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在國內戰場上經歷過持續二十多年宏大革命戰爭的毛主席和他領導的人民解放軍,抗美援朝戰爭是一場全新的世界型的現代化戰爭的考驗。
1950年10月19日誌願軍正式出兵後,毛主席將思考的重點由是否參戰轉為能否打底。確定一個適合戰場情況的戰略方針,又是入朝後的當務之急。由於對敵方、友方的情況都不甚瞭解,毛主席和志願軍首長在確定作戰方針時經歷了一個探索的過程。
在志願軍入朝前5天,毛主席曾提出一個設想,即搶佔平壤、元山以北的山區,建立防禦陣地,使志願軍站住腳,如敵不北進也不主動攻敵,待蘇援助武器到後換裝再談攻擊問題。不過因局勢演變尚難預料,中央軍委對入朝後的作戰形式也做了多手準備,命令部隊以戰鬥狀態開進,既準備打陣地防禦戰,也準備打運動戰。10月19日誌願軍入朝當天,第13兵團司令部向各軍發出的戰鬥命令,就體現出中央軍委當時對戰略方針的設想——
在志願軍入朝當天,"聯合國軍"已攻佔平壤。此時朝鮮人民軍主力仍被切斷在三八線以南,各部隊破壞重武器後化整為零向北逐步後撤。美軍和南朝鮮軍卻不給朝鮮北方以喘息整頓之機,以機械化部隊迅速向北推進。北朝鮮政府自10月中旬撤出平壤後,宣佈遷都江界,實際上金日成為首的指揮機構在不斷隱蔽轉移之中。為解決中朝雙方的合作和共同作戰指揮問題,找到朝鮮最高領導人並進行洽商就成為當務之急,而想做到這一點又十分困難且非常危險。
10月19日傍晚,在志願軍大部隊過江之前,彭德懷不顧個人安危,乘一輛吉普車並跟隨一輛電臺車,隨身只帶一個秘書、一個翻譯、幾個警衛員先行入朝。他在朝鮮外相樸憲永陪同下,沿著擠滿混亂撤退的朝鮮軍民的道路乘車尋找金日成,直至21日上午,到達大榆洞附近一個名叫大洞的小村子才找到。因電臺車在黑暗擁擠中掉隊,彭德懷人朝兩天內同後方失去聯絡。毛主席和志願軍其他領導人都焦急萬分,至21日下午電臺車趕到大洞並溝通聯絡後,中央軍委才瞭解到彭德懷和金日成的位置。
彭德懷見到朝鮮北方領導人時,也未得到戰局變化的最新訊息,只聽說"前面情況很混亂,由平壤撤退之部隊已三天未聯絡。"後來他在《自述》中回憶:"我與金日成會談時,問了當面敵情,金答:還在德川附近,離此地約二百里。其實敵軍異常驕橫,如人無人之境。當時敵先頭部隊由德川經熙川竄到我與金會談的大洞東北方向的檜木洞,已經繞到我們住的大洞後面去了。我志願軍過江不遠,即與該敵相遭遇,我與金倖免被俘。"
幸運的是,急於向邊境推進的敵軍未注意其側後的這一小村落,隨後志願軍第40軍第118師搶先到達大洞,才保護了中朝方面最高軍事領導的安全。
彭德懷與金日成會見時,說明了中方計劃是讓部隊入朝後先趕到平壤、元山以北組織陣地防禦,並希望人民軍繼續組織抵抗,儘量遲滯敵人前進,以便志願軍開進。然而這時美國軍方認為:"朝鮮人民軍有組織的抵抗行動似乎已不復存在",因而"聯合國軍"以團、營為單位,乘坐汽車沿公路向北疾進,企圖先控制邊境,然後再消滅被包圍的人民軍部隊。彭德懷從金日成那裡又瞭解到朝鮮人民軍主力尚在從南方向北後撤途中,在北方可使用的兵力僅3個師,且分散在各地,就此認定:要人民軍遲滯敵人進攻是很困難了。在這種形勢下,趕到預定地點組織防禦的計劃已經無法實現,毛主席和彭德懷都不同約而同地思考改變作戰方針。
志願軍入朝的頭兩天,即10月19日至21日,毛主席與單車深入朝境的彭德懷失去了聯絡,卻仍根據得到的其他報告及時修改原來的作戰設想,顯示出極其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
志願軍入朝的頭幾天,因部隊絕大多數是徒步行走,為避免暴露目標又行夜行曉宿,這使4個軍的大部隊一直未被敵軍發現,不過如此行進的速度也不快,已不能先敵趕到預定防禦位置。發現戰場實際條件與預想不同後,毛主席便立即確定在運動中殲滅冒進之敵。由於對敵軍尚不摸底,毛主席根據10月13日提出的關於"第一個時期專打偽軍"的打算,把打擊矛頭首先指向逼近鴨綠江邊的南朝鮮軍。
