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越國,屬古百越部落的一支,含福建省及廣東潮汕、梅州等。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踐後裔無疆與楚威王作戰,失敗被殺,越國被楚國所滅。失去家園的越王族之餘部從海上退至福建(即閩越)和浙江南部(即東甌) ,與當地的百越民共建閩越國(公元前334年-公元前110年)。越族人身體矮小、短面、鬚髮少、鼻形廣、眼睛圓而大,習慣傍水而居,好水斗,善於駕舟行筏、善冶煉,還有“斷髮文身”的習俗。
“閩”後來演變成福建省的簡稱。而兩千多年前,福建毒蛇很多。人們把蛇當作是部落的圖騰。蛇在古語中又被稱為長蟲,就以蟲為義,把福建地區稱為閩。因為越人的到來,福建才有了“閩”這個稱號。
尤其是(前202——前110年)之間,閩越國力達到鼎盛。但後期東越王餘善與西漢朝廷發生摩擦,導致漢武帝派強兵攻打,閩越國最終走向滅亡。
越國曆代君主:越侯無壬、越侯無譯、越侯夫譚、越王允常、越王勾踐、越王鹿郢、越王不壽、越王朱勾、越王翳、越王諸咎、越王錯枝、越王之侯、越王無顓(南遷福建)、越王無疆、越王玉、越王尊、越王親、閩越王無諸(劉邦封)、閩越王甲、閩越王郢(弟東越王餘善)、閩越王醜、閩越王居股。
一、開閩始祖:閩越王無諸
越國解體後,越王勾踐後裔無諸(姓騶氏)佔有福建及周邊地區,自稱閩越王。
閩越都城東冶(福州新店)
公元前221年,秦在統一六國以後,派軍隊向福建進軍。第二年,在閩越人活動的區域設定了閩中郡。當時,秦王朝認為閩中遠離中原,山高路險,而且越人強悍,難於統治。因此,閩中郡雖為秦王朝的四十郡之一,只是廢去閩越王的王位,改用"君長"的名號讓無諸繼續統治該地。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舉行反秦起義,各地反秦武裝紛起響應。無諸因“秦奪其地,使其社稷不得血食(即葷食)”,便率眾歸劉邦手下的鄱陽令吳芮,“從諸侯滅秦”。
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後,項羽和劉邦的隊伍成為反秦兩支主力軍。無諸率閩中甲兵隨劉邦戰藍田,攻析、酈(今河南地),入武關(陝西),以勇敢善戰著稱。秦子嬰元年(公元前206年),劉邦率軍隊攻克咸陽,子嬰出降,秦朝滅亡。
隨之項羽入關,殺子嬰,焚咸陽,自立為西楚霸王。在分封諸王侯時,項羽以“楚、越有舊隙”,不封無諸為王。同年,楚、漢戰爭爆發,無諸率閩中甲兵輔助劉邦,攻擊項羽,為漢王朝的建立和中國的重新統一做出貢獻。漢高祖五年二月復立無諸為閩越王,封管閩中故地。
無諸被劉邦正式冊封為閩越王,後仿效中原,於今福州的新店建都號“冶城”,在歐冶池造兵器,這是福州建城的開始。
歐冶池
由於他建立冶城,開闢閩疆,因而,成為中國歷史上閩越族的第一個卓著人物,後人尊奉他為“開閩始祖”。
漢派使者前來冊封。無諸為迎接朝廷冊封使者,在福州南臺江邊的惠澤山建臺(越王臺),作為舉行冊封儀式的場所。
後人為紀念無諸,在越王臺旁建有閩越王廟祭祀無諸,俗稱“大廟”,故惠澤山又叫大廟山,成為閩越國的最重要遺蹟之一。大廟(無諸廟)歷經唐大中、宋元禧、明隆慶、清道光年間重修或修建,民國11年(1922年)因失火被燒燬,後重新修葺,1938年被日軍摧毀,解放後還留有遺蹟。山上有一碑,摹刻宋代著名書法家米芾的筆跡:“全閩第一江山”。
