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其它>

都說大秦帝國之所以這麼快滅亡,都是因為秦二世胡亥。

秦二世胡亥是在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八月襲位的。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開始於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也就是說,秦二世登基後不到一年的時間,就逼得老百姓造反了。

秦二世到底做了什麼,可以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就能逼出這麼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為什麼秦始皇在世的時候,沒有發生過類似的農民起義?

01 陳勝、吳廣起義,真的是因為秦二世殘暴?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所在的前往漁陽的戍邊隊伍,恰逢大雨連綿,道路被洪水阻擋,致使他們不能按期到達目的地。《史記》中記載,根據當時的秦律,戍邊誤期,會被判死罪。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

——《史記·陳涉世家》

陳勝就和吳廣商量:“就算我們逃跑了,也難逃死罪,還不如起兵造反算了。”

大家肯定會覺得,秦二世統治時期果然是暴政啊,動不動就判人死罪啊。

根據出土的《秦律十八種·徭律》中記載,戍邊誤期,在秦朝根本就不會被判死罪:百姓如果不去服勞役,就罰2副鎧甲的錢;遲到3-5天,口頭批評;遲到6-10天,就罰一個盾牌的錢;遲到10天以上,就罰一副鎧甲的錢;如果遇到大雨不能開工,就免除此次徵發。

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suì);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其得 (也),及詣。水雨,除興。

——《秦律十八種·徭律》

也就是說,陳勝所說的“延誤戍邊,就是死罪”的說法,其實是用來哄騙那些不懂法的老百姓的。當時送陳勝這些人去戍邊的將尉,居然在大雨誤期的情況下,還有心思喝酒,一點也不驚慌,就可以證明,因為大雨而誤期,屬於不可抗力,根本就沒事。

將尉醉,廣故數言欲亡,忿恚(huì)尉,令辱之,以激怒其眾。

——《史記·陳涉世家》

司馬遷在《史記》中,不止一次說秦二世登基之後“用法益刻深”。所以,就有人說,秦二世登基之後,在趙高的慫恿下,對原先的法律進行了修改,才搞得百姓怨聲載道。

可是,根據出土的“秦二世登基文告”中顯示,秦二世有說,他登基時,律令已經全部都定好了。也就是說,秦二世沿用了秦始皇定下的律法,並沒有要更改的意思。

今宗廟吏及箸以明至治大功德者具矣,律令當除定者畢矣。

——湖南益陽兔子山遺址出土的《秦二世奉詔登基官府文告》

如果秦始皇沒有死,或許陳勝、吳廣還不敢起義。但是,秦始皇突然暴斃,秦二世胡亥登基 “名不正、言不順”,給陳勝提供了絕好的藉口。陳勝將“胡亥搶了長公子扶蘇皇位”的說法散播出去,叫人假扮扶蘇,他便可以打著擁立扶蘇的旗號,去推翻秦二世的統治。同時,為了得到楚人的支援,陳勝又讓人假扮楚將項燕(項羽的爺爺)。

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史記·陳涉世家》

為了更加保險,陳勝還將寫有“陳勝王”的布條放進一條魚的肚子裡;晚上,又讓吳廣在附近的寺廟中,弄出鬼火,裝作是狐狸精在叫“大楚興,陳勝王”。陳勝做這些,都是為了給他自己造勢,好讓人相信,老天在支援陳勝起義,大秦滅亡是氣數到了。

古代的人還是很迷信的,尤其是在那樣的亂世。不然,歷朝歷代也不會特意去弄出什麼“祥瑞”的事情了。就這樣,陳勝、吳廣組織起了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都說秦始皇徵調大量百姓去修長城、修陵墓、屯邊,害得百姓苦不堪言,尤其是“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真的是讓後世之人對秦始皇恨之入骨。

但實際上,“孟姜女哭長城”只是一個傳說,真實的孟姜女,據說是春秋時期的齊國人,跟秦始皇是八竿子打不著。而秦始皇派去修長城的,主要是蒙恬攻打匈奴用的那30萬大軍,還有就是犯了罪的人,包括那些犯了法的獄吏。

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闕、山、北假中,築亭障以逐戎人。......三十四年,適治獄吏不直者,築長城及南越地。

——《史記·秦始皇本紀》

《史記》中抨擊秦始皇的言辭,很大可能是為了讓漢高祖劉邦的起義變得名正言順,不然,不就成了謀權篡位了。

02 秦朝軍隊能滅六國,為什麼不能打敗起義軍?

