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20日,國民黨南京政府拒絕在《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上簽字。遵照中央軍委和總前委的指示,中集團王建安的第7兵團和宋時輪的第9兵團當晚率先渡江,而東集團和西集團則於4月21日渡江。
王建安是湖北黃安(今紅安)縣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黃(安)麻(城)起義。在紅軍中,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副團長、紅四方面軍第30團政治委員、紅30軍第88師政治委員、紅4軍政治委員,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期間,任八路軍津浦支隊指揮、山東縱隊副司令員兼第1旅旅長、山東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魯中軍區司令員等職。解放戰爭開始後,任華東野戰軍第8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東線兵團副司令員,第7兵團司令員。
宋時輪是湖南省醴陵縣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次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歷長湘東南第2縱隊政治委員,紅軍學校分校校長,軍參謀長、軍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中任八路軍第4縱隊司令員。解放戰爭開始後,任山東野戰軍參謀長,渤海軍區副司令員,華東野戰軍第10縱隊司令員。
第7兵團所屬第21、第22、第24軍及特種兵縱隊炮兵第2團,由樅陽鎮(不含)至姚溝段渡江,第21、第24軍為第一梯隊,第22軍為第二梯隊。
第9兵團所屬第25、第27 、第30、第33軍及特種兵縱隊炮兵第4團和第1團第1營,由姚溝(不含)至裕溪口段渡江。第25、第27軍為第一梯隊,第30、第33軍為第二梯隊。
20日黃昏,隱藏在江堤後面的大小船隻,一齊出動,翻壩入江。江北岸寧靜的氣氛霎時變得火熱起來,上千條大小船隻在岸邊逐漸展開。
敵人發覺了,炮彈飛過長江,轟隆隆地在江堤後面爆炸。解放軍強大的炮兵立即給予還擊,炮戰拉開了渡江大戰的序幕。
20日晚20時,在夜幕的掩護下,中集團一下子擺開了21軍、24軍、25軍、27軍4個軍,在100多公里長的江面上同時渡江。
27軍的3個師面向南岸魯港至荻港成一線展開,指戰員們紛紛登船拿槳,待命出發。
軍政治部主任仲曦東從兵團首長處得知,毛主席今晚不睡覺,等待著渡江勝利的捷報。他立即將這一訊息傳達下去,要求全軍人人奮勇,個個當先,迅速打過長江去。
這個訊息傳到部隊,立即引起廣大指戰員的強烈反應,他們紛紛表示:"保證迅速打過長江去,讓主席早些休息。"
在第27軍開啟堤壩,引船進江的時候,上下游的友鄰部隊正在進行炮火準備,可是他們當面的敵人還沒有大的動靜,只是偶爾打幾發冷炮。於是,軍長聶鳳智果斷決定,暫不進行炮火準備,堅持偷渡!
20時20分,3連5班的小木船在班長劉德翠的帶領下,像一支離弦之箭"嗖"地衝了出去。他們的行動比預定出發的時間提早了半個小時。
主攻連3連一動,另一個主攻連7連也沉不住氣了,連長肖錫謙和指導員遲浩田一商量,立即率全連起渡。3連連長王鳳奎來不及召回劉德翠,見狀只得命令本連的其他4條船快速向前。
霎時間,第27軍渡江先遣團"濟南第一團"大小上百條木船,黑壓壓的一片,悄無聲息地向南岸衝去。
劉德翠指揮全班用木槳和鐵鍬奮力向前劃。經過多日訓練的戰士們,憋足了一身的勁,划槳的動作也非常協調,將小船劃得飛快,第一個駛過江心,衝在全團的最前面。
快到南岸時,船隊被敵人發覺了。頓時,炮彈從頭頂而降,子彈撲面而來。
船工張孝華駕著船,不偏不斜向對岸預定目標逼近。其他各船也都在你追我趕,向前進擊。長江上空,炮聲轟響,南北兩岸,炮戰在激烈進行。水面上,不時衝起幾丈高的水柱。張孝華貓著腰,死死扳著舵,同時大聲命令著:"不要停,使勁劃!身子不要動!聽著沒有?"戰士們按照命令拼命划船,誰也不吭聲。炮彈在船的兩邊爆炸,誰也沒有畏縮。
當張孝華的船逼近南岸時被敵人發現了。立刻,敵我雙方開始了短距離的廝殺。敵人的子彈像雨點一樣飛舞。張孝華穩穩地把住舵,他兒子的腿被子彈打傷了,鮮血直流,仍拿著竿鉤,準備隨時登陸。張孝華從沒有見過這種戰鬥場面,更沒有參加過這樣的戰鬥,此時此刻,他熱血沸騰。連長用機槍掃射敵人,戰士們把手榴彈擲向敵人,使勁搖槽的張孝華拉長嗓子,對著江面,來了一聲又響又脆的吆喝。船工領頭人一聲吆喝,眾船工就立即呼應,響起了一陣怒吼聲。
劉德翠船上的船老大中彈負傷,船一時失去控制,頭一擺竟順水向下漂去。戰士們急壞了,只見劉德翠一把抓起船舵,用力將船頭轉了回來。終子,小船在敵人的槍林彈雨中靠上了長江南岸。
戰士們不等停穩,紛紛跳下,涉水向南岸衝去!
