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50年11月25日至12月24日,志願軍進行了第二次戰役。如果嚴格而論,實際上第一次戰役和第二次戰役中間戰鬥並無間歇,雙方一直進行了前沿的接觸戰。這次戰役的特點,是一次極其成功的迂迴穿插和正面進攻相結合的運動進攻戰。毛主席和志願軍首長充分利用了敵人的判斷錯誤,在戰略和戰役指導上採取誘敵深入的方針,在戰術上最好地發揮出傳統戰法的優點,造成美國新聞界當時驚呼的"美國陸軍史上最大的敗績"。
第一次戰役未能抓住"聯合國軍"主力後,11月4日彭德懷就致電毛主席請示說:"如敵再進,讓其深入後殲擊之,妥否盼示。"次日毛主席便回電說:"以誘敵深入尋機各個殲敵為方針。"
誘敵深入,是中國革命戰爭中的傳統戰法。此刻,毛主席還對戰場位置做了設想,認為:"德川方面甚為重要,我軍必須爭取在元山、順川鐵路線以北區域創造一個戰場,在該區域消耗敵人的兵力,把問題擺在元山、平壤線的正面,而以德川、球場、寧邊以北以西區域為後方,對長期作戰方為有利。目前是否能辦到這一點,請依情況酌定。"
在此之前,因志願軍主力集中於西海岸作戰,毛主席就考慮要向東線增加兵力,於10月31日便指示華東軍區調來的第9兵團(3個軍共12個師、約15萬人)於11月1日開始入朝,並規定:"該兵團到後受志司指揮,以尋機各個殲滅南朝鮮首都師、第三師、美軍第七師及陸戰第一師等四個師為目標。"
中央軍委原先準備在開戰第二年春天再使用第9兵團,該兵團在開往東北的火車上才得到入朝通知,換乘列車時才領到棉衣,許多人沒有棉鞋棉帽,只好以毛巾包頭、毛毯裹身。可是全兵團指戰員憑著高昂的鬥志,冒著零下30度嚴寒隱蔽進入朝鮮東部山高、林密、路狹的蓋馬高原。在敵日夜不停地實施偵察轟炸的"空中戰役"的情況下,該兵團15萬人隱蔽開進竟完全未被敵發現,此後美第10軍在東線遭受的打擊就完全出乎意料之外。
志願軍在第一次戰役結束後停止進攻,"聯合國軍"則從11月6日起又向清川江以北發起試探性進攻。11月8日,志願軍首長根據敵軍的進攻態勢,提出了"為粉碎美偽再犯企圖,於東西兩線均採誘敵深入,先殲其側翼一路,爾後猛烈擴大戰果之方針"。
毛主席於11月9日覆電彭德懷等志願軍首長並告高崗,完全同意志願軍的作戰部署,指出:"爭取在本月內至十二月初的一個月內東西兩線各打一二個仗,共殲敵七八個團,將戰線推進至平壤、元山間鐵路線區域,我軍就在根本上勝利了。"
這一戰略考慮,是毛主席從第一次戰役後戰場形勢的變化及志願軍作戰的需要而提出來的。他在志願軍入朝前,就設想在德川、寧遠一線以南和平壤、元山一線以北建立防線,經過初戰告捷,這一設想又有了進一步發展,不僅要站穩腳跟,而且準備從根本上改變戰場形勢。11月13日,毛主席在致斯大林的電報中說明了戰役意圖:
據我觀察,朝鮮的戰局,是可以轉變的。現在我志願軍十六個師在朝鮮西北戰線方面已給了敵人第一個打擊,已經初步地立穩了腳跟,只要能再給該線敵人(八個師)以一至二個較大的打擊,就能將該線的防禦局面改變為進攻局面,而這是有可能的。東北戰線方面,我志願軍僅有兩個師,敵人(五個師)還很猖獗,現正增派八個師去,準備給敵人一個打擊,轉變該線戰局。