秦朝的軍隊並不是沒有打敗起義軍。

陳勝、吳廣的隊伍,就是被章邯臨時用驪山刑徒拼湊出的“雜牌軍”給打敗的。

二年冬,陳涉所遣周章等將西至戲,兵數十萬。二世大驚,與群臣謀曰:“柰何?”少府章邯曰:“盜已至,眾彊,今發近縣不及矣。酈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將,擊破周章軍而走,遂殺章曹陽。

——《史記·秦始皇本紀》

這些“雜牌軍”大多是犯罪之人,也不乏一些亡命之徒。這些人之所以肯聽從章邯的調遣,並且奮勇作戰,很大的原因,是秦二世赦免了他們的罪行。“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既然好好打仗就能夠活命,自然會竭盡全力。這也可以看出,當時的老百姓也並沒有到活不下去的地步。不然,這些被大赦的罪犯,幹嘛不調轉矛頭,直接幫助起義軍得了。

章邯擊敗了周章率領的起義軍隊伍後,秦二世又派司馬欣、董翳(yì)去協助章邯,在城父殺了陳勝,在定陶擊敗了項梁,在臨濟剿滅了魏咎(jiù)。之後,章邯又北渡黃河,去鉅鹿攻打趙歇等人。

二世益遣長史司馬欣、董翳佐章邯擊盜,殺陳勝城父,破項梁定陶,滅魏咎臨濟。楚地盜名將已死,章邯乃北渡河,擊趙王歇等於鉅鹿。

——《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章邯讓王離和涉間將趙王趙歇、國相張耳等人所在的鉅鹿城團團圍住,他自己則駐紮在鉅鹿南邊,透過甬道,給王離的部隊運送糧草。趙國大將陳餘帶著數萬人駐紮在鉅鹿北邊,不敢和秦軍正面交鋒。其他諸侯軍雖然紛紛趕來解救鉅鹿城內趙王,但都和陳餘一樣,不敢出兵。

這麼看著,秦軍有很大的勝算啊,那為什麼大秦帝國最後還是滅亡了?

其一,鉅鹿之戰中最大的變數,就是項羽和他的楚軍。

原本楚懷王令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去鉅鹿救趙王。項羽主張快速渡過黃河,與鉅鹿城內的趙軍裡應外合,攻打秦軍。可是,宋義卻不答應,認為應該讓秦軍和趙軍先打個不可開交,他們楚軍再去漁翁得利。

項羽可不是個肯屈居人下的。一天早上,他來到宋義的軍帳中,將宋義的頭給砍了。楚軍士兵因為項家的威望,都表示願意擁立項羽為上將軍。就這樣,項羽率領楚軍渡過黃河,把船都沉了,只帶了3天的乾糧,表示破釜沉舟、要大敗秦軍的決心。楚軍果然獲勝,並且俘虜了王離。

其二,秦二世和趙高,動搖了章邯效忠秦朝的決心。

王離軍隊被打敗後,章邯面對項羽的楚軍,連連退卻,秦二世就派人去指責章邯,章邯害怕,便讓司馬欣去京城,向秦二世說明情況。但是,司馬欣沒見到秦二世,趙高也避而不見。司馬欣待了3天,覺得情況不妙,便逃回到章邯那裡,對章邯說:“現在朝中掌權的是趙高,您就是打勝了也會被殺,打敗了更加沒有活路。將軍您應該為自己考慮一下。

正好這時,趙國大將陳餘寫信給章邯:“白起、蒙恬也都為秦國立下過汗馬功勞,但是結果怎麼樣,還不都是被殺。現在趙高就是想置你於死地,你還不如和諸侯軍一起,攻打秦國,到時候論功行賞、獲得封地、自立為王,這不比被腰斬、妻子兒女被殺要好得多?

章邯確實也是被趙高和秦二世搞得心寒了,便率軍投降了項羽。可是,那些秦軍士兵,擔心自己留在秦國的家人,會被秦二世給殺了。項羽也信不過這些投降的秦軍,擔心他們會成為不安定因素,竟然讓人乘夜,殘忍地將這20多萬秦軍全部殺光

項羽乃召黥布、蒲將軍計曰:“秦吏卒尚眾,其心不服,至關中不聽,事必危,不如擊殺之,而獨與章邯、長史欣、都尉翳入秦。”於是楚軍夜擊阬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

——《史記·項羽本紀》

就這樣,秦軍抗擊起義部隊的主力,基本上就被項羽給消滅了。

所謂“將帥無能,累死三軍”。如果沒有項羽,那章邯、王離率領的秦軍或許還有勝算。不能否認的是,項羽確實是百年難得一見的將才。有了項羽,即便沒有趙高的算計,那20萬秦軍也不一定能打得過項羽的楚軍。可是,如果沒有趙高扯章邯的後腿,章邯至少,會率領部隊和楚軍拼死一戰,也不至於讓那20萬秦軍,落得個任人宰割、全軍覆沒的下場。

03 如果是扶蘇即位,秦朝是否就不會過早滅亡?

很多人會問,如果當初繼承皇位的是公子扶蘇,是不是秦朝的命運就不是這個樣子?