無諸與漢王朝保持和睦關係,積極吸收中原先進文化技術,發展生產,其冶鐵技術達到較高水平,成為東南最強的異姓諸侯國。當時冶城東南的于山是閩越族的聚居地,無諸每年九月初九日在此登高望海,大宴賓客,所以于山又稱作九日山。
據《榕城考古錄》記載,無諸死後葬在福州城隍山西面的一座小山丘上,俗呼王墓山。另據民國《閩侯縣誌》記載,無諸墓在南臺嘉崇裡(即大廟山)閩越祖廟後的山丘。
二、閩越王郢圖謀霸業
《史記·東越列傳》記載田蚡所謂“棄弗屬”和顧炎武《日知錄》記載顧氏所謂“越未嘗亡”,都說明了秦只是名義上設立閩中郡,西漢也只是封閩越為異姓諸侯國,實際上並沒有嚴格統治到位。這就為其後的閩越王中興越國帶來幻想,也給閩越招致國亡民遷埋下隱患。
據《史記·東越傳》記載:“閩越王無諸...其先皆越王勾踐之後也。”無諸輔助項羽滅秦有功而未封王,便倒向劉邦輔助漢滅楚有功。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劉邦封無諸為閩越王。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又封越人南武侯織為南海王。漢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以高祖時"閩君搖功多",再封搖為東海王。秦代閩中郡被一分為三。
郢,姓騶氏,開閩始祖無諸孫,閩越王繼承人,餘善是郢的弟弟。漢武帝即位時,閩越國發展數十年,國勢日盛,擁有"甲卒不下數千、萬"。閩越王郢野心勃勃,力圖恢復越王勾踐時代的霸業。閩越王郢北攻東甌,南擊南越。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閩越舉兵圍東甌,東海王向漢廷告急,漢武帝命中大夫嚴助發會稽兵往救。漢兵未至,閩越軍已解圍去。漢廷應東海王之請,遷四萬餘民於江淮之間,東甌土地遂為閩越所有。
三、漢武帝封餘善為東越王
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五月二十六日,竇太皇太后崩,前135年六月初三,丞相許昌被免職,武安侯田蚡任丞相。田驕橫奢侈,引起漢武帝的不滿。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閩越王郢發兵攻打南越國,南越王遵守漢武帝的約定,不敢擅自發兵並向漢武帝上書告急,淮南王劉安上書勸阻用武。
漢武帝最後還是決定派兵討伐閩越。因此,武帝很讚賞南越王的忠義,調集大批軍隊去援救南越,派大行王恢率軍從豫章郡(南昌)出發,派大農令韓安國率軍從會稽郡(蘇州)出發,合力進攻閩越。閩越王郢分兵在仙霞嶺一帶拒守。
在漢軍壓境的形勢下,原來與閩越王郢共謀擊南越的餘善乘機發動政變,鼓動閩越國權貴們:王(指郢)事先不請示漢天子,擅自發兵擊南越,因此天子前來討伐。漢兵眾多,力量強大,閩越國即使一時僥倖取勝,漢兵還會源源而來,不到滅國不止。現在只有殺王,向天子謝罪,才能儲存自己。得到眾人同意,餘善便殺掉自己的哥哥閩越王郢,把首級獻給王恢向漢廷謝罪。
閩越王郢死後,漢軍到寧德仙霞關便停止前進並北撤。漢朝廷在議立閩越的嗣王時,漢武帝以"郢等首惡,獨無諸孫繇君醜不與謀",故立醜為越繇王,"以奉閩越先祭祀"。餘善不服,自殺郢後便"威行國中",民眾多已歸附之,便自立為王。越繇王無力控制,而漢廷為避免再次用兵,只好遷就,立餘善為東越王,與越繇王並處。