11月13日誌願軍召開了黨委會擴大會議,總結第一次戰役的經驗,研究第二次戰役的部署。彭德懷在會上解釋了初戰勝利後不進行追擊,反而後撤的原因是為了避免暴露志願軍的力量,增加敵人的錯覺,便於我誘敵深入。會上,志願軍決定:"在我軍空軍、炮兵、坦克尚未得到適當組成前,我們仍採取運動戰、陣地戰、游擊戰相結合,內線和外線相結合的方針。"同時彭德懷還提出:"如果敵人不進來,我們只有打出去。"他還具體提出有兩個辦法:一是圍點打援,調動敵人;二是集中第38、第42軍從德川插入敵後。
志願軍確定以運動戰為主,這在敵我火力相差懸殊,敵又處於運動之中的情況下,確實是以我之長擊敵之短的最好戰法。志願軍打運動戰時又要阻敵增援,同時後方也有一些重要目標需要保衛,這就必須打一些陣地戰。當時朝鮮人民軍一部在敵後活動,也能夠以游擊戰牽制敵人一部分力量。後來的實踐證明,這是一個根據敵我實力確定的能揚長避短的方針,引誘了當時正狂妄自大的敵人上鉤。
第一次戰役結束後,志願軍各部自11月6日起開始且戰且撤,沿途有意遺棄部分破舊武器和裝具。這種誘敵行動,使美國軍政首腦對志願軍的戰略意圖產生極大錯覺。他們大都認為中國出兵的最大可能是象徵性的,目的是拆走鴨綠江水電站的裝置,兵力也不過6-7萬人。美國的主要盟國英國卻對中美開戰的前景憂心重重,害怕影響歐洲的防務。美國從其全球戰略的角度出發,重申了不把戰爭擴大到中國,卻仍要佔領全朝鮮的決定。當時,美國採取了兩重手法:一方面不阻撓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邀請新中國代表到紐約,並試探以所謂保證中國"在鴨綠江上利益",換取中國坐視其佔領全朝鮮;另一方面,美國空軍對鴨綠江以南的中朝軍隊控制區域進行為時兩週的"空中戰役",並炸斷鴨綠江橋。
11月中旬,"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將其第一線的兵力增加至20餘萬人,其中美軍7個師、南朝鮮軍6個師、英軍2個旅、土耳其1個旅,並有約1100架作戰飛機和900輛坦克支援。
第二次戰役開始前,志願軍除了原有的6個軍之外,又增加了第9兵團的力量,至11月24日人朝部隊總數已達45萬人,其中作戰部隊38萬人。朝鮮人民軍第3軍團一部也在東線參戰,敵後的人民軍和游擊隊也積極襲擾敵人。
11月17日,戰役發起前,彭德懷、鄧華、杜平致電軍委、總政,提出:"擬下一戰役前,釋放一百名美李偽俘虜(內美俘三十名,偽俘七十名),以擴大我軍優俘政策,打破敵軍怕殺心理,並準備十九日夜由前沿陣地送出"。翌日毛主席便回電指出:"你們釋放一批俘虜很對,應趕快放走,爾後應隨時分批放走,不要請示。"
11月18日夜,志願軍政治部組織釋放了103名戰俘,其中美軍俘虜27人,南朝鮮俘虜76人。遠東美軍《星條旗報》很快報道了這一訊息,美國的新聞媒體也就此稱中國人對待戰俘的態度不同,體現了人道精神。11月24日,毛主席在給彭德懷、鄧華、樸一禹、洪學智並告高崗、賀晉年的電報中就此事指出:"你們釋放美俘的行動,已在國際上收到極好的效果。請準備於此次戰役後再釋放一大批,例如三四百人。"
