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其它>

看到一個令人很心酸的問答:生了二胎後,我越來越不喜歡大女兒了,雖然我知道這樣是不對的,但在情感上總會不自覺地偏向二寶。

這是一個多麼現實的問題啊,大寶進入小學,有了自己的秘密和小脾氣,甚至會開始和你頂嘴。而此時的二寶呢?正在講著童言稚語,把全家人逗得哈哈大笑。

一邊全是煩惱,寫作業、發脾氣、不好管教;一邊是可愛的小活寶每天引人發笑。多麼明顯的對比,應該大家都喜歡二寶這樣的小可愛吧。

可是,你們一定忘了大寶曾經也是這樣的小活寶,她也曾經被你們這樣捧在手心。就因為她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獨立意識,就不配再得到你們的愛嗎?

父母偏心的問題自古以來就存在,一碗水很難端平。所以,在知乎上有這樣一個高熱度話題:父母偏心到底有多傷人?

下面回答的故事一個比一個心酸,這些故事無不例外,被偏愛的永遠是家裡的弟弟/妹妹,被傷害的永遠是姐姐。更心酸的是,這些回答者基本上都是匿名,就連在網路上吐槽都得是小心翼翼。

有心理學家做過調查統計,不被偏愛的那個孩子,長大後要麼孤僻、不愛交流;要麼就是討好型人格,總想著取悅他人,而忽視自己的需求。不管是哪一種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那就是:自卑。

他們即使已經成年了,也還是會生活得小心翼翼,害怕被傷害,也害怕不被喜歡。

我們現在的育兒觀和以前最大的一個區別就是,教育孩子做自己。可是在偏心家庭長大的孩子,要做自己真的太難了。

前幾天看了一本書,叫做《如何活出自主人生》,是畢業於哈佛大學心理學系的莫妮卡·A·波爾著作的。她創立了瑜伽理療協會,寫過大量關於個性發展和生活建議的指南。

作為一名瑜伽理療師,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大概就是不止有文字分析、案例,還有45個類似於瑜伽動作的小練習。

作者寫這本書的初衷就是因為,很多人總是想著取悅他人、不想和別人發生衝突、害怕別人對自己失望,從而忽視了自己真正的需求,更別說真正主宰自己的人生了。

但其實這本書還有一個重要的點,那就是請父母們不要再偏心,請正確認識到你的偏心會帶給孩子怎樣的人生。

那麼怎樣才能擺脫束縛,讓自己過上自主的人生呢?答案就是現在。

一、重新審視自己的童年,深入瞭解自己

為了探究自我價值感的動力,就要對其追根溯源,所以我們需要從童年出發,重新找回自己。

童年經歷的對我們之後的人生影響很大,無論是來自父母、兄弟姐妹還是朋友的否定意見,以及負面資訊,都會在童年留下印記,並且這種影響會一直伴隨到成年。

就好比有人經常說你“粗心”、“笨手笨腳”,那麼你在以後選擇自己愛好時,很有可能會在無意中認同這種活法,而讓你避免從事“細心”的工作。

反之,從小得到愛和鼓勵的孩子更容易擁有自信和自我價值感。

你看,你所認為的缺點並不是你以為的缺點,絕大部分是外部強加給你的“缺點”。

二、樹立積極的信念,感受身心和諧

個人信念不是隻在童年時期形成,它的發展會伴隨人的一生。信念源於某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經歷,或受到長期的經歷的影響。

這決定了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行為和感受。

比如,相信生活是美好的人,他們就會帶著快樂和自信度過每一天,別人眼中的他們也顯得特別強大,抗壓能力很強。而悲觀者,做起事情來總是畏畏縮縮,害怕失敗,各種擔心。

其實從客觀上講,大家都會遇到困難,可是有些人卻更善於克服危機。就是因為這些人的心靈契約展現了積極的信念。

但是很多的信念是有矇蔽性的,是被他人同化出來的信念。所以我們需要先放下手頭的事,仔細觀察當下決定你思考、感受和行動方式的信念。

我們要多樹立積極的信念,只有信念設立得越好,你才越有可能在一切處境下獲利。

三、堅持原則,勇敢說“不”

你一定經歷過這種事,當有人請求你幫忙做一件事時,你會經常隨口說“好”,但事後又追悔莫及。

明確地說“不”,就是我們想要“活出自主人生”必須要跨出的最重要一步。

最開始時,我們可以採用溫和的方式說“不”。如果你想要明確拒絕,但又不想顯得粗暴,那麼可以選擇對一部分說“不”。

意思就是,你可以在滿足一定條件的情況下完成承諾,或是在有限範圍內接受部分任務。也許你還可以“討價還價”,告訴對方怎樣實現你的要求。這既顯示了一種主動權,同時也表現出對他人的興趣。

一定要堅定勇於說“不”的信心,也許剛開始有點難,覺得抹不開面子,但對一部分說“不”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在慢慢嘗試下,讓自己不容易被別人牽著走,不輕易被他人說服,做出的每一個決定,都是因為自己想做,而不是不好意思,所以不得不做。

最後,我們回到開頭的故事,你說生孩子是為了什麼呢?是為了傳宗接代、養老送終嗎?現在這個年代,持有這種想法的父母應該還是佔少數吧。

既然如此,我們作為父母的,是不是應該給予孩子不止是吃飽穿暖的基本生理需求,也要給予孩子心理上的健康撫慰。

多鼓勵孩子、發現孩子的個人優點,讓孩子找到自己的價值所在,然後自信樂觀的成長。

也許很多父母就是《如何活出自主人生》中,作者所舉的那些例子一樣,有很多原生家庭帶來的:不敢說“不”、悲觀、自卑、害怕嘗試新事物等負面痕跡。

可是我們為什麼要讓孩子再走一遍我們的人生呢?家庭環境的負面影響也好、社會環境的負面影響也好,就都止於此吧。

無論何時都請記住,不止我們自己需要擺脫那個“討厭”的自己,重新活出自主人生。也要時刻謹記,不要讓孩子成為我們的複製品。

就像作者說的那樣,要改變,最好的時間就是現在。無論是你自己,還是對孩子的教育方式。

29
  • 康明斯6bt發動機
  • 寶媽越“心大”,寶寶越健康?清潔這幾處,寶媽謹記要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