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1926年7月,國軍北伐,其中戰鬥力最強的當屬四軍和七軍。四軍由原粵軍整編而成,號稱北伐鐵軍。我黨很早就派許多骨幹進入軍中擔任各級指揮員和黨代表,葉帥、林帥、周士第上將、彭明治上將等我黨著名軍事將領,軍旅生涯的第一站均在第四軍。
由於第四軍名氣非常大,因此我黨在組建革命武裝時,都不約而同的想到第四軍這個番號。從歷史上來看,我黨在不同的根據地,分別組建了三支紅四軍。
那麼,這三支紅四軍後來發展如何呢?
首先說說名氣最大的紅四軍。
1928年4月28日,毛委員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和朱老總、陳老總領導的湘南起義和南昌起義部分部隊在井岡山勝利會師,這是我軍建軍史上的重要歷史事件。
會師後,兩軍根據中共湘南特委決定,合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朱老總為軍長,毛委員為黨代表,王爾琢任參謀長,陳毅任政治部主任,下轄3個師8個團(暫缺30團)共1萬餘人。
之後,湘南農軍改編的29、33、34、35、36團因種種原因遭受失敗。1929年1月,湘贛軍閥集中30個團近10萬人第三次圍剿井岡山根據地,我軍決定採取“攻勢的防禦”方針;由紅五軍改編的紅四軍第三十團和袁文才、王佐的三十二團留守井岡山;紅四軍主力第二十八團、第三十一團出擊贛南。紅五軍在一年後演變為大名鼎鼎的紅三軍團。
下山的紅四軍轉戰贛南閩西,1929年2月,紅四軍在贛南與李文林等領導的江西紅軍獨立第2、第4團會合。3月東進入閩,全殲國民黨軍1個旅,乘勝佔領長汀縣城,幫助鄧子恢、張鼎丞開闢了百萬人口的閩西根據地,4月回師贛南。
經過大半年的艱苦轉戰,贛南、閩西兩大塊蘇區於1929年7月連成一片。1930年6月,紅四軍與贛南地方紅軍改編的紅六軍、閩西地方紅軍改編的紅十二軍合編為紅軍第一路軍,旋即改成紅一軍團。1933年1月,中央紅軍整編,軍團以下撤銷軍的番號,紅一軍團直轄第7、第9、第10、第11師。其中原紅四軍12師被取消,分散編入10、11師。
長征前,紅一軍團再次整編,下轄的4個師與紅22師合編為第1、第2師,原少共國際師改為第15師,編入紅一軍團,原紅四軍則為紅二師。抗戰初期,陝北紅軍統一改編為八路軍,紅一軍團二師大家都知道,就是大名鼎鼎的115師343旅685團。
1938年初,685團東進山東,改為蘇魯豫支隊,下轄5個大隊,到1938年底,蘇魯豫支隊已經有近9000人。後分路發展,南下加入八路軍第五縱隊的部分改為新四軍三師七旅,留在魯南的部分改為山東八路教5旅。
解放戰爭時期,新四軍三師七旅演變為東野六縱十六師、四野43軍127師。巧合的是,1949年9月,四野席捲中南,解放井岡山的部隊正是43軍127師。此時,127師中參加過井岡山斗爭的老紅軍只剩下3個人了。
山東八路教5旅於1943年併入山東濱海軍區,主力三個團縮編為濱海軍區13團,是山東八路13個主力團之一。1945年,山東八路進行全面整編,原濱海軍區13團改編為山東八路第一師第二團。抗戰勝利後奉命挺進東北,成為東野一縱一師、四野38軍112師。
再說說第二個紅四軍。其實這支紅四軍是三支紅四軍中組建最早的。
1928年3月,賀老總受上級委託,潛回家鄉桑植、大庸開展游擊戰爭。在周逸群等優秀幹部的支援下建立游擊隊。至月底,游擊隊總人數達3000多人,並攻克桑植縣城,打出了工農革命軍第四軍的旗號,比井岡山紅四軍還要早一個月。
當年4月初,由於敵眾我寡,游擊隊遭遇挫折,賀龍老總在桑植鶴峰邊界帶著91人在山上打游擊、收集舊部,兩個月後恢復到1500人。1928年7月,奉上級指示,部隊恢復工農革命軍第四軍的番號,下轄第一師和四個支隊,賀錦齋任師長,文南浦、賀桂如、賀佩卿、劉玉階分任支隊長,全軍共1500餘人。比井岡山紅四軍成立還要早一個月