志願軍在釋放俘虜時,還故意向他們說我軍因糧食不足,要後撤回國。這樣,一方面以實際行動向敵方宣傳了我軍優待俘虜的政策,另一方面也增大了敵人的錯覺。
11月24日,"聯合國軍"統帥麥克阿瑟狂妄地向世界發表公報,宣佈開始發動"聖誕節前結束戰爭總攻勢",各路敵軍開始分頭沿公路向北推進。這時,西線美第8集團軍和東線美10軍之間留下一個數十公里的缺口。西線之敵右翼又是剛受過打擊的南朝鮮軍第2軍(轄第7、第8師,不足2萬人)。因此志願軍總部決定利用這個早已選好的敵軍薄弱點,向西線"聯合國軍"的深遠後方穿插迂迴。
就在"聯合國軍"發起總攻的同日,志願軍首長於7時調整了西線殲敵部署並上報軍委。
毛主席於11月24日22時電告彭德懷等志願軍首長:"你們本日七時的作戰部署是完全正確的,望堅決照此執行。"根據西線"聯合國軍"的佈勢與進展情況,志願軍總部決定,西線部隊於11月25日黃昏發起進攻,各部隊在此前也完成戰役展開,做好了各項進攻準備。
11月25日上午,志願軍總部所在地——朝鮮西北角的大榆洞突遭敵機空襲。究其重要原因,是因當天正準備全線發起進攻,志司收發電報甚多,美軍以無線電監測認定大榆洞可能有重要指揮機構。彭德懷在敵機來臨前夕被叫到防空洞中開會,倖免於難。留在司令部房屋中的辦公室秘書、毛主席的長子毛岸英和作戰參謀高瑞欣在美機投下的大量燃燒彈騰起的烈焰中不幸犧牲。
這一不幸訊息,當天就由志願軍司令部上報北京。主持中央軍委工作的周恩來看到電報後,考慮到毛主席正患感冒,又正在集中精力指揮第二次戰役,便暫時未將此訊息相告。直至1951年1月2日,因戰勢順利,毛主席感冒已好,周恩來才讓人將此噩耗告訴毛主席。
11月25日黃昏,西線敵人已推進了6——12公里,其右翼更加暴露。當天夜幕降臨後,天空升起一輪圓月。過去解放軍在國內戰場上,往往選擇有星光之夜組織小規模夜戰,有月光之夜組織大規模夜戰。在朝鮮戰場上,月夜也是志願軍進行夜戰的最好時機,美軍後將這時的月亮稱為"中國人的月亮"。就在這個月夜,西線志願軍6個軍在200公里寬的戰線上同時發起進攻。在西線正面,4個軍的夜間攻擊雖然消滅了部分前沿之敵,進展卻不大,主要原因是敵人兵力火力密集,不易分割。向敵右翼迂迴的第38、第42軍卻取得了很大成功,從而一舉改變了戰場形勢。
第38、第42軍向德川攻擊時,一夜之間就順利地將南朝鮮第2軍分割,第二天將南朝鮮軍2個師完全擊潰。11月27日早上,美國廣播新聞評論員宣稱:"大韓民國軍隊第2軍被殲滅,業已完全消滅不復存在,再找不到該部隊的痕跡。"志願軍總部隨即命令第38軍和第42軍向西線進行雙層遷回,以第38軍進行內層迂迴插向價川、三所裡包抄美9軍後方,以第42軍進行外層迂迴插向順川、肅川。如果此著成功,就可以將美第8集團軍主力合圍於平壤以北。
11月27日晚,第38軍第113師全部輕裝,經14小時行軍72.5公里,至11月28日8時,插到了平壤至價川公路的交叉點三所裡。這一行動切斷了美第9軍退路,震撼了美第8集團軍的整個佈勢。對此,彭德懷曾在志願軍司令部、政治部嘉獎第38軍的電報上加上了一句"三十八軍萬歲!"