東越王餘善期間生產力有較高發展,故能在冶山(福州屏山菜市場一帶)建造大型宮殿,並在南平崇安建造佔地48萬平方米的閩越王城(興田鎮古粵城村附近),刻“武帝”璽自立,公開反漢。
冶山餘善宮殿和武夷山餘善閩越王城同屬漢武帝滅東越時的廢墟,餘善閩越王城遺址建於公元前202年,是中國南方儲存最完整、規模最大、出土文物最多的重要考古遺址,全國重點文物,1999年12月作為武夷山境內自然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四、南越權相呂嘉叛亂
秦朝末年,趙佗割據嶺南,自稱南越武帝,桂林屬南越國管轄。漢文帝時代,趙佗取消帝號,稱臣於漢。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南越王趙嬰齊病逝。其子趙興繼承王位,即"南越哀王"。趙興和太后樛式主張對漢朝全面歸順。漢武帝答應了南越國的請求,賜給南越國丞相、內史、中尉、大傅等官印,其餘官職由南越國自置。這引起了南越相呂嘉的不滿。呂嘉是南越三朝元老,在朝中很有勢力,呂氏宗族全都與王室聯姻通婚,七十餘人,男盡尚王女,女盡嫁王室,及蒼梧秦王有連,如果漢武帝真的收復了南越地區,無異於使其利益大減。
趙興和太后看出了呂嘉的心思。於是首先發難,在宴會上意圖截殺呂嘉。終因呂嘉弟帶兵在宮門外,太后要動手,趙興猶豫不決沒能成功。隨後呂嘉製造輿論,稱趙興太年輕,樛太后是中原人且與漢朝使者安國少季私通,一心想歸屬漢朝得皇恩不顧南越社稷。又稱樛太后去長安是為了獻珍寶,並把南越人賣給漢人作奴僕。然後呂嘉又乘機和自己弟弟領兵攻入王宮,殺害了趙興、樛太后和漢朝的使者。最後把趙興的異母兄趙建德扶上王位做傀儡,並且截殺了漢臣韓千秋率領的2000正在出使的漢兵,史稱"呂嘉叛亂"。
得知漢軍被滅之後,漢武帝非常震怒。漢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秋),調遣罪人和江淮以南的水兵共10萬人,兵分五路進攻南越。第一路衛尉路博德為伏波將軍,率兵從長沙國桂陽(今湖南境內),直下湟水;
第二路主爵都尉楊僕為樓船將軍,走豫章郡(今江西境內),直下橫浦;第三路和第四路是歸降漢朝被封侯的兩個南越人為戈船將軍和下厲將軍,率兵走零陵(今湖南境內),直下灕水(今廣西灕江),直抵蒼梧(今廣西境內);第五路以馳義侯利用巴蜀的罪人,調動夜郎國的軍隊,直下牂柯江。
這場激烈的戰爭持續了1年,一直到公元前111年的冬天,漢軍大部人馬放火攻打番禺城,南越人紛紛向漢軍投降。呂嘉和趙建德見大勢已去,在天亮之前率領幾百名部下乘船向東出逃,試圖逃亡閩越,“以東越為後援”。最後,趙建德為漢軍的校尉司馬蘇弘俘虜,呂嘉也被原南越國郎官孫都擒獲。呂嘉和南越王趙建德被擒之後,南越國屬下各郡縣皆不戰而降。漢武帝平定南越後,將原來的南越國屬地設定了九個郡,直接歸屬漢朝,呂嘉族人遷川中。
五、餘善首鼠兩端變反叛
餘善統治閩越二十幾年與漢朝廷相安無事。公元前112年,南越呂嘉反叛漢廷,漢廷出兵討伐。東越王餘善上書漢武帝,請求允許他帶領八千士兵隨樓船將軍楊僕攻打南粵相呂嘉。餘善奉命走水路攻打南越,軍隊到達揭陽後,遇到颱風,海上風浪大,導致水師受阻。