1930年7月,紅四軍東征,與洪湖根據地發展的紅六軍在公安縣會師,原紅四軍改稱紅二軍,兩軍合編為紅二軍團。1931年7月,紅二軍團縮編為紅三軍,原紅二軍則為紅三軍七師。1934年10月,紅三軍與紅六軍團在木黃會師,又恢復了紅二軍團番號,原紅七師改為紅四師。之後,紅二、六軍團統一改編為第二方面軍。
抗戰爆發後,原紅二方面軍統一整編為120師,原紅四師編為120師358旅715團,東進晉綏開展游擊戰爭,其中第三營奉命幫助大青山游擊隊穩固根據地。後發展為西野八縱十一旅、八軍十一師。
1949年1月,我軍統一全軍番號時,為了給新部隊鼓勵,第一軍政委廖漢生和軍長賀炳炎把一軍一師一團的番號給了抗戰期間由716團三個紅軍連擴編而成的714團,而715團則改編為一野一軍一師二團。
最後說說成立時間雖晚但名氣也相當大的第三個紅四軍。
眾所周知,歷史上名氣響亮的鄂豫皖根據地,其實是由鄂豫邊、豫南、皖西三塊游擊區合併而成。
黃麻起義後,國軍12軍圍剿黃安、麻城的農軍,農軍寡不敵眾,被迫集中72人,攜帶長短槍53支,轉移到黃陂木蘭山一帶開展遊擊活動。3個月後,農軍實力稍有恢復,打出了工農革命軍第七軍的旗號。1928年7月,第7軍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11軍31師。
1929年5月,鄂東北特委和豫南特委一道領導了商南起義,根據上級指示,商南起義部隊整編為第三十二師。1929年11月,安徽省六安縣三區農民一萬多人攻佔獨山鎮,打出安徽紅軍第一遊擊縱隊的番號,後被皖西特委整編為第三十三師。1930年春,第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師合編成紅一軍,軍長許繼慎、政委曹大駿、副軍長徐向前。
1930年2月,江西省軍委書記蔡申熙改任長江局軍委書記,派赴鄂東南陽新、大冶和蘄春、黃梅、廣濟地區領導遊擊鬥爭。來到陽新後,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集中當地分散遊擊的武裝力量,於10月組建了紅15軍。
1930年11月中旬,紅十五軍奉命離開蘄黃廣地區,向大別山腹地挺進,途中打垮了夏鬥寅的13師,於1931年1月中旬在商城以南的長竹園與紅一軍會合,隨即合編為紅四軍。鄺繼勳任軍長,餘篤山任政委。1931年11月,紅4、紅25軍(在皖西組建)於湖北省黃安縣七里坪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徐向前任總指揮,陳昌浩任政治委員,
1932年10月,紅四方面軍離開鄂豫皖根據地,西進川陝。西征部隊有紅四軍全部和紅25軍73師。在川陝根據地反三路圍攻勝利後,紅四方面軍在旺蒼縣進行整編,以第10、第12、第11、第73師為基礎,每師充實部分地方武裝,依次擴編為第4軍、第9軍、第30軍、第31軍。後以川東遊擊隊為基礎擴編為紅33軍,後和董振堂的紅五軍團合編為紅五軍。
長征勝利後,紅四方面軍總部及紅五軍、紅九軍、紅三十軍西渡黃河,後由於種種原因失敗,這樣一來,原鄂豫皖紅四軍老部隊的血脈只剩下由紅十師擴編而成的紅四軍。
抗戰初期,陝北紅軍改編為八路軍,紅四軍改編為129師385旅,紅十師則為769團,團長是大名鼎鼎的陳錫聯上將。
1938年,769團3個連和129師騎兵連合編為東進縱隊,在陳再道的指揮下挺進冀南,後編為386旅16團。1944年奉命調到陝甘寧邊區,為新四旅16團。1949年全軍整編,為6軍17師50團。挺進新疆後,50團主力編為農4師12團。
769團大部抗戰期間一直在太行一帶活動,發展為中野三縱,769團的老底子成為11軍31師91團,後隨31師歸12軍建制。1969年12月改番號為12軍36師106團。106團在我軍中號稱百將團,意思是他們是黃麻起義的餘部,走出了100多位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