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曾對英國元帥蒙哥馬利說:“革命不是哪裡想幹不相干的問題”,我最初就沒有想過幹革命的問題。我當時當小學教員,當時也沒有共產黨,因為形勢所逼,不能不幹。
“無政府主義”和“社會主義”,他都嘗試過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之後,當時在長沙求學的毛澤東聽到訊息異常興奮,決定投筆從戎;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長沙革命黨人發動了武裝起義,成立了湖南軍政府。年輕的毛澤東參加了湖南的新軍。
在當兵期間,他從《湘漢新聞》上讀到了一篇談論社會主義的文章。這是他第一次知道“社會主義”這個名詞,對文章上所描寫的社會改良主義,他有著極大的興趣,在之後的很長時間他也只是感興趣而已。
在當時,人們的眼中的社會主義既有馬克思主義,也有無政府主義,如克魯倫特金的互助論,日本武者小路實篤的新村主義,俄式托爾斯泰的勞動主義,流行於北美的工讀主義。
在諸多的思想當中,無政府主義曾一度佔領優勢,因為在當時這更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早期的共產主義知識分子當中,也有許多人一度傾向於無政府主義。毛澤東也曾經做過嘗試。
1918年,毛澤東從湖南第一師範畢業後,就曾偕同蔡和森,張昆弟等人就嘗試過半工半讀,平等友愛的新村式生活。
這是他第一次無政府主義的試驗,之後因為赴法勤工儉學的事中斷了。
他去到北京之後,又看了一些關於無政府主義的小冊子,回到湖南之後都開始在設計理想社會的藍圖,跟柏拉圖的理想國一樣。
建立新學校,實行新教育,讓學生在農村半工半讀;再由這些新學生,建立新家庭,把若干個新的家庭合在一起,就可以創造一個新的社會了。
再把這些新的社會連成一片,國家便可以逐漸地從根本上改造成一個大的理想的新村。
毛澤東一開始,內心還是傾向於溫和的社會改良,提倡“無流血的革命” 可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初識“馬列主義”,內心還是一個溫和的改良派1918年8月15號,新民學會赴法勤工儉學,一行人來到了北京。
毛澤東在老師楊昌濟的介紹下,認識時任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李大釗,並且成為了李大釗手下的圖書管理員。
在長期的共同工作當中,李大釗的言論和行為給毛澤東帶來了直接的影響。
1918年11月,他在天安門聽了李大釗《庶民的勝利》的演講,在《新青年》上閱讀了另一篇文章《布林什維主義的勝利》,從而使毛澤東開始具體的瞭解了俄國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五四運動之後社會主義的思想,慢慢地成為了進步思想的主流。
毛澤東在1949年進北平前,在西柏坡談到李大釗時說:“在他的幫助下,我才成為一個馬列主義者”。
也是在李大釗的影響下,毛澤東對布林什維主義越來越有興趣,每次看報的時候都特別注意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文章,廣泛收羅為數不多的馬列書籍。
“驅張運動”勝利後,荼毒湖湘的軍閥張敬堯被驅逐出了湖南,這場看似是一場湖南人民同心協力的結果,卻是軍閥之間博弈的結果,走了張敬堯,來了譚延闓,趙恆提。
這次實踐,加上他對馬克思主義的深入瞭解,讓毛澤東意識到很多人在講改造,但都是一個空泛的目標。要改造到哪一步田地?用什麼方法?似乎沒人知道,毛澤東自己也好像是雲裡霧裡。
譚延闓讓毛澤東下定了決心,堅決走上革命的道路湖湘人民迎來了譚延闓,以為民主政治的春天真的來了,可是現實再一次給毛澤東澆了一碰冷水。
1920年4月1日,“湖南改進促進會”在上海成立。
這是一個如何改造和建設湖南的群眾性政治團體。
此時擺在他們面前的新問題就是如何在湖南建設民主政治。毛澤東擔心的就是張敬堯是走了,但是會不會有新的張敬堯?
