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有招#
此前知乎上一條“中產家庭父母親手把孩子養廢了”的熱帖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
在帖子中,一位畢業於985大學的寶媽無奈地哭訴“我覺得我的兒子廢了。”
寶媽生完孩子後就一直在家帶娃,寶爸經商多年家庭條件中產,所以孩子無論是在生活條件上還是在教育資源上都有天生的“優勢”。
寶媽推崇“精英教育”,於是孩子幼兒園時就接觸外教,小學四年級就已經過了鋼琴十級。
除此之外,孩子接觸的興趣培養還包括航模、程式設計、擊劍等等。孩子從小就有機會和父母一起外出旅行,即便是花費不菲的出國遊也是時而有之。
寶媽捨得在孩子的教育上花錢,按她的話說,“這些年在孩子培養上的花費難以計算。”可是即便寶媽如此地用心,但是孩子最後的興趣卻只有“遊戲”。
雖然身處於條件較好的名校,但是孩子卻整天矇混度日。
不忍看著孩子如此頹廢,寶媽聽從心理醫生的建議,把孩子轉到了普通學校學習,希望孩子能夠找到學習的自信,可是沒想到,孩子的表現更差勁了,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孩子都提不起興趣。
寶媽無法理解,為什麼自己在教育上如此用心,孩子卻“糊弄”。
中產家庭具備著更強的物質條件滿足能力,手中攥有更優渥的教育資源,那麼,為什麼“教育優勢”明顯的他們卻在教育問題上仍然深覺困擾呢?
薩提亞認為,孩子本身沒有問題,如果孩子身上有問題發生,那一定就是父母的問題。
不得不說,父母教育是一門學問,雖然不需要經過任何形式的資質考核,但是卻需要父母們不斷探索學習、用心對待。
△為什麼父母在教育上不遺餘力,可孩子最後卻在成長中變得很“喪”?
1.父母的焦慮讓孩子的每一步成長都變得很功利
《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調查報告》中顯示,我國家長的教育綜合焦慮指數達到了67點,也就是說整體都處於比較焦慮狀態。
為了緩解這種教育焦慮,家長們捨得在孩子的身上花錢,同時他們對待孩子的成長也變得更加“功利”。
比如說,似乎孩子選擇學了鋼琴,最後就一定要透過考級才有價值一樣。當家長們犯愁為什麼“孩子之前還說很喜歡鋼琴,現在卻連看見琴譜都要撕得粉碎”?
其實,所有變化的始作俑者其實正是家長本人。父母們的“督促”讓孩子承受了更多的壓力,於是孩子們便在不自覺間把興趣變成了厭煩。
當父母提前透支了孩子的興趣和學習能力時,孩子們就無法再對原本感興趣的事情抱有好奇感和求知慾。
在這樣被動成長的狀態下,父母在孩子身上花費得越多,孩子越容易變得更“喪”。
2.極度的物質滿足讓孩子缺乏生活的熱情
時下,父母們在孩子的養育開銷上越發地“瘋狂”。不管是中產家庭還是普通家庭,父母們都樂於給予孩子最大範圍內的物質滿足。
此前,有網友曬出圖表“養一個孩子的總金額”,透過分年齡段地羅列教育開支,最終得出答案62.3-197.8萬元,而這還得說是比較“正常”情況下的養育開支。
養孩子儼然成了不少成年人的“中年危機”。於是,在父母的“努力”下,孩子們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
生活過得安逸固然很好,但是卻也讓孩子失去了不少努力的動力。缺乏生活主動性的孩子們即便長了見識瞭解過興趣,最後他們還是會覺得“做什麼事都沒有意義。”
就像日本作家林真理子寫作的《平民之宴》中所描述的那樣,精英媽媽由美子感慨兒子翔是個“廢材”,翔身上沒有多餘的慾望,更沒有對未來的任何憧憬。
即便外婆把攢了一輩子的1000萬日元放在他手上,他也不過是淡淡地說道,“我不需要那麼多錢,因為什麼也不想做。”
既然,父母已經把生活安排得很舒服了,那麼孩子自然也就樂於待在這片舒適區不想奮鬥了。
3.父母的掌控欲讓孩子感覺自己像一個沒有靈魂的“牽線木偶”
父母們在孩子的教育上投資巨大,這使得他們更加“理所當然”地為孩子“指引”方向,父母們自信於自己豐富的人生經驗,於是便“強勢”地為孩子的航行掌舵。
當父母身上的控制慾得到孩子的配合時,父母們會覺得很滿足,這也是大多數中國式父母為什麼喜歡“聽話的孩子”的原因。
孩子慢慢地成了父母手中的“牽線木偶”,他們只需要服從和妥協,顯然這與孩子們正常的成長節奏和內心需求是背道而馳的,於是在父母的掌控下,孩子或是放棄了自己的想法,或是變得“叛逆”。
最終,孩子們只能以很“喪”的生活方式來對抗來表達自我的憤怒。
△父母們究竟怎樣對待孩子的教育才不會把孩子的人生變得很“喪”?
1.保護好孩子身上的內在驅動力
在某部紀錄片中,11歲的陳思凝考上了北京八中的少年班,顯然,這樣的成績足以讓父母們感到驕傲。
在談到女兒的教育問題時,思凝媽媽說,“孩子天生就是愛學習的,他們身上有一種叫做自我驅動力的能力,所以家長們要做的就是在教育中不要讓孩子身上的這種能力消失。”家長們不要把學業競爭壓力過多地投射到孩子身上。
相信孩子原本就是熱愛學習的,才能不讓孩子對待學習的態度發生跑偏。
2.家長要懂得做園丁型家長
相較於木匠型家長,園丁型家長更加註重孩子身上的可塑性發展,他們更願意讓孩子以他們喜歡的成長興趣去發展。
心理學家Alison Gopnik認為,兒童不應該被特定的技能培養得像成年人一樣,而是應該有更多的可能性和不可預測性,有更多的玩耍和創造的機會。
孩子們是不同於自己的父母的,同時也與其他人不一樣。
3.在學習這件事上給予孩子及時反饋
孩子們之所以對遊戲感興趣,這其中和遊戲中的及時反饋機制有關,孩子們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正向的反饋這使得孩子會持續對眼前的事物保持進行下去的熱情。
所以當孩子在學習這件事上感到懈怠時,父母們應該想辦法去增強孩子積極參與的“體驗感”,而不是勉強孩子去忍耐。
父母對孩子的成長抱有期待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如果這其中夾雜了過多的高期望、功利心、掌控欲的話,那麼父母即便是再捨得花錢也無法給予孩子真正需要的成長訴求滿足。
大家對於父母教育方面有哪些看法分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