第38軍迂迴三所裡的成功,是抗美援朝中極為出色的迂迴作戰的範例,它對於第二次戰役的勝利起到了關鍵作用。同年12月16日,彭德懷將第38軍總結的經驗轉發志願軍各部並報中央軍委。毛主席看到這一經驗也極為重視,於12月18日將其轉發各中央局、分局、省市區黨委和各級軍區、各兵團、各軍及新組建的軍事學院,並在上面寫道:"這是極重要的經驗,望注意研究。在志願軍的作戰經驗中證明,我軍對於具有高度優良裝備及有制空權的美國軍隊,是完全能夠戰勝的。"
面對朝鮮戰場出現的這一極為有利的形勢,毛主席於11月28日致電志願軍首長,祝賀殲滅南朝鮮第2軍主力的勝利,並就戰役發展作重要指示:
目前任務是集中我四十二軍、三十八軍、四十軍、三十九軍殲滅美騎一師、第二師、第二十五師等三個師的主力。只要這三個師的主力殲滅了,整個局勢就很有利了。
11月28日24時,毛主席又電示彭德懷等志願軍首長指出:
此次是我軍大舉殲敵,根本解決朝鮮問題的極好時機。……整個戰役準備打二十天左右,分為許多個大小作戰,中間包括幾次小休整,每次少者一天二天,多者三天四天,整頓隊勢,就全體來說,犧牲反會比較少一些,比較節省些。望你們鼓勵士氣,爭取大勝。
這些電令,反映了毛主席面對新出現的勝利形勢,戰略設想已開始發生變化,準備一舉殲滅美軍3個師,並"根本解決朝鮮問題"。
當時,志願軍西線部隊對清川江兩岸美軍實施了猛烈的夾擊,已形成對美第9軍三面包圍的有利態勢。美軍統帥麥克阿瑟一面驚呼其部隊有被殲危險,一面為儲存實力於29日命令西線實施全線退卻。由於敵軍全系摩托化裝備,其主力還是沿西海岸公路繞開了志願軍的攔截,以高速度撤往平壤一帶。志願軍系徒步追擊,無法抓住"聯合國軍"主力,只消滅了部分敵軍掩護部隊。
西線敵軍主力從清川江一線逃脫了合圍後,在驚惶失措中又於12月4日下令放棄平壤,一直向三八線以南退卻。志願軍總部見徒步追擊無效,只以3個師跟隨南進,主力轉入休整。12月6日第39軍進佔平壤,淪陷於敵手達49天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首都得到了光復。
總計在西線的這次戰鬥中,美軍近3000人被俘,這是朝鮮戰爭中俘虜美軍最多一次。不過此次美軍主力逃脫了合圍,戰役期間提出的殲敵目標未能達到。從當時志願軍的裝備看,如果能迂迴合圍西線的美第8集團軍主力,雖然勝利會更大,但也不具備將其殲滅的能力。
西線展開激戰的同時,東線以高寒的長津湖為中心也發生了一場在極其惡劣的自然條件下的苦戰。11月中旬,美國海軍陸戰第1師和美步兵第7師一部共3萬餘人沿著咸興一江界公路向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臨時首都江界推進。美軍因輕敵自大,200多輛坦克和數千輛汽車沿著長津湖邊僅有的一條山間公路前進,隊伍拉成約100公里的長蛇陣,公路兩側的高地也未注意認真控制,為志願軍分割殲擊敵人造成了有利的條件。
對於東線的作戰,毛主席十分關注,不過鑑於彭德懷等領導人更瞭解戰場情況,決定投入這一方向的宋時輪、陶勇所率的第9兵團完全由志願軍司令部指揮。11月5日,毛主席電示彭德懷、鄧華:"江界、長津方面應確定由宋兵團全力擔任,以誘敵深入尋機各個殲敵為方針。爾後該兵團即由你處直接指揮,我們不遏制。"
當時志願軍司令部因前線糧食供應不足,決定先投入第9兵團中的第20、第27軍圍殲已深入長津湖附近的美軍,留下第26軍作為預備隊。看到東線作戰的部署後,毛主席又電示彭德懷:"美軍陸戰第一師戰鬥力據說是美軍中最強的,我軍以四個師圍殲其兩個團,似乎還不夠,應有一個至兩個師作預備隊。九兵團的二十六軍應靠近前線,作戰準備必須充分,戰役指揮必須是精心組織的,請不斷指導宋陶完成任務。"