要想根本解決這個問題就是廢除督軍,裁減兵員,達到“推倒武力”統治,慢慢走向民治的目的。
當時在湖南各界,“湘人自治”的政治呼聲越來越高,湖南人的事情就應該由湖南人自己來決定。
但是譚延闓表面上聲稱採取“湖南自治”,“還政於民”的政策,實際上只是為了籠絡人心,從而來維護自己的統治,抵禦北洋軍閥政府的再次干預而故作姿態。
他提出的“湘人治湘”的口號,好像是支援“湖南自治”,實際上是為一批湘籍官僚包辦湖南政事開路而已,根本就不是什麼民主政治。
毛澤東等社會人士要求譚延闓為首的湖南政府召開人民憲法會議,真正的實現湖南自治。
要求:人民憲法會議代表,必須直接的平等的選舉,每五萬人中產生一個。
由人民憲法會議制定憲法,根據憲法產生正式的湖南議會,湖南政府以及縣,區,鄉自治機關。
十月十日,長沙兩萬名群眾冒著大雨,向譚延闓提交了毛澤東起草的《請願書》,要求迅速地召開人民制憲會議。
譚延闓雖然接下來《請願書》但是對於裡面的要求卻是拒絕的。因為制憲會議,早就被包辦了,怎麼可能按照毛澤東起草的內容來做。
湖南政府也沒有把毛澤東這些個書生太當回事情。槍桿子裡面出政權,這才是真理。
之後接替譚延闓而代為湘軍總司令的趙恆惕,更是直接撕下了偽裝的面具,直接開始派兵抓捕這場制憲運動的民主人士了。
毛澤東對此心灰意冷,徹底對這種溫和的改良失去了信心。
他在給好友向警予的心中這樣寫道:“幾個月來,已經看透了,政治改良一途,可謂絕無希望。惟有不理一切,另闢道路,另造環境一法。”
這一次的事實教訓,使他終於擺脫了對社會改良道路最後一點的幻想,堅決的走上革命的道路。
有一次,毛澤東同時接到了好友蔡和森和蕭子升的信,他們倆在“如何改造中國與世界”這個問題上,出現了嚴重的分歧。蕭子升不認同俄式(馬克思)革命,更傾向於無政府普魯東之新式革命,以教育入手,以教育為工具對社會進行改造。
而蔡和森認為,“階級戰爭”,無產階級專政才是實現社會主義的必要方法。在之後給毛澤東的信件中,直接提到“要明目張膽正式成立一箇中國共產黨”。
對於這次爭論,毛澤東毫不猶豫的支援了蔡和森,他說:“溫和和改良的法子,實屬”理論上說的通,實際上做不到的“。
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只有掌握了槍桿子才是革命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在孫中山的提出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口號下。國共迎來了第一次合作。為了共同的歷史使命:打倒軍閥,打倒帝國主義,共同努力。
轟轟烈烈的北伐戰爭就這麼開始了,一路勢如破竹,擊敗了吳佩孚,孫傳芳。
但是孫中山一去世,之前隱藏在國共之間的矛盾就愈演愈烈了。國民黨內部出現了嚴重的分裂,形成了“左派”和“右派”。
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右派”對共產黨充滿了敵視。
1925年11月23日,以林森,鄒魯,謝持為首的“右派”,在國民黨第一屆第四次中央執監委員會上,公開提議取消共產黨員在國民黨中的黨籍。徹底將共產黨員從國民政府中清除出去。
1926年3月20日,“中山艦”事件爆發,蔣介石無中生有的說共產黨人私調中山號軍艦要劫持他離開廣東。藉此在廣州實施戒嚴,監視和軟禁共產黨員,解除工人糾察隊武裝,為的是徹底把共產黨員從軍隊中清除出去。
面對國民黨“右派”的強硬打擊,以陳獨秀為首的中共中央確實一味的忍讓,堅決放棄武裝反擊,最終使得蔣介石得寸進尺,開始大肆屠殺共產黨人。
那時的毛澤東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從那一刻開始他更加堅定了革命必須要有槍桿子。
1927年,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轟轟烈烈的打響,雖然失敗了,但是這打開了共產黨“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