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其它>

題記: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查爾斯·狄更斯

真的有懷才不遇麼?

前幾年,網路上聽到很多聲音,很多人抱怨自己懷才不遇。自媒體出現以來,我不再相信懷才不遇這一說,那些以前有技能,有絕技,有知識,有能力的人,紛紛透過自媒體展示自己,有一句話說,在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有三分鐘的成名機會。不管是有趣還是有用。可以在自媒體發出自己的聲音。當然這裡面也需要運營和技巧。

關於懷才不遇,我自己的經驗和觀察,有幾個層次:

第一層:自身問題。很多人“自以為”有才,覺得自己很厲害,但是沒有經過實踐檢驗,只是自以為而已,這種“才”本身就是偽才,沒什麼價值。真覺得自己有才,那就先展示出來。

第二層:圈層問題。在一定的地域範圍內,在小圈子裡,反應還不錯,比如在公司、或者在朋友中,大家覺得你在某一方面水平高。但是到了更大的圈子和城市,就不靈了。

比較簡單的例子,當時在我們學校裡面,我是學霸,但是,放到全市裡面,排名就不知道跌到哪裡去了。

第三層:營銷能力。如果自身的確很強,但你不借助於媒體發聲,宣傳自己,營銷自己,也沒多少人知道你,最多就是你現實生活裡面的人認識你,要知道,酒香也怕巷子深。我們知道,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為什麼是三次,這就是營銷的一個典範。

第四次:聯網的能力。如果自身能力強,也在網路發聲,但是始終沒有影響力。那是因為沒有連線到大V,不能把自己的能量釋放出來。要多解釋那些比你層次高得人,學會合作,學會抱團走得更遠。學生思維的是單打獨鬥,我考分數比你高,我就能讀好的大學,你就讀不了。但是在社會上不是這樣的思維。社會上是雙贏甚至是多贏思維。在這一點上,我走了很多彎路。

當你覺得“懷才不遇”的時候,用上面4個標準衡量一下自己,就一目瞭然啦。這是我這些年的經驗總結。

做好6件事,為自己賦能

一、讀好書

人的成長,無非是讀書,讀人,讀事。書裡面傳遞著別人的智慧和經驗,好的書是可以反覆讀的,常讀常新,讀一百本書,不如把一本好書讀一百遍。好的書籍,給人塑造好的作業系統。讀書也是最簡單,最容易獲取資訊和知識的載體,要讀那些經典的書籍,讀那些對你目前有用的書籍,我們常說事情分為重要不緊急和重要緊急的,讀書也可以這樣劃分,重要緊急的書就是與你目前發展相關的書。重要而不緊急的書是那些塑造你思維,給你提供底層架構的經典書。這類書籍,無法給你提供具體的操作防線和技巧,卻可以給你作業系統的改變。

二、見牛人

很多人說牛人哪有時間見我,但現在有了網際網路,完全可以實現。不斷地走出舒適區,去見牛人跟優秀的陌生人交流,可以開闊自己的視野,見識到更多的可能性。

從我公開寫作這一年來,我線上線下見過3位牛人,而且我願意為牛人付費,因為牛人是在這個領域有成就的人,有成就感說明他的經驗和做法是符合這個市場預期的,因為獲得了結果。所以,跟這些有結果的牛人見面,聽別人的經驗,就是在延長壽命,幫助自己少走彎路。

三、勤寫作

寫作是這個時代最好的營銷,寫作幫助消化所學,提升思考的質量,促進反思總結。寫作可以理清思路,邏輯清晰。

同時,寫作也是在幫助別人,把你的收穫,把你的失敗,把你走過的坑寫出來,就是在幫助別人,別人就會追隨你,以後你也是牛人,寫作也是複利的事情,你寫的文字會傳播,我是在找不到比寫作更具有價效比的事情了。

你在某個領域比較專業,透過寫作就可以幫助到更多的人,那麼,你也收穫到了更多的財富和人脈。

四、愛分享

很多人怕分享自己的內容後,被別人超越。其實這是過分擔憂了,分享不值錢,執行力才是阻礙大多數人的絆腳石。

寫作就是分享,讓更多的人瞭解你,知道你,分享就是為自己做廣告,為了更大的利益。

寫作的時候,要以分享的態度去寫,要考慮讀者的需求。分享的目的是對別人有用,用你走過的彎路獲得的經驗讓別人少走彎路。這樣你才能慢慢形成自己的品牌和IP。

五、重踐行

無論我們是從哪裡獲得的資訊,一定要去踐行,踐行是改變的根本。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提到列寧的一句話,列寧這樣說過:“實踐高於理論的認識,因為它不但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還有直接現實性的品格。”

認識的過程,第一步,是開始接觸外界事物,屬於感知階段。第二步,是綜合感覺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屬於概念、判斷和推理的階段。只有感知的材料十分豐富和合於實際,才能根據這樣的材料得出正確的的概念和理論。而踐行,就是這個過程。

我學習,大多數情況下是奔著用去的。比如在學習乾貨的時候,我慢慢養成了一個習慣--問自己下面這些問題:

1、我看懂了嗎?

