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其它>

1939年,日本和蘇聯在哈拉哈河一帶的諾門罕爆發了激戰,此戰爆發原因表面上是雙方的地盤問題,外加日軍的幾個昭和參謀不甘寂寞,私下軍令挑起了戰火。但實際上則是日本對北上策略的一次嘗試,而代價自然也十分慘重。同時,這場諾門罕戰役,也在某個程度上決定了未來的戰爭格局。

一、諾門罕戰役的背景

這場戰役起初是因為日本控制的東北和蘇聯的盟國蒙古發生了領土糾葛,雙方關於哈拉哈河一帶的歸屬問題有不同意見,還幾次發生小規模摩擦。日本當時節節勝利,卻看到蘇聯和他們發生糾葛,於是立刻就想挑釁蘇聯,證明一下自己的實力,(多年前日俄戰爭的勝利增加了日本信心)。畢竟日本和俄國其實早就積怨已深在二十世紀初雙方就大打出手,當時的日本擊敗了沙俄在世界上的地位也因此高出了許多。

按道理說日本和蘇聯也是井水不犯河水,奈何日本實在是小看了蒙古,更小看了蘇聯。自從雙方勢力範圍"接壤"後,這矛盾衝突是一起接著一起,幾乎就是停不下來了。但在哈拉哈河的糾紛之前,雙方都算是小打小鬧,沒有演變成什麼大的衝突。

哪怕是之前的張鼓峰事件,至多也就是打了幾天罷了。蘇聯固然是極力剋制,因為他們在歐洲還有一堆事情要解決,可日本老想著要和蘇聯比劃比劃,因此雙方的矛盾就有點升級的態勢。

自從哈拉哈河的摩擦爆發之後,日本關東軍裡的赳赳武夫們就有點按耐不住自己的躁動的心了。開始想盡辦法要和蘇聯幹上一仗。而日本軍隊素有下克上的傳統,一群昭和參謀們湊到一起,最後決定偽造命令,直接讓部隊開拔和蒙古開打,引蘇聯大軍下場作戰。

在他們的眼裡,只要能夠打趴下蘇聯,別說能解決衝突了,弄不好他們還能當將軍呢!於是這群"很有精神",有腦子不太靈光的昭和參謀們是說幹就幹,決心要調動部隊和蘇聯就地盤問題,好好地打上一場,證明他們的勇武過人。

二、戰役爆發

當然了,這群昭和參謀敢這麼幹,也是日本國內其實一直對他們日後的作戰部署有著極大的爭議。日本國內是分為兩派,一派是北上派,主張以東北作為跳板入侵蘇聯領土,奪取西伯利亞的凍土之後,率軍一路向西而去,大軍穿過茫茫雪原,翻過烏拉爾山,接著和他們的德國盟友一起夾擊蘇聯,這樣他們就可以和德國合作奪取整個歐亞大陸。

另一派則是南進派,其策略就是向南入侵南洋地區,奪取英美在南太平洋和東南亞的殖民地,獲取其所需的資源,如果條件准許的話,還可以派遣部隊去攻佔資源豐富的澳大利亞。兩個戰略的目標都是為了獲取大量的軍事物資例如石油、煤礦等,只不過二個方案的戰略方向不同,且是分別由陸軍和海軍提出,所以至今都沒有做出決斷。

而關東軍的昭和參謀們,基本都是北上派,他們認為哈拉哈河的衝突是一個好機會,可以一舉挑起戰端。於是在1939年5月中旬,日本關東軍進入諾門罕的蒙古軍隊管轄範圍。蒙古軍隊可不是成吉思汗時期的作戰能力了,很快他們便被日軍按在地上暴打一頓。輸了場子的蒙古打不過日本,只能向蘇聯方面求援。而蘇聯按照和蒙古的互助條約,決心派兵出兵教訓日本人。

蘇聯這邊是飛機坦克快速集結,組建了一個集團軍來討伐日軍。而日本依舊是以步兵為主,裝甲部隊的數量實在是不夠,於是蘇聯軍隊一介入就讓日本關東軍知道時代變了——日軍士兵就算再有"精神",這血肉之軀肉體也擋不住鋼鐵洪流,這支屬於先遣小隊的關東軍部隊很快便傷亡慘重被迫撤退。

