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狄奧多西藉助蠻族士兵成功上位之後,帝國暫時穩定下來。可是,在4世紀末期一波又一波民族遷徙浪潮的催逼之下,羅馬帝國的軍隊、政治中樞中越來越多地混入了哥特人等蠻族親貴階層。羅馬人將如何處理這般尷尬呢?
一、哥特人入境後羅馬軍隊的蠻族化等狄奧多西站穩了陣腳後,大量吸收哥特人進入體制的弊端便顯露出來。帝國邊疆佈滿了高喊著要為羅馬“效勞”的哥特騎兵,這群人並不是一般的散兵遊勇,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是有組織、有紀律的軍事聯盟。如果不好生處置,很可能會生出大亂子來。
狄奧多西與前朝皇帝不同,由於其本人同哥特人的“曖昧關係”,他不可能無差別地向這群幫助過他的民族下發“誅殺令”。其實,以羅馬帝國如今的實力是足以以剿殺政策替代安撫政策的。但是,狄奧多西還是允許大批在多瑙河前線駐紮的哥特騎兵加入帝國軍隊的行列,並准許其在色雷斯定居駐軍。
狄奧多西一世塑像
除了吸納“木已成舟”的一些哥特士兵入伍以外,皇帝竟然執意要將大量散居在帝國境內和近邊的哥特農民整編從軍,這步棋究竟是為什麼呢?皇帝難道不害怕一旦這群人掌握了國之重器以後,萬一兇相畢露臨陣變節,可能會對國家造成巨大的隱患嗎?
原來,皇帝如此作為居然是為了達成“以夷制夷”的目的,欲圖利用驍勇的哥特士兵攻擊其他為害邊境的少數民族。這樣既能消耗哥特人自身的力量,也能充分打擊妄圖侵略羅馬帝國的歹人。
裝備有先進武器和護甲的哥特士兵
二、“哥特羅馬人”同帝國內部的交往人們通常認為蠻族人的生產力水平低,他們對羅馬帝國的毀滅造成了巨大的傷害。其實,在戰亂紛紛的“後危機時代”,無論是羅馬還是周邊民族的人力、物力資源都遭受了極大的破壞。如果不借助蠻族人的力量來恢復自己,恐怕單單是那輝煌偉岸的君士坦丁之城也建造不起來。
皇帝的智慧在於,他能夠將哥特人引入帝國加以利用和控制,並且能駕輕就熟地羈縻之。382年9月,皇帝曾邀請著名的哥特軍長阿薩納裡克到君士坦丁參觀。此人是當時羅馬的第一大威脅,手下部隊號稱上萬,長期在黑海堵截羅馬人的糧食通道,並在歐洲各處殺人搶劫。也就是在這看似友好的宴樂之間,阿薩納裡克因為“過量飲酒”而倉促離世,他的部隊後來就盡歸羅馬將領管理了。
羅馬軍官指揮哥特士兵作戰
哥特人有一種“靜若處子、動如脫兔”的氣質。安定下來的哥特人,也是務農開荒的一把好手。色雷斯地區由於地處義大利和東方之間,常常在軍事戰爭中遭到各方力量的搶劫、毀耕等不惜代價的破壞對待。而進入羅馬的哥特人,在得到色雷斯這塊荒廢的土地之後還是心懷感激地努力開墾,任勞任怨地在田野和山崗上種滿了各式各樣的穀物。這樣,羅馬東都便多了個可靠的糧倉,哥特人的民力也有處可用,再也不會想著反叛了。
然而,沒過多久,哥特人和拜占庭人的矛盾就顯露了出來。首先,哥特人是一個崇尚自由和開放的民族,他們的文化素質只停留在部落文化中的義氣、英勇、守信等道德方面。面對狡猾的拜占庭政府官員,哥特人十分苦惱。由於拜占庭專制社會中早早出現的諸如權力制衡、敲詐勒索、歧視和階級主義等因素同哥特人相去甚遠,這些樸實的軍人和農民時常會被拜占庭當權者玩弄。
