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了一個小孩,寫作業非常拖拉,別人六七點能完成,他要做到十點以後,而且質量差,錯誤多。父母為此想盡辦法,費盡口舌,但收效甚微。
他到底怎麼在寫作業,能拖那麼久?我感到很好奇,找機會觀察了一次。
一開始,他在抄詞語。我看他還比較認真,在一旁看了一會兒後,我就去倒了杯水,走開了一下。等我回來,他已經換上了數學作業。
“哎,你抄寫做完了嗎?”我問道。
“數學要訂正。”他回答。
我電話響了,去隔壁房間接電話。等我回來時,他的作業已經換成了作文草稿本。
“你數學做好啦?”我很詫異。
他倒挺老實:“沒有。”
“那你怎麼又寫起作文來了?”我走過去看了看他的作文,才寫了個標題。
“行吧,那你寫作文,趕緊寫吧。”
他開始寫作文。但顯然沒什麼話可寫,他唉聲嘆氣,時不時地看我一眼,或是擺弄一下鉛筆橡皮。
“我寫不出,太難了。”他說。
如果我此刻走開,他估計又會掏出另外的作業來寫。
看似他一直在寫作文,但沒有一項能堅持做完。頻繁更換作業內容的背後,是他畏難、逃避的心態。他實在是不想寫作業,但又不敢不寫,所以只好一直換來換去,想逃避壓力。
小孩是感性的,他缺乏像大人那樣理性的思維。在我們大人看來,你一直換作業,最終作業總量是不會變的,難度也不會變,你與其每項作業都淺嘗輒止,不如好好研究一項作業,有質量地完成。但小孩不會這麼想,他只知道,手頭這份作業太枯燥了,或者,太難了,我就把它放一邊去,換一個。如果下一份還是很難,那我就再換一個,反正,讓大人看到我一直在寫作業就好了。
我跟家長說:“寫作業時候如此,體育鍛煉的時候也不是很難堅持吧?比如長跑,小孩能堅持跑完嗎?還是中途會放棄?”
家長說,確實容易半途而廢。
不僅體育鍛煉如此,生活中遇到困難亦是如此。
說到底,小孩缺乏的是咬緊牙關,克服困難的毅力,還有忍耐一些枯燥和乏味的耐力。
儘管這些年一直提倡快樂教育,但讀過書的人應該都有這樣的體會,學習其實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是需要付出很多的,艱苦的腦力勞動一點也不比體力勞動輕鬆。要說快樂,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應該努力給孩子營造一種寓教於樂的學習氛圍,用積極的鼓勵帶動他們學習的興趣,讓他們儘可能體會到更多學習的樂趣,體會到獲得知識的快樂。但學習過程中不可能全是輕鬆快樂,必然有一道道難關要過。
我們說的尊重兒童,但不是放任兒童,一切從孩子的直觀感受出發,他覺得累了,沒興趣了,就可以馬上放棄。比如很多孩子的興趣愛好,一開始是興致勃勃的,但有興趣只是起步,要走得遠,走得穩,家長一定要鼓勵孩子再多堅持一下,不要輕易放棄,不要隨便妥協。
我不是說要家長要逼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歡的事,孩子的感受是重要的,但我們作為成人,應該對孩子起到扶助和引導的工作,在孩子畏難想放棄的時候,我們不要隨便就放棄了。
培養學習的毅力,吃苦的耐力,應該從小開始。比如堅持早起,堅持運動,堅持把一本書看完,堅持把一件事做到底,做好為止,堅持把一項愛好學出一些成果。這種能專注於眼前,腳步一直不曾停歇的孩子,在進入小學學習後,才不容易被學業上的困難打敗。
這是我作為家長和老師的一點觀察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