餘善下令停止水師前進,兩邊押寶並持觀望態度,如果漢朝廷勝利,就進軍南越並以之前臺風受阻為推脫,如果漢朝廷失敗就聯合南越。首鼠兩端造成貽誤戰機,並暗中派人與南越聯絡。等到漢朝軍隊在這年冬攻破番禺城之後,事情自然敗露,樓船將軍楊僕就上書漢武帝,表示願意率軍討伐東越,但漢武帝以"士卒勞倦"而不許,令諸將屯於豫章、梅嶺(今寧都縣)待命。
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餘善得知楊僕請求討伐東越。餘善便先發制人,建多個軍事城堡據守軍事要地,派兵在漢軍必經之路抵抗,命騶力為吞漢將軍,徇北為前鋒,攻入白沙(紹興)、武林(鄱陽)、梅嶺等漢軍要隘,殺死漢軍三校尉,漢軍首領因臨陣脫逃被斬。餘善王自以為得勢,便自立稱武帝,公開反叛漢廷。
六、漢武帝平叛滅閩越
此時的漢武帝已經基本解除了北方匈奴的威脅,為解決閩越反覆叛亂的問題,漢武帝於是決定分兵四路討伐東越。第一路由樓船將軍楊僕率領,出武林,由崇安分水嶺入閩;第二路由橫海將軍韓說率領,出句章(今餘姚東南),乘船由海路入閩;第三路由中尉王溫舒率領,出梅嶺,入閩西;第四路由越侯戈船、下瀨將軍率領,出若邪(今紹興東南)、白沙,進攻閩越東北部。
公元前110年,四路漢軍均進抵閩境,餘善分兵在今邵武、建陽、浦城、崇安一帶築城防守,自己則統兵據守今浦城縣北的泉山進行頑抗。原留居漢地的越衍侯吳陽奉漢命回閩,勸餘善放棄抵抗,餘善不聽。吳陽便率本邑兵700名攻佔漢陽城(今浦城縣北),餘善腹背受敵,不得不放棄天險泉山,撤退到冶都(今福州市)。
漢會稽太守朱買臣率兵征討,擊破東冶。東越王餘善撤至古邑遊洋龍穿城駐紮為營,還在龍穿城造點兵臺,至今仍留下東越遺蹟。
古邑遊洋龍穿城
龍穿城失守後,餘善後又帶兵退至潮水未退的興化平原側畔的戴雲山支脈望江山脈一帶,以越王山為統率部,安營紮寨,屯墾練兵,其越王山下牧馬,牧馬之地遂稱為馬洋,後改為寶陽(今莆田涵江區白沙鎮寶陽村古院山)。朱買臣率軍抵莆,餘善率部在莆(田)仙(遊)福(清)永(泰)廣大山區特別是廣業裡一帶奮勇抵抗,激烈鏖戰,終因寡不敵眾,敗退至越王山,並被漢軍圍困。
古院山越王臺
時漢軍水陸並進,同時對閩越國內部採取分化瓦解的手段,爭取了閩越繇王居股(繇君醜之子)和建成侯敖等貴族的支援,引漢軍夜襲越王山,餘善向東麓敗逃,棄劍於烏沙池,此處因此得名“劍池”。朱買臣抓獲餘善將其斬首,首級懸掛在越王山南麓(今莆田白沙鎮長興村)樹上示眾,如今此處仍名“隔瞑頭”。餘善大將騶力不肯屈降,投潭殉難,傳說於《興化縣誌·潭志》所說的“瓢湖溪趨流至此”的“將軍潭”。另一將軍在西南的螺峰山嶺(今莆田莊邊鎮溪西村螺峰嶺)戰死。
閩越繇王居股帶領建成侯敖等貴族和餘部向西漢橫海將軍投降,閩越滅亡。餘善死後,葬於候官府城東北寧棋裡。閩越國從建國至漢武帝所滅,共歷92年。
漢武帝平定餘善叛亂後,趁機廢除閩越國,同時封降漢的越繇王居股為東成侯,食萬戶;封建成侯敖為開陵侯;封越衍侯吳陽為北石侯;封東越 將多軍為無錫侯。
漢武帝想一勞永逸解決閩越 地狹多阻,閩越悍,數反覆問題,於公元前110年,詔令大軍焚燬閩越國的城池宮殿,包括冶都古城及宮殿。閩越族民除逃入山中者外,都在漢軍的監視下,離鄉背井,遷至江淮(長江中下游至淮河之間)一帶。至此,曾一度輝煌的閩越國 從此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