11月21日,美7師的第17團到達鴨綠江邊的惠山鎮,十分得意地在面對中國的江邊升起星條旗。出乎他們的意料之外,11月27日晚,早已隱蔽進人長津湖東西兩側志願軍第9兵團突然以8個師發起攻擊。經一夜戰鬥,將一字長蛇似的美陸戰1師和美7師一部分割成五段。美軍遭到分割包圍後,立即以200餘輛坦克在三個主要被圍點構成環形防禦,並透過臨時機場迅速運走戰傷、凍傷人員並運來彈藥、禦寒裝備。志願軍主要依靠步兵火力攻堅,雖在夜間一再突入敵陣地,天亮前卻總是無法解決戰鬥,為防空襲而被迫撤出。第27軍隨後集中力量圍攻美軍第7步兵師,殲其一個團部、4個營,俘虜官兵約300人。這是抗美援朝戰爭史上志願軍成團建制殲滅美軍的唯一戰例。
第27軍殲滅美軍一個團後,其他被圍美軍從12月1日起在大量飛機火力掩護支援下,以叢集坦克為先導向南拼命突圍。這時,志願軍第20、第27軍不僅彈藥糧食均供應不上,氣溫又已降至零下30度,部隊在飢寒交迫中大量凍傷。第26軍雖然趕赴前線,卻由於遭到敵猛烈空襲,又凍傷數千人,也不能有效阻止敵突圍。
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第9兵團集中尚能作戰的部隊,依託公路兩側高地節節阻擊殺傷突圍美軍,使敵人每天只能後撤5-6公里,至12月12日才僥倖地衝出包圍。事後,美國軍方也承認突圍部隊已"凍得半死",並聲稱陸戰1師這次戰鬥共損失11727人,其中戰鬥減員4414人,非戰鬥減員7313人(主要是凍傷)。隨後,東線美10軍全部撤人咸興一興南港,在海軍艦炮和航空兵的環形火網的掩護下,至12月24日全部從海上撤往南朝鮮。跟蹤追擊的志願軍隨即佔領了咸興和興南港,至此第二次戰役以基本解放了北朝鮮而告結束。
第9兵團在激戰長津湖的艱苦環境中,發揮了英勇頑強、不怕流血犧牲的精神,打開了東線戰局,並有利保障了志願軍西線部隊的側翼。毛主席評價說:"九兵團此次在東線作戰,在極困難條件之下,完成了巨大的戰略任務。"不過第9兵團減員也高達4萬多人,其中凍傷達3萬多人,並凍亡4000多人,戰後全團變成"大醫院",用了近3個月突擊治療凍傷。這一仗,也是人民解放軍歷史上最為嚴重的一次凍傷教訓,反映出當時國內的物資保障能力的嚴重不足,以及對國外陌生的戰場環境事先缺乏準備。
第二次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中戰略意義最為重大的一次勝利,戰役中志願軍作戰傷亡3.07萬人,凍傷達5萬餘人,後勤方面的困難成為影響作戰的最主要的因素,否則勝利會更大。據中朝方面統計,戰役中共殲敵3.6萬人,其中美軍2.4萬人(美國軍方承認自己戰鬥損失1.7萬人)。美軍第8集團司令瓦克中將也在撤退中翻車死亡。美軍10天內即敗退了300公里以上,美國國務卿艾奇遜稱此為"美國曆史上路程最長的退卻"。這次戰役從根本上扭轉了朝鮮戰局,其成果大大超過了毛主席在志願軍入朝時及第二次戰役前的預想。
第二次戰役的勝利,在全世界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軍威,也改變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麥克阿瑟在其所謂"聖誕節攻勢"一敗塗地後,於12月3日在向美國總統的報告中驚呼:美國是"在完全新的情況下,和一個具有強大軍事力量的,完全新的強國進行一次完全新的戰爭。"得知志願軍的勝利後,斯大林於12月1日向毛主席發出賀電,口氣也是前所未見的:
你們的勝利不僅使我和我們的領導同志,而且也使全體蘇聯人民感到高興。由於你們在抗擊美帝的鬥爭中取得的這些重大勝利,請允許我向你和你們的領導同志,向中國人民志願軍和全體中國人民,致以衷心的敬意。
正如蘇軍在與第一流武裝的德軍交戰中取得了現代戰爭的豐富經驗,變成了裝備精良的現代化軍隊一樣,在反擊現代化的和裝備精良的美軍的戰爭中,中國軍隊無疑地也將取得現代戰爭的豐富經驗,其本身也將變成完全現代化的、裝備精良的、威力強大的軍隊。
祝你們取得進一步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