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鬥士》獲得2001年第73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音響、最佳服裝設計、最佳視覺效果。又是一部主講英雄人物反抗羅馬腐敗統治的電影,主角馬克西默斯最後以付出生命的代價換回個人榮譽和恢復國家民主制度,羅馬各種大小競技場內的激鬥把奴隸追求自由再度搬上銀幕。這兩大看點和1960年第32屆獲得奧斯卡最佳電影的《賓虛》類似。
《角鬥士》海報
兩部電影有很多共同點,都是講的羅馬時期背景下的人物故事,兩電影的主人公也都是以反抗統治壓迫的故事為主。也許是當年的《賓虛》太過成功,是影史上第一部獲得11項奧斯卡大獎的電影,到目前為止也只有三部影片能追擊得上這樣的榮譽,就是後來的《泰坦尼克號》和《指環王:王者歸來》。這麼多年過去,人們對《賓虛》的好評也是居高不下,《角鬥士》的上映,類似的劇情上就讓人想起了《賓虛》。兩者一對比,《角鬥士》沒有太大的槽點,也算是一部好片了。可惜,2016年提莫翻拍執導的電影《賓虛》並沒有喚起觀眾當年的那一份情懷,算是失敗告終了。
提莫執導翻拍失敗的2016年版《賓虛》
《角鬥士》有兩處淚點感人,第一處是影片開始時,馬克西默斯面對的去留抉擇,他在外征戰多年,已經身心俱疲。打贏了最後一場戰役後,回到羅馬帝國,第一個願望是上奏皇帝表明要卸甲歸田陪伴妻兒。然而身不由己,因國內動盪的政治時局,被帝王破格委以繼位重任。一個為國家打下擁有宏偉藍圖般寬廣疆域的將軍,享有無上榮譽和威名聲望,卻沒有自由的時間回家探親,多年來也遲遲不能回去。身上的功勳有多卓著和國家給的榮譽有多重大,心裡思鄉念家的情節就有多深愁。晚上馬克西默斯在燈光下,久久入神地看著手中用木頭雕刻而成的家人,心中的思家情節何以派遣,而當下的政治鬥爭又時刻牽累到自己。複雜多變的情感,讓一個在戰場上所向無敵的常勝將軍,卻在微弱的燭光下顯得渺小而無助,那一刻,讓人同情淚目。
羅馬老君主
他若回家,政權就會被他人濫用,於國家人民不利。所以他的選擇,實際上就是一種常見的人生無奈表現之一,這個情節將英雄與普通人的兩面性刻畫得入目三分,令人感動落淚。普通人面對困境,可以絕望到大喊大哭一場以釋放情緒。而英雄因為肩膀上揹負的使命,面臨再大的威脅,也只能隱忍情緒或者收住眼淚,繼續迎難而上。
馬克西默斯拉家常
第二處淚點是結局馬克西默斯的英雄壯舉,他拼命殺死了暴君,自己也身死,終能魂歸故里。用自己生命的代價換回帝國和平民主的制度。相對於倒地身亡的暴君,人們對他無視,反而簇擁抬出馬克西默斯的屍身,英雄悲歌莫過於此。
左側為羅馬君主
《角鬥士》是2001年左右拍攝的,拍攝技術相比於1960年那時候的《賓虛》要更成熟,比如畫面質感和音響效果,服裝設計和電腦特效等技術已經成熟運用多年。加上這類題材是大製作的電影,觀影上時時帶給人震撼和驚喜。但是相比於《賓虛》中的拍攝,還是差了一點點。人物和場景沒有那麼真實震撼,真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1959年版《賓虛》:油畫般畫質
看了那麼多的電影,從畫面質感上,我反而覺得21世紀90年代之前的電影畫面看得最舒適。油畫般質感,色彩細膩柔和而不尖銳,有種朦朧美。不像現在的大多電影,要麼畫面昏暗無光,看不清任何東西,要麼燈光亮麗刺眼,強烈的色彩落差,看得頭暈目眩。那時候攝影器材不那麼先進,人物拍攝的不夠清晰,但是善於運用補光和化妝技術,風景和物體是實物拍攝,很少用電腦特效合成。比如,《賓虛》中的萬人競技場,是特意為了電影製作而建設的。所以觀眾能真實感受得到電影中的場景環境,代入感強烈而不誇張。真正為電影付出了多少,通常就會有多少觀眾買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