2、如果讓我分享這個內容,我能講的很明白嗎?(假如聽眾是小學生)

3、對我來說有用嗎?

4、有用的話,可以用在哪裡?

5、實踐

六、常利他

我能為別人做點什麼,這個很重要。很多人的思維是我能獲得什麼,獲得的對面是舍。

當你有了利他思維,在別人那裡你就會獲得更多的機會,因為人都是趨利避害的,沒有人喜歡一直被索取,我們中國人講究的人情往來,就是這樣的利他思維。因為你幫了別人,別人要來答謝你。

說了1個道理---沒有懷才不遇。做好6件事。這些跟我們的孩子教育有什麼關係呢?

父母是孩子的起點,未來或許是天花板

父母是孩子的起點,父母的認知和財富積累,決定了孩子起點高度。但也僅僅是起點而已,不然不會有那麼多焦慮的中產階級父母。但在未來,父母的成就也是絕大部分人的天花板。

中國最近這代人大部分都比父母混的強,是因為父母沒想我們接受這麼好的教育和發展機會。再往後幾代,絕大部分孩子沒法超過自己的父母。這不是危言聳聽,從發達國家的歷程我們可以預見到這一天。

其實,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從父母這裡繼承了兩套基因,一套是生理學意義上的遺傳基因。另一套是社會學意義上的基因,你做事的方式,你思考的方式,你家娃都在模仿。

但是,因為教育的普及,孩子的成長會超越你。但是家長原生家庭父母的思維和做事方式,幾乎影響孩子的一生。

我們都知道,富人的家學。歷史上比較有名的是《曾國藩家書》和《傅雷家書》。這些人家學的傳遞不僅僅是財富,而是財富背後,這些人的成功和失敗的經歷。也就是說,富人傳遞給孩子的是經驗。

但是普通人呢,窮人會把自己的各種思維傳遞給下一代,儘管很多東西家長也說不明白,自己也不知道對不對,但就是這樣不知不覺的傳遞給了下一代。悲劇的結果往往是父母啥樣,孩子也是啥樣。但好在我們還有了義務教育,有了高等教育。可以學到很多知識。

但是,前面說了,父母的認知起點,決定孩子發展的起點,父母在社會這個環境中拼打出來的社會經驗,透過讀書學習獲得的知識,可以傳遞給孩子。因為你做事的方式,這些無法透過學校知識獲取,但這些影響著孩子學習這條路的方式。

學歷是門檻

同時,讀書人也不要覺得自己與眾不同,十年寒窗了不起嗎?當今年輕人誰不是十年寒窗?十年寒窗985、211就一定要過上人上人的生活?那麼多中專生、輟學生、普通工人、農民也很努力啊。

人家也是起早貪黑,拼了命去過自己的生活啊。讀過書,學歷高需要的是把知識應用在實踐中,而不是拿來抬高身價的吹噓和炫耀。

中國有14億人,每年幾百萬大學畢業生,我見過某些名校畢業生,混的不如專升本。也見過一些頭頭腦肯吃苦的做小生意的人,十幾年積累下來,有車有房,過得比某些讀書上學的還好,人家樂觀向上。

大家都是人,尤其是在網際網路的槓桿加持下,各憑本事吃飯。不要上了個大學,讀了一點書,就覺得自己是高貴的知識分子,搞學歷歧視,在當今,這種思維是害了自己啊。

我見過身邊太多鄉村出來,考上大學,進入城市後,轉過頭來看不起農村人的偽知識分子。讀書是貨賣帝王家,這一點沒什麼不對。但你要知道,既然上去了,就不要反過來罵泥腿子不好好讀書,不好好努力之類的話語,覺得與你這個知識分子之間劃一條界限。

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知識視野界限,每個圈層都有一定的門檻。這是客觀存在。

隨著城市化程序的加快,未來的趨勢是大家在各自的圈層裡面生活,不同的階層之間不想不打擾。

讀書的,有了學歷,不要以為拿了幾張文憑證書,腦子裡學了點知識,就真的是精英,配車配房子。

到了一定層次和程度,學歷真的是一個門檻而已。尤其是網際網路普及之後 ,大家腦子、思維、資訊量都不差,就看誰能放下架子肯鑽研。

尤其是人口基數眾多的13億人,眼睛不要總是往上看。要放低點身段,往下看一看,看一看那些不如你們的人,家世、資本、學歷、財富、生活都不如你們的人,看看他們在做什麼,瞭解人家在想什麼,然後再去想一想,自己屬於什麼,該團結什麼,該去做點什麼。這個思維是我從毛選裡面讀出來的。

23
最新評論
  • 康明斯6bt發動機
  • 30歲女人的愛情有多難?簡直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