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其它>

晚清四大名臣中曾國藩和左宗棠的聲譽是最高的,他們都曾達到過古代文人心目中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不過可惜的是,清朝的衰亡從閉關鎖國那一刻起便已經註定,即使是他們也無力再回天。

圓明園作為中華皇家園林的代表,在清朝被英法聯軍劫掠和焚燒,這是整個清朝歷史上的奇恥大辱,也是世界的重大遺憾。

咸豐十年英法聯軍對圓明園進行了長達十天的掠奪,掠奪過後便是一把大火焚燒了這美輪美奐的皇家園林。光從表面上來看,這只是一場掠奪,英法聯軍只是對圓明園中的金銀財寶,奇珍異寶感興趣而已,屬於強盜行為,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敗兵紛紛退至圓明園,夷匪亦銜尾而來。從歷史事件來看,火燒圓明園發生的時間在咸豐十年,也就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時間,1860年。當時清朝正在轟轟烈烈的與外族入侵者進行著對抗。

英國和法國假借貿易不公為理由,發動戰爭,其真實目的是為了給清朝一個教訓,在戰爭上起到絕對壓倒的優勢。而圓明園就無辜的變成了一個犧牲品。咸豐十年十月,英法聯軍獲得了一張完整的北京地圖,同時又窺探到了大量清軍正在從圓明園撤離,這其中還有向北逃亡的咸豐皇帝。

相比那些金銀財寶,英法聯軍更希望的是能夠打擊這支清軍以及抓到中國的這位皇帝。醉翁之意不在酒,這次行動其實就是一場完整的軍事行動。

圓明園從康熙時期開始修建,經過了幾代帝王,終於修成了萬園之園。英法聯軍的這次行動使得咸豐皇帝北逃,要知道這可是一國之君啊,硬生生的打了大清的臉面。對於此事,大部分的官員或者百姓都是同仇敵愾。然而晚清四大中興名臣中的左宗棠和曾國藩卻有著相左的意見。

左宗棠,晚清軍事家、政治家,湘軍名將,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在圓明園事件發生時,他還只是個四品京堂候補,什麼是候補?說白了就是個虛職,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權利,更不要說什麼軍權了。

左宗棠對洋人的態度可是非常專一:仇恨。圓明園事件發生之時,他還不在京城。聽說了英法聯軍焚燒圓明園事件,一時間,極度憤慨,寢食難安。這好像不像清朝的為官之道。左宗棠做出了一個決定,請求朝廷賜予軍權,由他來帶兵殺回去,和英法聯軍決一生死。但這樣的提議,朝堂之上怎會有官員附和呢?那些皇室都一個個的被嚇破了膽,魂飛魄散,腦海裡只有保命二字。

雖然後來左宗棠在官場上也如魚得水,但他對洋人的憤恨卻始終如一,未曾更改。矛頭直指歐洲列強,這與曾國藩可是大相徑庭。

時間流轉,二十年後,左宗棠憑藉著自身的努力,終於坐上了兩江總督的位置,手中也有了軍權,實權。對於滿朝文武官員一味採用的懷柔政策,左宗棠常常嗤之以鼻。他大量採購水雷、魚雷,在中國的東南海進行了大量的佈防。

也正因為有左宗棠這樣的愛國臣子,晚清才得以過上了一段穩定的日子,在對外戰爭中也取得了一些勝利。弱國無外交,這也是他執政的理念。

那麼曾國藩又是如何看待圓明園事件的呢?

曾國藩,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在《曾國藩傳》中有著這麼一段記載:“洋人十年八月入京,不傷毀我宗廟社稷,目下在上海、寧波等處助我攻剿髮匪,二者皆有德於我。我中國不宜忘其大者而怨其小者。”

這段話的意思是:英法聯軍於咸豐十年八月進入京城,並沒有傷害或損毀我大清的宗廟和社稷江山,其目的在於幫助我們清除在上海和寧波等地的強盜和匪徒,英國和法國都是有恩於我大清。

作為國人精神之典範,對於火燒圓明園的事件,竟然發表如此言論,可曾有人會想到過。食君之祿,分君之憂,這是大清的重臣嗎?

由於當時曾國藩的官位已經達到了巔峰,兩江總督,而左宗棠只是在其身邊的一個跟班,論資歷,當然曾國藩要高得多。就這樣,曾國藩以英法“有德於我”的結論,將火燒圓明園一筆帶過。

雖然英法聯軍並不是以掠奪圓明園為最終目的,也沒有對逃亡的清軍和咸豐皇帝造成實質性的打擊。但火燒圓明園,搶奪中國國寶,殘殺沿途的百姓和抵抗的軍隊,這些都能一筆帶過嗎?列強對於這場暴行的最終解釋是:焚燬圓明園只是對清王朝的責罰。

那麼當時最受帝王倚重的曾國藩為何會有如此言行呢?曾國藩不缺乏忠誠,更不是沒有勇氣。但是他的執政理念是,先安內,再攘外。在他的眼裡,要藉助列強勢力先將本土的那些反對派全部掃除,然後再用談判的形式送走那些列強。

請神容易送神難,到嘴的肥肉誰會吐出來。也因為這些思想和做法的不同,左宗棠和曾國藩最終也走向了分崩離析。

結語:歷史終究已經成為歷史,無論是曾國藩也好,左宗棠也罷,都是歷史長河中不可或缺的人物。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對於曾國藩的看法,有些人說是他是真正的實幹家,增強了國家的實力;但也有人說他是賣國賊,是漢人的恥辱,您又是怎麼看的呢?

14
  • 康明斯6bt發動機
  • 清末狀元張謇用宮庭秘方創制頤生茵陳酒,獲義大利世博會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