最初的拜占庭也並不奢華,經過多民族共同建造後才得輝煌
4世紀末,在拜占庭時常能見到軍官公然鞭打、體罰哥特士兵的現象。而哥特人中間的貴族由於同羅馬上流社會勾結,也不在意下層哥特同胞的呼聲。於是,一些滿有能力的哥特人或以此為藉口發動反叛羅馬的鬥爭。著名的阿拉里克反叛事件就事出此因,最終惹得帝國上下好不緊張,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富的損毀與破壞。
阿拉里克
最終,一大批拜占庭貴族聯合起來組成“反哥特人黨”。這群黨人公然宣稱要將所有的哥特人趕出軍隊,並限制其流動於農村的奴隸階級之中,“永世不得翻身”。這種將奴隸制硬壓在一個民族頭上的反動政策,更加引發了哥特人強烈的抗議潮。特殊的是,此次哥特人的反抗鬥爭第一次有社會上層的哥特領袖參與,他們擁有充足的人脈和財力,能夠組織起成規模的軍隊以捍衛自己的權利。
哥特軍人掀起了反抗統治者的戰火
三、哥特羅馬之戰目前史書上所描繪的哥特人和羅馬人的戰爭,大多以哥特人“背叛”羅馬和屠戮羅馬人等形象出現。但是,根據歷史檔案顯示和相關學者的調查,4世紀末和5世紀初的這場“哥特羅馬之戰”,在很大程度上是羅馬人有計劃地清除哥特勢力的一場陰謀。
羅馬貴族先是收買了大量有權有勢的哥特貴族,並利用他們的力量打入哥特軍隊的內部,對其勢力進行再一次的分化瓦解。哥特人“領袖”塔伊納斯竟然聯合數位拜占庭軍事長官對自己的族人進行毫無根據的絞殺,幫助羅馬人監禁和處斬了大量哥特上層人士。
哥特人也毫不手軟。在這場充滿民族色彩的戰鬥中,帝國西部、北部的大量哥特人藉機湧入義大利、西班牙和小亞細亞,他們並不以加入帝國為目的,充分展示出英勇堅韌的民族氣節。
可惜的是,哥特人的軍事實力與羅馬懸殊太大,並且民族內部又出現了被統治者同化的大量“兩面派”人士。帝國教會也以“護衛正統”為由組織義軍保護國都,教俗各界在官方的呼召下紛紛喊出口號“勤王”。
羅馬人同哥特人“翻臉”
公元400年7月,君士坦丁堡暴發了一次血腥的旨在屠殺哥特人的大起義。這場起義是統治者巧妙利用民意的產物。在此次事件中,有大量無辜的哥特士兵被殺,一些對帝國建設大有貢獻且聲名遠播的哥特軍官被害,哥特人在早期拜占庭國家軍隊中的勢力被徹底肅清。不得不說,拜占庭統治者的陰險狡詐實在令人不恥。
文史君說雖然拜占庭人在帝國高層軍隊中肅清了哥特人的力量,但要剿滅分散在各處的哥特人,著實力有不逮。一些哥特士兵退縮到巴爾幹半島的山區當中,在貧瘠的田野裡埋下了仇恨的種子。也有一些哥特士兵乾脆加入日耳曼人和其他一些少數民族的隊伍中,在下一波衝擊羅馬的力量中再次出現。羅馬人對哥特人“卸磨殺驢”式的利用,為自己樹立起一個臭名來,這些只能看到眼前蠅頭小利的羅馬政治家,即將在未來的戰爭中因此吃虧,加入羅馬的蠻族最終越來越多,直到將其反噬為止。這幾乎成了東羅馬時代的某種“政治詛咒”了。
參考文獻陳志強:《拜占庭帝國史》,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
吳曦:《試析羅馬與西哥特人關係的演變——從提奧多西一世時代到410年羅馬淪陷》,《武夷學院學報》2019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