江岸那近3米高的土崖擋住了英雄們前進的道路,班長劉德翠馬上指揮大家架梯。不等梯子架穩,劉德翠第一個登上梯子。由於用力過猛,在他登到梯頂時,頂鉤滑脫,梯腳陷入淤泥之中。在這緊急關頭,戰士李世松用盡全身力氣,一把將梯子從爛泥中拔出來,接著便跳進水裡,把梯子扛到自己肩上,將班長劉德翠送上江堤,並大喊一聲:"同志們快上!"就這樣,全班戰士順利地登上南岸。
登岸後,李世松立即帶一個小組向敵人側後猛插,迅速殲滅了佔據著一排房屋進行頑抗的敵人。不到半小時,5班就佔領了江邊的地堡和第一道壕溝,隨即按照事先的佈置,打出了3顆紅色訊號彈,向身後軍師首長報捷,向黨中央、毛主席報捷。
在劉德翠的5班與敵人激戰的同時,3連的其他船隻在連長肖錫謙的率領下,冒著敵人的炮火也衝到了岸邊,順利登岸。
7連在登陸過程中遭到了敵人猛烈的抵抗。船被打漏了,桅杆被打斷了,梯子被打成幾截。他們跳下水,搭成人梯,硬是冒著敵人的彈雨往前衝,終於登上江岸,攻佔了敵軍的沿江工事,消滅了敵人。
按照上級規定,各級幹部要超前指揮。過江一個營,師長就要過去;過江一個團,軍長就要過去。所以,當"濟南第一團"渡江成功後,軍長聶鳳智急忙上船,向南岸進發。
夜幕中的百里江面上,數千只木船竟渡。炮彈爆炸掀起的根根水柱,在敵人探照燈的光柱閃動之下跌落下來,像一朵朵巨大的水花。從江北看去,每隻船後都掛著一盞紅色指示燈,如火光點點。整個渡江場面宏偉壯觀,激動人心。
第27軍第一梯隊在荻港至舊縣之間登岸,一舉突破國民黨軍第88師防線。經兩個多小時激戰,第27軍登陸部隊如猛虎下山,在油坊嘴、舊縣鎮附近全殲守敵1個團,在獲港重創守敵1個團,共殲敵3000餘人,控制了獲港、舊縣等要點。
渡江成功之後,27軍軍部迅速向江南轉移。當軍政治部主任仲曦東和其他軍部領導人上船時,江面已是十分平靜,春風徐徐,明月如鉤。要不是船工們繪聲繪色地講述著一幕幕激烈、精彩的戰鬥場面,人們很難想象,幾個小時之前,這寬闊的長江上正進行一場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激烈戰鬥。
戰士們向船工們道賀,向船工們祝捷。船工們則催促著戰士們趕快登船:"快前進!不然見不到敵人了!"長江兩岸一片勝利的歡騰。
與此同時,第9兵團另一支渡江部隊第25軍,在軍長成鈞指揮下,於23時半在大套溝至魯港地段強渡登岸,先後攻佔雙窯、汪家套、橫山橋、銅山、嶽山等要點,殲滅國民黨軍第20軍一部。
大隊的木船勇往直前地向江南駛去,突然江中"轟隆"一聲,火光中一艘木船因觸及水雷而爆炸。船迅速下沉了,船上的戰士全部落水。
幾隻小船立即從大船上放下江,營救戰士,其餘的大船毫不停頓地向前衝。此時,離荻港碼頭還有2000米。
南岸國民黨大炮響了。炮彈有的帶著刺耳的呼嘯越過頭頂,飛向北岸大堤;有的轟隆隆地在身邊爆炸,掀起一根根水柱。
