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其它>

海洋,地球上最廣闊的水體總稱,3.6億平方公里的總面積佔到了地球表面積的71%。那裡有海洋最絢爛多彩部分的珊瑚礁,有千奇百怪的深海生物,有引發“密集恐懼症”的魚群,以及彪悍兇猛的狂鯊巨鯨...。但最易讓人忽視卻又在海洋生態鏈條中扮演著不可或缺角色的,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飄蕩在海洋表層的浮游生物。

在馬爾地夫的熒光海灘,每當夜幕降臨,無數散發著幽藍色光芒的浮游生物隨浪花被沖刷上海灘。

“浮游生物”是個很籠統的稱呼,不管是動物、植物還是真菌、原生動物和細菌,只要是遊動能力薄弱、又不固著在水底、在水體表層隨波逐流的生物,都算在內。海洋浮游生物的體型尺度,從微米級跨越到米級,外形更是千奇百怪。

顯微鏡下,看似清透的海水裡面棲身著各種微型浮游生物。

看似清透的海水,若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就會看到裡面棲身的各種微型浮游生物:有胖大的裸腹蚤,動作迅速到人眼都難以捕捉;有靈巧的纖毛蟲,不斷變幻著軀體形狀遊走採食;而這其中數量眾多的,便是體型微小卻結構精妙的矽藻。

從海洋生態系統的角度而言,幾乎整個海洋生態都是以浮游生物為根基。

從海洋生態系統的角度而言,正是浮游生物,用穿透海水的陽光生產養料,又在食物網中層層傳遞,養活了海洋裡的各種動物:小到磷蝦、沙丁魚,大到鯊魚、金槍魚和鬚鯨…幾乎整個海洋生態都是以浮游生物為根基,靠這些“生產者”養活。

浮游生物分佈在深度200米之內的海洋表層,在衛星照片上可以清晰看到它們隨洋流漂移的軌跡。

這其中數量最多、對海洋生態最重要的,便是浮游生物中的“植物”,準確地說是浮游藻類。如原核生物藍綠藻(又稱藍藻),單細胞的矽藻、鞭毛藻,真核植物綠藻,也有能夠快速繁殖的的紅藻、褐藻…這些體型差異巨大、橫跨原核到植物多界的生命體,主要分佈在深度200米之內的海洋表層,在衛星照片上可以清晰看到它們隨洋流漂移的軌跡。

浮游藻類作為營自養的生物,憑藉體內的葉綠素,發生光合作用捕獲太陽能,合成有機物和氧氣。

浮游藻類作為營自養的生物,一般小的僅有幾微米,大的也不超過1—2毫米,但憑藉體內的葉綠素,發生光合作用捕獲太陽能,合成有機物和氧氣,堪稱海洋生態系統最基礎的生產者。它們每年釋放的氧氣總量,超過陸地上綠色植物的總和,而且產出更穩定,堪稱比亞馬遜雨林還重要的“地球之肺”。

在距今35~33億年前的太古代,作為地球最原始的生命形式,浮游藻類在地球橫空出世。

在距今35~33億年前的太古代,作為地球最原始的生命形式,浮游藻類在地球橫空出世,氧氣才一點點從“稀有氣體”變成地球大氣中排名第二的重要氣體,也為後來的生命演化奠定了基礎。

磷蝦屬於大型浮游動物,是許多經濟魚類和鬚鯨的重要餌料,在南大洋有數幹億噸,被譽為“世界未來的食品庫”

至於“浮游動物”,雖然體型只能算微米級、毫米級的微型和小型的生物,但卻是直接以浮游藻類為食的“初級消費者”,算是海洋生態系統中自下而上的第二層。所以它們要時刻提防食物鏈上級的捕食者襲擊,於是為了避免白天暴露自己,他們多選擇入夜後才浮上海面取食,到天亮再潛入深層水域蟄伏起來,靜等黑夜再臨。

浮游生物晝伏夜出的特性,連鎖起整個海洋食物鏈隨之每日垂直遷徙。

於是以浮游生物為食的小型魚類,如沙丁魚、鯡魚,還有那些吃小型魚類的鱈魚、帶魚、烏賊等,以及更高階的海洋捕食者:鯊魚、金槍魚、旗魚、鯨魚等,都被連鎖帶動了起來,都隨著微小浮游動物的而每日垂直遷徙,吃食不息。

浮游生物在南北兩極生長繁殖以年為週期,待極晝時大肆繁殖也吸引了其他各體量的捕食者前來進食。

當然也存在例外,在南北極海域,由於高緯度的極晝、極夜現象,極地的日夜交替以年為週期。極晝時,浮游藻類24小時進行光合作用,於是瘋狂生長,此時熬過漫漫長夜的浮游動物,也顧不上危險,紛紛上浮到海洋表層大吃特吃。等到極夜時,浮游藻類由於缺少陽光而數量驟減,隨之浮游動物也紛紛死亡或是蟄伏休眠,直到下次極晝的到來。

數億隻浮游生物照亮瑞典海灘,奇幻如《阿凡達》中的潘多拉星球。

浮游生物作為地球上一群微小而柔和的生靈,雖然沒有壯闊潮汐的自然之力,也沒有滔天巨浪的波瀾壯美,更沒有各種海魚的速度激情,但它卻是地球上絕對不能忽視的力量。縱然個體微小,卻支撐了海洋生態系統的穩定,重塑了遠古地球的生態格局,貢獻了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氧氣、宜居溫度,以及供養全球至少1/4人口的海洋漁獲,潤物無聲的影響著我們所居住的這顆星球。

47
最新評論
  • 康明斯6bt發動機
  • 學習翫樂,學生平板能否滿足應用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