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其它>

你有沒有帶孩子參觀過美術展?觀看展覽時,你會怎樣引導孩子欣賞那些藝術作品呢?

對於大多數非專業出身的家長來說,引導孩子欣賞藝術作品確實有難度。我們沒有辦法從專業角度給孩子指引,如果想短時間內惡補藝術史學的知識,這一點不比短時間內要做一位物理老師簡單。

既然不懂,為何要帶孩子去參觀呢?為什麼要送孩子去學習美術呢?希望孩子多感受一點藝術的薰陶,給孩子的未來多一種選擇的可能性,這應該是多數家長的心聲。

可憐天下父母心。還記得《三十而已》裡面那位土豪王太太嗎?莫奈的舉世名作《睡蓮》,被她說成是梵高的作品。價值幾億的世界名作她都能把作者搞錯,不僅如此,為了孩子高興,她信口開河說要用孩子名字命名小行星,她的無知和狂妄遭到孩子的嫌棄。

作為家長,雖然不懂藝術,肯定也不想成為王太太這樣無知的人,在孩子的未來日子裡遭到嫌棄。

有什麼有好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呢?北京聯合出版社出版的《如何給孩子講藝術》可以解決這個難題。

從書名就知道這是一本給孩子講藝術的書。作者是法國藝術史學家弗朗索瓦絲 • 芭布-高爾,她是盧浮宮學院當代藝術課程教師。還在紐約大學、巴黎第三大學擔任藝術史講師,同時擔任“如何欣賞畫作協會”(CORETA)的長期管理者和講師。她多次受邀擔任美國、俄羅斯、法國等諸多博物館顧問,並在世界各地舉辦講座。曾出版《如何看一幅畫》《讀懂印象派》等多部藝術教育相關書籍,被譯為多種語言。

這是一本寫給家長的兒童藝術啟蒙書。作者從一位藝術家的專業角度,告訴普通家長們在帶孩子欣賞作品時,應該怎麼做。

帶孩子欣賞藝術作品時,不要評判或判斷,要用心體會作者創作時的感受。

日常生活中,我們習慣評判或判斷。比如愛人說去上了一堂瑜伽體驗課,感覺不好,丈夫接著就說:“現代人們就是唯利是圖,根本不專業都敢出來掙錢。”這句話就是評判。妻子的體驗感不好都表現在哪裡呢,她還沒說,丈夫也沒問,就直接評判對方不夠專業,還用了一個貶義詞:唯利是圖。再比如,朋友因為被套路在一家店裡辦了一張卡,過一段時間發現店家沒了。身邊人開始說:你怎麼這麼笨!別人一忽悠你就上當。這不僅是評判,還有指責。這些案例說明日常生活中,我們習慣用評判的思維方式來考慮問題並表達出來。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負面的還是正面的,都是評判或判斷。

欣賞藝術作品時也會不自覺地使用這樣的思維方式,只不過此時正面的評判會多一些,畢竟這些藝術作品經歷了百年甚至千年的考驗,作為藝術瑰寶呈現在你的面前,我們都會懷著一顆敬畏的心來欣賞,正面評判是必然的。

但是,作為藝術門外漢的家長朋友們,此時需要做的不是在孩子們面前使勁地誇讚這些藝術品和他們的作者,而是引導孩子去感受,感受藝術品的美,感受作者創造這幅作品時的心境。

藝術創作是建立在藝術家個人維度之上的,是表達自我感受的手段。哪怕有些感受稍縱即逝,也會被他們抓住。——《如何給孩子講藝術》

基於以上原因,家長需要做的不是帶孩子評判一幅作品是否完美,而是讓孩子自己去體會感受。千萬不要評判孩子的感受是否正確,不同年齡對同一副作品的感受不一樣,即使是同樣的年齡段,欣賞同一副作品,個人感受也不一樣。

所以,弗朗索瓦斯 • 芭布-高爾告訴我們:慢慢體味;感知和諧;感受衝擊。

帶孩子欣賞藝術作品時,少講關於作者的軼事,多問開放性問題

百度百科上講軼事是世人不知道又感興趣的傳聞或故事。傳聞和故事就缺乏準確性,只是人們口口相傳,傳著傳著就是為了自己的目的而出發。如果家長只是道聽途說一些逸聞趣事,直接就講給孩子聽,這是不合適的。

《如何給孩子講藝術》中說:

成年人往往以“故事是這樣的……”,這可能會變成最糟糕的陳詞濫調,在孩子與藝術作品、藝術家面前豎起一道堅固的牆。

作者認為,這樣會限制孩子對藝術的感知能力,孩子會提前對作者有個預定的認知,這個認知是家長給到的,關鍵是家長並不知道自己給的資訊是否準確,會對孩子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比如家長跟孩子講梵高在他人生最艱難時刻砍下自己的耳朵,自殘,和人激烈爭吵,孩子會怎樣看待這位天才畫家呢?然而這個故事的背景是什麼家長可能並不清楚,只是給孩子傳遞了一個有暴力傾向的畫家形象。所以,家長們如果對作者的生平背景沒有清晰的認識,自己沒有做足功課,就不要隨意給孩子講解一些軼事。你還不如直接告訴孩子梵高是個有教養的人。藝術的體會留給孩子自己去探索。

前段時間,我參加北京師範大學的音樂教授給家長們介紹鋼琴時說到,要用講故事的方式幫助孩子體會曲子中的情感。現場,這位教授示範了講故事前和講故事後,彈出的曲子感覺完全不同。

所以,少講逸聞趣事是對非專業的家長朋友來說的。如果是專業的老師,在給孩子上課時會用講故事的方式來幫助孩子理解作品,這是可取的。

多問開放性問題。比如你在這幅畫中看到了什麼?你的感受是什麼?類似這樣的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是可以開啟孩子的思維,也許他看到是人物,或者色彩,光線,也許他會告訴你他理解的一個故事。無論是什麼,結論不重要,重要的是用開放式提問循循善誘,啟發孩子去觀察,觀察細節,表達自己最細微的感受。

少講軼事和多問開放性問題,其目的是統一的,都不想限制孩子們的自由觀察能力,把孩子的思維囚禁在固有的“盒子裡”。

不同的年齡段,怎樣欣賞莫奈的《花園中的女人》

《如何給孩子講藝術》中選了29副藝術作品,針對不同年齡的孩子,作者給與不同的講解和引導,教給我們如何給孩子講解藝術品,一起來欣賞法國大藝術家莫奈的一幅作品《花園中的女人》,看作者怎樣教我們欣賞藝術品。

5—7歲的孩子,你可以問:他們在幹什麼呢?散步嗎?畫中可以看到畫中的女人有的在走,有的做的地上擺弄花,讓孩子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他看到的畫中場景。

再問:畫中天氣怎樣?孩子會感到天氣很好,沒有下雨,下雪,有陽光,因為看到了樹蔭。

三問:畫中的女人穿的裙子和我們一樣嗎?不一樣,他們裙子很大,坐下來後像一朵開放的花。

8---10歲的孩子。這樣引導

一問:為什麼畫中只有女人?他們是誰?

是誰不重要,她們在畫中是一個和諧的整體,大家在享受春日陽光和鮮花的美好時光。

二問:為什麼畫中沒有精確的東西,連人物五官都是模糊的?是莫奈不會畫?

不是不會畫,而是作者透過這種模糊的體驗更加接近真實的自然。年輕的莫奈就可以畫出相當精準的人物漫畫在咖啡館銷售。真正的原因是莫奈喜歡捕捉“形”,他更關注人的形體。

三問:這是一幅好看的畫。但是在當時,這幅畫是被人拒之門外的,那個年代,人們注重畫作中對歷史,宗教,冒險,名人等的表現,莫奈這幅畫平淡無奇,就是普通的人,人們最常見的場景,所以這幅畫在當時不被認可。

11--13歲的孩子

為什麼畫中只有一個女人帶著陽傘?

如果再多幾把傘,就會破壞畫面的整體感,顯得亂七八糟,作者在無意間創造了一種視覺節奏,一把陽傘讓整個畫面更和諧。畫面中人物的形體和有著相同的幾何結構。

印象派繪畫中的花園。

莫奈出於對自然的熱愛,在花園的房子里居住,便於戶外繪畫,也無需舟車勞動,不妨礙他人。他還會根據自己想要的色彩種植花草,花園對於他,是一個工作場所,也是創作物件。

書中所選29副作品,每一幅作品作者都針對不同的年齡段有不一樣的引導和講解,讓身為門外漢的家長可以直接學以致用。這是學習的最直接也是最基礎的方式,直接使用別人給的方法。在使用過程中慢慢熟練之後再有新的想法和創意。

這也是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所在。這是一本寫給大人的兒童啟蒙書,成年人可以先學習,再引導孩子。

結語

孩子的藝術品位不僅需要培養,更需要保護,保護他們最純潔的藝術感知能力,作為藝術門外漢的朋友們,應該找到最專業的引導人,幫我們以及我們的孩子們踏上正確的藝術感知之路。《如何給孩子講藝術》是最好的選擇。不過,本書中所選藝術品都是西方的畫作,沒有對博大精深的東方藝術解讀。

這裡是陳陳讀書,帶你一起閱讀好書。

33
  • 康明斯6bt發動機
  • 寫給家長:你能從孩子身上學到什麼?至少3種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