端,此事在中國歷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溥儀退位詔書,網圖侵刪
權力交接因為清廷的追緝和迫害,其實自1907年起孫中山便長期旅居歐美各國。1911年武昌起義時,孫中山人在美國丹佛而不在中國。初聞革命成功時,孫中山還是蠻驚訝的,沒想到這麼久的鬥爭一直失敗突然間就成功了,但孫文隨即在海外華人與美國的同情者間籌集資金。1911年12月20日孫中山到達上海,並於1912年1月1日(辛亥十一月十三日)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族臨時大總統。
孫文就任宣誓油畫,網圖侵刪
另一邊,在辛亥革命爆發後,由於受到國內外形勢所迫,清王朝被迫再次起用袁世凱,清廷任命袁世凱為總理內閣大臣,主持軍政要務。革命當前,袁世凱深知清王朝的氣數已盡,無法挽回,便聯絡全國革命勢力及其舊部,倒戈一擊,逼迫清帝退位,實行共和。1912年3月,袁世凱因促成共和有功,當選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隨後不久,被推舉為中華民國首任總統。
袁世凱就任大總統與各國使臣合影,網圖侵刪
力量對比孫中山領導與堅持多年的共和事業終於開始了,為什麼臨門一腳要把大總統之位讓給袁世凱這個清廷大臣?我想應該有以下幾點因素。
軍事實力的差距
孫文領導的革命黨人實力有限;雖然當時中國大部分的省份已經脫離清政府的控制,可中華民國的主要軍事卻是各地的團練與新軍,或是混入部分華僑以及洪門與旗下哥老會的成員,無論在武器裝備還是士兵素質上,都無法與清朝主力北洋軍相抗衡,而清廷的北洋軍又都大多數掌握在袁世凱的手裡,所以啊,槍桿子裡出政權,沒有軍事實力終究不能站住腳跟。
革命理想與現實
孫中山革命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前途,他沒有過多的在意自己的得失,只要有利於共和,有利於革命,他不在乎自己個人的權利與地位,而袁世凱參加革命就是為了自己撈取資本,清廷苟延殘喘的時候他依靠清廷這棵枯樹發展自己的實力,革命即將勝利,他又轉而投向革命逼迫溥儀退位,一位理想主義著(孫文)遇到一個投機份子(袁世凱),後果可想而知。
左孫中山,右袁世凱
一個大公無私的革命理想者遇到一個只為自己權力地位的人,結果可想而知,但是善惡終有報,袁世凱當了三年多中華民國大總統,在公元1915年12月宣佈恢復帝制,建立中華帝國,並改元洪憲。公元1916年3月22日,內外交困,被迫宣佈撤消帝制,恢復民國。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死於北京,時年57歲。同年8月24日正式歸葬於河南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