戰爭很快進入了第二階段,在六月十八日,蘇聯的名將朱可夫被任命統帥這場戰役。在朱可夫的指揮下蘇軍的航空兵對日軍的陣地開始狂轟濫炸,日軍雖然也有一些機械化部隊和航空兵,但是在對比蘇軍在此方面的投入還是太弱小了。

雙方的航空兵在諾門罕上空激戰多日,最終日軍實在扛不住數量眾多的蘇軍戰機,只能選擇退出空域讓出制空權。日軍在六月底開始對諾門罕地區進行增援,並且在七月一日拿下了謝爾陶拉蓋高地。可日軍擅長的是山地作戰和大規模的步兵衝鋒戰,但在廣袤無垠的草原上面對蘇聯的坦克,他們就只有被動挨打的份,可以說日軍現在全員暴露在了蘇聯的坦克和火炮的攻擊範圍之內。

三、肉身抵擋鋼鐵洪流

七月三日,朱可夫指揮的蘇軍開始了反攻,飛機大炮對日軍的陣地輪番展開轟炸和炮擊,日軍陣地幾乎化為一片火海。倖存的日軍剛剛離開掩體和防炮洞,就看到無邊無際的蘇軍坦克向他們衝來。

日軍根本沒法應對蘇軍的鋼鐵洪流,除了用血肉之軀死守陣地之外,就只能不斷地抽調援軍投入戰場,試圖和蘇軍打一場消耗戰。而眼看要輸的底朝天的日軍不甘失敗,絕望之下選擇調來731部隊,打算在戰場上投放霍亂病菌和鼠疫病毒。

奈何731部隊的瘋子們雖然把病毒投入哈拉哈河,可蘇軍都是飲用後方運來的水,根本不喝河水,反倒是飢渴難耐的日軍士兵不顧禁令,紛紛灌了一肚子加了料的河水。到最後日軍掐指一算,蘇軍被毒死幾個不知道,自己人竟然被放翻了兩千多人。

雙方鏖戰至七月末,日軍的陣地已經被蘇軍大幅度壓縮,但卻還在拼死堅守陣地。朱可夫本人對於日軍的頑固已經厭煩,決心調動大軍一鼓作氣擊敗日軍,從而讓蘇軍從這場無趣的戰鬥中解放出來,並讓日軍從此膽寒蘇軍的力量和鋼鐵!

八月二十日,朱可夫命令蘇軍發起總攻,被打的措手不及的日軍,只能以血肉之軀死磕蘇聯的鋼鐵洪流。但是鋼鐵洪流顯然不是血肉之軀能夠抵擋的,不出數日日軍就被蘇軍殺得丟盔棄甲,各部隊完全被蘇軍打散,只能選擇向後方突圍逃竄。雖然關東軍還是不死心,想要調集大軍和蘇軍再戰一場,可日軍大本營卻緊急叫停了他們,要求他們不可和蘇軍再戰。

九月十六日雙方正式停火籤訂停戰條約,諾門罕戰役正式結束。其實這場衝突如果沒有外界干擾遠遠不到止步的程度,按著日本的習慣還得再搭進去幾萬人不可。奈何蘇聯方面是擔憂歐洲局勢的變化,所以不願意和日軍在諾門罕糾纏太久。而日本方面是考慮到自己和蘇確實不在一個重量級,而且德國那邊已經和蘇聯要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因此日本也就只能順著臺階就坡下驢,結束這場毫無意義,損兵折將的諾門罕戰役。

結語

如果諾門罕戰役以日軍勝利的話,或許日本真的會選擇橫穿西伯利亞進攻蘇聯。奈何歷史沒有如果,在諾門罕輸的底朝天的日本,只能選擇放棄北上,轉而選擇南進策略,向英美等國發動進攻。在南進策略的影響下,日軍在不久的將來就挑起了太平洋戰爭,而日本未來的選擇,也就讓日本徹底踢到鐵板上了。

參考文獻:《二戰簡史》

22
最新評論
  • 康明斯6bt發動機
  • 出來混遲早要還?美英法德印爆發大規模混亂,莫迪被聯手"逼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