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講故事,嚇壞寶寶
隔輩親,是一種無法替代的情感,隔代帶娃的爺爺奶奶或是姥姥姥爺,都會想盡辦法讓孩子開心。
五年前,王奶奶喜得孫子,由於兒子兒媳都要工作,王奶奶順理成章地進城去“抱孫子”了。
奶奶愛講故事,只要孫子瞪著眼睛聽,她就不停地講,什麼童話故事呀,成語故事呀,小動物長什麼樣啊,怎麼喝水呀,都吃什麼呀,講得津津有味。
漸漸地,孫子大了,故事也講得差不多了,沒什麼可講的了,現在孫子五歲了,上幼兒園了,開始對人們生活中的各種事情感興趣,放學以後總纏著奶奶講,奶奶就講自己在農村生活的一些事情,孫子覺得很有趣。
可是這一天,一家人吃完飯,奶奶照例給孫子講故事,講完故事就回屋睡覺了。寶媽忙到很晚,睡覺之前去看看寶寶,發現寶寶的額頭很燙,還嘴裡唸叨“好嚇人,好嚇人”。寶媽感覺用體溫計給孩子量體溫,確定孩子發燒了。想到孩子總說“嚇人”,寶媽覺得可能是奶奶講可怕的故事了,於是去問奶奶。
奶奶說:“我也沒講什麼呀,就講我們那一個放羊的人的經歷”
於是奶奶把故事複述了一遍:
村裡有個放羊人,一天傍晚,天快黑了,經過一片墳地,聽見墳間有人說話,嚇得趕緊趕著羊回家了。可是第二天,心裡總放不下,就想去看看,平時這個人膽子比較大,他就想一探究竟,結果第二天又去了那片墳地,發現是有人來祭拜過,在那放了一個小型音樂盒,裡面在講評書,電池還沒有耗盡,所以一直有動靜。這個人終於不再害怕了。
奶奶說:”我怕我孫子害怕,還特意解釋了,說聽完就不害怕了,誰知道我孫子還是嚇著了,唉,真是的!”
寶媽聽了也沒多說什麼,只是說:“媽,孩子五歲了,他對死亡有一定的理解了,也會對死人感到恐懼,我知道你講的不是迷信,但是你這樣的事情,孩子肯定會害怕的。”
奶奶也後悔不已,趕緊陪著寶媽去醫院給孫子看病。
無論誰帶孩子,都習慣於給孩子講故事。
給孩子講故事有哪些好處呢?開闊孩子視野、擴充套件孩子思維
孩子接觸的環境少,除了家裡就是幼兒園,對外界瞭解自然就少,多聽故事可以多瞭解一些世界萬物,開闊眼界。例如:講一些風土人情,名勝古蹟等,可以讓孩子瞭解自己生活以外的地方是什麼樣子。講一些科普類的故事,如:為什麼會下雨等,可以豐富孩子思維。
鍛鍊語言能力,提高孩子在未來的閱讀和作文水平
小孩子聽了故事,一般也會模仿著講故事,加上聽得多了,頭腦裡積累的素材也多了,以後孩子的語言表達也就不費力,寫作文也是文思泉湧,不知不覺就成了語文學科的學霸,家長會省很多心。
想象力和創造力越來越豐富
小孩子聽了故事,有時候也會學著編故事,越來越敢於想象,這樣的孩子敢於創新,創造力越來越豐富,能夠適應將來多元化的社會。
給孩子講故事需要注意什麼呢?切忌胡編亂造,不合邏輯
有的人為了逗孩子樂,就胡編亂造,只顧孩子樂就行,不管是不是符合客觀事實。例如:為了勾起孩子的好奇心就說:“大灰狼就說灰色的,小白兔就說白色的”,結果看見白色動物就說是“兔子”,導致孩子有錯誤認知。
切忌講一些恐怖故事
小孩子對外界的抵抗力沒有那麼強,一旦有恐懼感,久久不能消失,而且只要提到類似事情就會勾起對外界的恐懼,所以給孩子講故事不要講嚇人的故事。
總之,為了孩子的長遠發展,給孩子講故事還真是很有學問的,希望家長們講故事時做好選擇和取捨,不要隨意講,以免影響孩子身心發展。
今日互動話題:朋友們,你喜歡給孩子講故事嗎?都講些什麼型別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