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其它>

范仲淹是大宋第一人,並不是現代人的鼓吹,早在南宋的時候就有人說“本朝人物以仲淹為第一”。范仲淹何以能夠獲得如此高的聲名?他對大宋帝國的文治偉業起著怎樣的推動作用?且先從范仲淹的家世說起,這絕對是一個令人感動的青年人奮鬥的故事。

范仲淹祖籍陝西,生於江蘇蘇州。他的出身很苦,兩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他的母親帶著他嫁給了一個姓朱的山東人家,他就有了一個叫做“朱說”的名字。朱家還比較有錢,但是為了磨礪自己的意志,他到附近的醴泉寺讀書,在清貧的生活中始終堅持不懈地刻苦攻讀。他每天煮上一鍋粥,劃為4塊。早晚各取兩塊,加上點鹹菜就是他的兩餐飯。

23歲的時候,一個很偶然的機會,他得知了自己的家世。原來這些年一直是寄人籬下,一種強烈的屈辱感湧上心頭。他發誓要自立門戶,於是他帶著一把琴和一柄劍毅然決然地離開了山東。他的母親流著淚派人追他,他說:“10年之後,等我中第,我就回來接母親。”這是一個志氣男兒的誓言,相信當時他說這話的時候一定是目光堅毅地望著遠方,望著他的未來。

他到了當時著名的高等學府一應天府書院,這個書院藏書豐富。並且老師都是碩學名儒,學生都是品學兼優。在這優越的環境中,范仲淹一刻也不浪費。凌晨舞一通劍,夜半和衣而眠,以這樣的方式度過了自己人生最美好的書院生活。他曾在一首寫給同窗好友晏殊的詩中說道:

白雲無顙帝鄉遙,漢苑誰人奏洞蕭?

多難未應歌風鳥,薄才猶可賦鷦鷯。

瓢思顏子心還樂,琴遇鍾期恨即銷。

但使斯文天未喪,澗松何必怨山苗。

大中祥符7年(1014年),對天書封禪之類活動極為痴迷的宋真宗率領百官到毫州去朝拜太清宮。浩浩蕩的車馬路過應天府書院所在的南京(今河南商丘),整個城市轟動了,人們爭先恐後地跑出來看皇帝。唯獨范仲淹一人閉門不出,仍然埋頭讀書。有個要好的同學特地跑來勸他:“快去看,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千萬不要錯過!”范仲淹淡定地說道:“將來再見也不晚。”於是他頭也不抬地繼續讀他的書。果然就在第2年,范仲淹中了進士。見到了真宗皇帝,並參加了御賜宴席。他被任命為廣德年的司理參軍,接著又調任為集慶軍節度推官,他把母親接來贍養,並正式恢復了範姓,改名“仲淹”,字“希文”。他兌現了他的誓言,並從此開始了近40年的宦海生涯。

在范仲淹的政治生涯中,他建立了不朽的功績。比如他在興化縣令任上修建海堤,被老百姓稱為“范公堤" ;他曾回到他的母校應天府書院主持校務,聘請有名學者講課收徒,培育了大批優秀人才。不過最值得稱道的還是他的西夏戰功和慶曆新政。

党項族原本臣屬於宋,後來李元昊建立西夏國,侵擾宋朝邊地。百姓受苦,朝廷煩憂。在此情況下,范仲淹被調到邊地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和名臣韓琦一起與西夏開展苦戰。范仲淹主張防禦,而韓琦主張進攻。朝廷一開始接受了韓琦意見,儘管事實不久就證明防禦比進攻更有效。但范仲淹卻毫無芥蒂,與韓琦不但交厚,而且言深。後來在范仲淹正確的軍事策略下,韓範二人同心協力,堅持持久戰。號令嚴明,愛撫士卒,對邊境的羌人部落坦誠相待並恩威並用。士卒用命,羌人感畏,邊境漸安。當時邊地居民歌唱道:

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

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范仲淹創作了流傳千古的詞作《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

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李元昊見宋朝邊境無隙可乘,國內又發生了嚴重的天災,就於慶曆3年(1043年)派使者到宋朝講和。西事大定,范仲淹被召入朝任樞密副使,很快又調任參知政事。他在就職之後的第2個月,上了著名的下言書一《答手詔條陳十事》,其中提出10項主張:

(一) 明黜陟

(二) 抑僥倖

(三) 精貢舉

(四)擇長官

(五)均公田

(六)厚農桑

(七)修武備

(八)推恩信

(九)重命令

(十)減徭役

宋仁宗看到上書以後很感動,和其他幾位朝廷大臣商量之後,主張推行變法。於是轟轟烈烈的慶曆新政就在范仲淹的領導下開展了,其核心是吏治改革。在改革過程中很多機構得到精簡,權勢之家的子弟受到限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范仲淹的決心非常堅定,對於那些不稱職的官員他一筆劃去, 毫不留情。富弼也是慶曆新政的重要推動者,看到這種情景,有些於心不忍,他便從旁勸諭:“你這大筆一勾,可就有一家人要哭!”范仲淹回答說:“一家人哭, 總要比幾個州縣的人哭好些!”不過,僅僅進行了一年,仁宗對新政就失去了熱情。他下詔廢止改革,范仲淹和富弼都被撤去軍政要職,慶曆新政失敗了。

然而范仲淹的精神卻激勵著後來人,變革成為當時有識之士的共同主張。在宋代士大夫精神發展史上,范仲淹是第一功臣。宋代是士大夫自覺意識最高漲的時代,一種嶄新的政治面貌已經浮現在儒家群體之中。如果要說宋儒氣象,那就是由范仲淹以身作則開創出來的種精神氣象。

他透過自己的刻苦勤奮獲得功名,重視名節,體現出一種剛毅堅卓的奮鬥精神。他始終堅持“做官公罪不可無,私罪不可有”,以及“借者報國,以音為先”。他在《靈烏賦》中說“寧鳴而死,不默而生”,表達了“不自由,毋寧死”的精神。他在慶曆6年(1046) 於花洲書院所做的《岳陽樓記》裡所說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表達出以天下為己任的人格境界,更是令人高山仰止。

南宋大儒朱熹說“本朝為范文正公振作士大夫之功為多”(文正是范仲淹的謐號)。作為一種人格典範,他對後人影響深遠,完全當得起。他在《嚴先生祠堂記》裡所推崇的“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他是大宋士大夫的第一典範,是大宋王朝的第一象徵,所以明朝思想家李贄說“宋亡,範公不亡也”。

27
最新評論
  • 康明斯6bt發動機
  • 《裝臺》收視爆紅,用閆妮他們非運氣,張嘉益的評價一語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