10月21日凌晨,習慣於夜間工作的毛主席提出了修改作戰方針,他於2時30分致電駐朝大使倪志亮、武官柴成文,要他們即轉彭德懷並告鄧華等:截至此刻為止,美偽均未料到我志願軍會參戰,故敢於分散為東西兩路,放膽前進。
根據這一判斷,毛主席要求志願軍把作戰重點放在西線,以第42軍主力切斷元山、平壤間的鐵路線,而集中3個主力軍,在西段各個殲滅南朝鮮第6、第7、第8師。毛主席還特別強調:"此次是殲滅偽軍三幾個師爭取出國第一個勝仗,開始轉變朝鮮戰局的極好機會,如何部署,望彭鄧精心計劃實施之。""彭鄧要住在一起,不要分散。"同時指出:"這一仗可能要打七天至十天時間(包括追擊)才能結束,我軍是否帶有乾糧?望鼓勵全軍,不惜犧牲,不怕艱苦,爭取全勝。"
一個小時後,3時30分,毛主席又致電第13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鄧華並告彭德懷等,指出:
我意十三兵團部應即去彭德懷同志所在之地點和彭住在一起並改組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以便部署作戰。""現在是爭取戰機問題,是在幾天之內完成戰役部署以便幾天之後開始作戰的問題,而不是先有一個時期部署防禦然後再談攻擊的問題。
同日4時,毛主席再次電示彭德懷和鄧華,要求志願軍部隊注意控制平安南道、平安北道、咸鏡南道交界處的妙香山、小白山等制高點,隔斷東西兩敵,勿讓敵人佔去為要。
在21日凌晨不到兩個小時內,毛主席連續起草了幾份電報,不僅計算了作戰時間,提出了部署的重點位置,還考慮了追擊,甚至連"帶有乾糧"都想到了,可見他對朝鮮戰場作戰問題的指導思考是何等之細!
同一天,因電臺車趕到恢復了電訊聯絡,彭德懷和第13兵團首長等也在"英雄所見略同"的情況下向中央軍委提出:目前美偽軍北犯中,所遭人民軍抵抗甚微,仍無顧慮的分途北進中並有下雪以前進至中朝邊境息。據此,敵在未發覺我軍行動前,將仍會向北冒進,因而使我軍以運動戰的方式,殲滅敵人是充分可能的。我們應深刻體會與執行毛主席指示,極力爭取與造成運動戰殲敵之良機,以求得開始打好仗,將敵氣焰打下去,使敵不敢輕易冒進,以達遲滯敵人爭取時間的目的。
毛主席於10月8日下令將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並任命彭德懷為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時,志願軍還沒有指揮機構。由於入朝後馬上要作戰,時間倉促,經彭德懷提議和中央軍委決定,就以第13兵團司令部為基礎組建志願軍司令部。根據中央軍委的命令,鄧華任副司令員兼副政委,洪學智、韓先楚任副司令員,朝鮮內務相樸一禹任副政委。
據洪學智回憶,彭德懷當時是這樣講的:
"我這個志願軍的司令員兼政委,雖然是已經下達命令了,可是手下連個指揮機構也沒有,怎麼指揮作戰呀?現在臨時抽人組織志願軍的領導機構,一是沒有地方去抽,二就是有地方抽,時間也來不及了。所以,我已向毛主席請示,毛主席也有這個意思,就是把你們13兵團的領導機構,改為志願軍的領導機構。此後,第13兵團的番號不再存在,兵團原下屬各軍都由志願軍司令部直接指揮,只是毛主席有時在電令中稱呼其原屬部隊時還習慣性地提到該兵團番號。
彭德懷自10月21日與中央軍委恢復了電臺聯絡後,繼續與金日成同住大洞村,一起研究戰局。他在全面分析戰場形勢和敵我雙方情況對比後,於10月22日致電毛主席,彙報了自己對志願軍初期作戰基本方針的看法,提出了準備放棄東西海岸,堅守中部山區的計劃:
在半年內,我軍基本方針是保持長津、熙川、龜城以北地區和長甸河口、輯安、臨江線渡河交通,爭取時間,準備反攻條件。目前我無制空權,東西沿海諸城市甚至新義州,在敵海陸空和坦克配合轟擊下是守不住的,應勇敢加以放棄,以分散敵人兵力,減少自己無謂消耗。目前戰役計劃以一個軍鉗制敵人,集中三個軍尋機消滅偽軍兩個師後,以達到爭取擴大鞏固元山、平壤線以北山區,發展南朝鮮游擊戰爭。
毛主席在接到彭德懷這個電報後,於10月23日致電彭德懷並告高崗,也對戰爭形勢作了分析,在正式開戰重新確定了戰略方針。
這份電報的可貴之處,在於以探索的態度為志願軍確定了實行運動戰的方針,並按照敵機妨礙地面作戰的兩種可能性設想了作戰的兩種可能結果,確定了志願軍在朝鮮作戰的基本方針是:"在穩當可靠的基礎上爭取一切可能的勝利。"同時,毛主席還將夜戰和夜間運動能否奏效放在戰略高度考慮,這體現了一切從實際出發,並勇於在新的戰爭實踐中探索的寶貴精神。
在10月23日當天,毛主席還致電彭德懷和鄧華,指出:"總以利於以主力插到敵人的後面和側面,全殲六、八兩師為原則"。他還要求第40、第39兩軍不要過早與敵接觸。"要將熙川、溫井、龜城一線以南地區讓給敵人,誘敵深入,利於殲擊"。毛主席並強調:"敵進甚急,捕捉戰機最關緊要。兩三天內敵即可能發覺是我軍而有所處置,此時如我尚無統一全軍動作的處置,即將喪失戰機。"
從這些電報,又看出毛主席此時考慮的又一個重點,是想利用敵軍尚未發現志願軍,以突然襲擊殲敵兩三個師。為此,他還告誡偵察部隊要化裝為朝鮮人民軍,不要與敵過早打響。
其實,早在部隊入朝之前,中央軍委就曾準備以隱蔽身份參戰,因此向朝鮮人民軍要過官兵的軍裝樣品,由被服廠緊急製作。可是志願軍入朝時因時間緊迫,服裝準備不齊,首批出國部隊時只能有少數前衛人員和首長換上人民軍軍裝,其餘人員繼續穿著原來的軍裝,只是摘下"八一"軍徽和胸章。這種措施,在入朝之初確實起到了麻痺敵軍的作用。當時志願軍有的身穿不戴軍銜的朝鮮人民軍軍裝,有的則穿著沒有任何標記的解放軍的舊軍裝,北進的"聯合國軍"開始遇到這支服裝不正規、手持捷克式輕機槍、"三八大蓋"一類落後武器的隊伍,還以為是臨時動員起來北朝鮮預備役部隊。可是一旦交起手,卻又大為吃驚地發現這支"預備役部隊"竟然是那樣厲害!隨後因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身份暴露,改換軍裝已無必要,便繼續穿著人民解放軍軍裝而不戴軍徽。
在10月19日誌願軍正式入朝時,戰鬥序列中只有4個軍兵力。預定的第二梯隊第9兵團、第19兵團還在集結整訓,一時來不及投入戰場。彭德懷考慮到安東一帶的後方還需要掩護,便請求增調部隊。由於當時東北地區已無野戰部隊,毛主席便決定就近從華北抽調第66軍。10月下旬該軍正在天津附近秋收,接到中央軍委命令後,10月23日各部隊從生產點上直接開到火車站,裝具都未來得及很好準備就立即出發。該軍剛剛到達安東,毛主席又命第66軍先頭師立即過江,進至新義州、鐵山線,準備阻擊沿西海岸公路向新義州方向推進的敵軍。
中國要出兵抗美援朝,事先已經向美國提出過正式警告,在戰略上處於"後發制人"。中國在何時何地出兵,卻採取了嚴格保密措施,國內不發出兵的訊息。根據毛主席強調的"利用敵人完全沒料到的突然性"的要求,志願軍各部入朝時都採取夜行晝宿,白天嚴格隱蔽的方法,在敵機日夜不停的偵察搜尋下,幾十萬大軍行軍一週,完全未被敵人發現。
這時美國情報機關依靠國民黨潛伏特務和南朝鮮方面的偵察報告,也送回一些中國已出兵的訊息。可是如同美國中央情報局事後形容的那樣,由於麥克阿瑟和其他一些美國將領都已陶醉於勝利之中,也不相信中國敢於出兵,一系列警告仍是送進了"聾子的耳朵"。
志願軍在暗處時,對手卻在明處。此時美國新聞機構認為向北進軍只是戰爭勝利的掃尾,根本不注意保密,在電臺中公開宣佈"聯合國軍"某部於某日將要向何處前進。志願軍偵察機關主要靠收聽美國的電臺廣播,就可大致知道了敵軍下一步的行動。抗美援朝戰爭,正是在這種形勢下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