秦始皇雖然統一了六國,但是,在一些六國人的心中,尤其是那些舊貴族,他們對滅了自己國家的秦國,還是懷恨在心。

秦始皇在位時,也不是說沒有人造反,只是規模不大,反正是大小暗殺不斷。就比如,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張良就和大力士埋伏在秦始皇東遊的必經之地,想要用一個重百二十斤的鐵椎砸死秦始皇。結果,沒有砸中秦始皇坐的車子。為此,秦始皇非常生氣,派人大肆搜捕張良等人。

秦皇帝東遊,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為張良故也。

——《史記·留侯世家》

秦始皇一旦發現有人想謀害他,就會及時處理,引起高度重視,為此,才不會讓這些反對勢力有機可乘,組成大規模的起義隊伍。

秦始皇雖然醉心於求仙問藥,祈求長生不死,可是,不能否認的是,他非常勤政。全國大小事情,秦始皇都會過問、和大臣商議;每天批閱的奏摺竹簡“以衡石量書”,幹活不分白天黑夜,全國有一點點的風吹草動,都會彙報到他那裡。

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史記·秦始皇本紀》

比起胡亥那樣崇尚享樂主義的二世祖,秦始皇可謂是兢兢業業。即便哪個地方有了起義的苗頭,也能被他及時掐死在搖籃裡,絕不會像秦二世這樣,開始不以為然,等到遍地起義軍、情況不可收拾了,才來問怎麼辦。

統一六國的雖然是秦國,但是,不能否認的是,當時的戰國七雄,實力最雄厚的,是楚國。當年秦始皇要拿下楚國,問王翦需要多少人馬,王翦堅決說:“沒有60萬,我不出兵。”秦始皇還覺得王翦是在和他開玩笑,便派了年輕的李信,去攻打楚國,因為李信說:“只要20萬人就夠了。”結果,李信大敗而歸。秦始皇最後還得乖乖地給王翦60萬人馬,最終拿下了楚國。

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萬人不可。”始皇曰:“為聽將軍計耳。”於是王翦將兵六十萬人,始皇自送至灞上。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而楚國雖然被滅了,但是楚國的百姓、楚國的威望還在。項羽之所以能夠得到大多數人的擁護,也是因為他項家,世世代代都是楚國的高階將領。

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史記·項羽本紀》

項羽率領的楚軍,驍勇善戰,不貪生怕死。而其他的諸侯軍,都害怕秦軍,當然也是因為他們的自身能力不行,只有在邊上觀望的份。這證明,在秦二世那會兒,楚國人的數量、作戰能力,還是數一數二的。

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

——《史記·項羽本紀》

當年王翦率領60萬大軍,才能拿下楚國。而如今,章邯和王離的部隊,加在一起,應該不會超過50萬,所要面對的敵人,不僅有楚國的,還有其他諸侯國的,更何況,領兵的將軍,也不再是王翦。

秦國四大將領,白起第一,王翦第二,蒙恬第三,章邯第四。王離雖然是王翦的孫子,但是,比起他的爺爺來,還是差遠了。

扶蘇是比秦始皇、秦二世要仁慈,但如果他繼承皇位,很可能是用儒家思想去治理國家,還會將秦始皇所制定的律法給更改了。雖然那個時候,百姓剛剛經歷了連年的戰亂,民生凋敝,正是需要休養生息的時候,但是,正是百廢待興的時候,也是需要一定的法律來規範社會秩序的。所以,還是“黃老之術”的無為而治,更適合當時的國情。

秦始皇活著的時候,他“滅六國”的威名,還能抵擋一下各地的反對勢力,但是,等到他一死,即便換成扶蘇即位,也不一定就能保證沒人起來造反。一旦有六國的舊貴族跳出來,根據扶蘇的性格,估計也不會強力鎮壓。即便是鎮壓了,扶蘇也沒有秦始皇的霸氣,最後誰勝誰敗,還真的不好說。

結束語

無論如何,都不能抹殺秦始皇在歷史上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

當皇帝,有人反對很正常。漢朝建立初期,諸侯王造反也是家常便飯;清軍入關後,反清復明的呼聲也沒消停過。

秦國的崛起和統一六國,除了實力以外,確實也有一點天意的成分。而秦朝的快速滅亡,也是自有天命。如果沒有項羽,沒有劉邦,沒有張良,或許一切都會不同。

後世之人只能從歷史的結果中,看到前人的選擇是對是錯,但並不能說,如果前人不這麼選擇,結果就一定會比之前的好。

突然想到《尋秦記》中,項少龍原本是想要殺掉趙高的,結果還是沒殺成。歷史就是歷史,不是人為可以改變的。

25
最新評論
  • 康明斯6bt發動機
  • 五胡亂華有多亂,教科書為何一筆帶過?遍地兩腳羊,紛紛向南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