解放軍北岸的炮兵開始還擊。炮彈排山倒海似的飛向敵陣。敵人一個個明堡、暗堡噴著火焰飛上半空。雙方的炮彈在江面上空呼嘯著飛舞。敵人的輕重機槍也開始了射擊,子彈向受驚的野馬,四處亂竄。
江滔加炮彈爆炸掀起的巨浪,使一艘艘木船難以按預定航向前進。400米、300米、200米,這時又有一艘船被敵人的炮彈炸沉了,落水的戰士奮勇地向南岸游去。
團長站在船頭,兩眼緊盯著對岸。"開火!"團長一聲令下,各船頭的輕重機槍立即向南岸猛掃。守衛在岸邊的敵人紛紛倒下。
槍口處噴出的火舌,暴露了各船的具體位置。敵人地堡內的輕重機槍一下子將盲目射擊的火力,集中到各條船上。船上受傷的戰士越來越多,面對這種情況,團長命令船工把船儘量劃近一排礁石。
船駛近礁石後,此時離岸只有30米左右,團長命令部隊立即衝鋒。戰士們紛紛跳入江中,向礁石靠近。船上的幾挺重機槍也被卸了下來,架到了礁石上,對著敵人的據點猛打。
3營2連在火力掩護下,立即向岸上展開攻擊。他們貓著腰,不顧從岸上戰壕裡射出來的密集火力,用手上的衝鋒槍不斷地向岸上掃射。2連長高喊:"只進不退!只進不退!"帶頭向敵岸衝去。
在友鄰部隊的掩護下,2連首先佔領了岸邊的一堆岩石,架起了一挺輕機槍,建立起第一個北岸工事。
剛臥倒在岩石邊,連長就發現他們距敵人的前沿工事只有十多米。他朝身後揮了揮手:"3排!"
沒有更多的言語,3排長心領神會地帶著3個班從岩石側面衝出,向國民黨陣地衝擊。突然,從一個地堡裡,伸出一支輕機槍,迅即噴出一片罪惡的子彈。3排長倒了下去,緊跟在他身後的一個班戰士只剩下楊耀富一人。他臥倒在地,雙眼緊瞪著地堡,手裡握著兩顆手榴彈,乘著敵人射擊的間隙,躍起向地堡衝去。轟的一聲,地堡飛上了天。
3排其他的戰士迅速湧入交通壕,十多個手榴彈一同飛向敵陣。隨著一陣國民黨兵的呼叫,3排戰士在戰壕裡同敵人展開了肉搏戰。
後續部隊不斷湧入,迅速向兩側擴張戰果。在北岸炮火的有力支援下,30分鐘後,解放軍佔領了荻港兩側的陣地。
上岸的部隊已達兩千多人,在團長的指揮下,一部分人去阻截銅陵方向敵人的支援,主力部隊展開了對荻港的全面進攻。
在荻港駐守的是敵第66軍,他們利用幾個月的時間,在周圍修建了大量的地堡,嚴密控制了前進的必經之路——一大片開闊地。
解放軍4連線到團部的命令後,立即向這片開闊地衝去。子彈無情地向他們撲來,前面的倒下去,後面的再英勇地衝上來。解放軍指戰員用英勇無畏的精神,最終在碼頭附近與敵人形成對峙。
瘋狂的敵人仗著兵力優勢,向解放軍發起反撲。炮火傾瀉到解放軍戰士的身邊,一批批敵人端著衝鋒槍、貓著腰衝過來。解放軍與敵人展開了空前激烈的戰鬥。連長倒下去了,排長接替指揮;排長倒下去了,班長站起身來;一個連打光了,再上來一個連。就這樣連續擊退了敵人6次衝鋒。
敵人反撲的部隊一點點減少,而解放軍渡過長江的部隊在不斷增多,戰鬥力量的對比發生了質變,敵人失敗了,不再反撲了,轉面掉頭逃跑。解放軍終於在荻港站穩了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