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女主戲重複的仍舊是以往的傻白甜和瑪麗蘇模板,而不是以有說服力的人設與情節凸顯女性格局之“大”,那麼大女主戲早晚“沒戲”。
2020年11月15日,上海,《燕雲臺》粉絲見面會。ICphoto/圖
近日,改編自蔣勝男同名小說,唐嫣、竇驍領銜主演的《燕雲臺》播出後,引發公眾的廣泛討論。此前,在“限古令”的大背景下,古裝劇創作進入低迷期,古裝劇主要選擇了“小而美”的路線,大流量、大IP、大投入、大製造的古裝劇成了市場上的稀缺產品。但市場對古裝劇有著強烈的需求,而《燕雲臺》是今年第二部在衛視晚間黃金檔播出的古裝劇,因而備受關注。
《燕雲臺》講述的是遼國蕭太后的傳奇一生,這是一部名副其實的大女主劇。但從播出的劇集看,《燕雲臺》並未達到觀眾預期,圍繞這部劇的爭議和批評不斷。
大女主成“傻白甜”觀眾的第一個質疑是,《燕雲臺》是不是也“摳圖”了?
《燕雲臺》開機時,唐嫣恰好懷孕了,並不清楚唐嫣是否在得知自己已懷孕的情況下進組,網上有些人批評唐嫣拿著高片酬在劇組“養胎”。對此,筆者認為不應對懷孕的女性如此苛刻。一方面唐嫣可能不知情,另一方面唐嫣知情了,資方瞭解了也沒意見,那麼唐嫣就有繼續工作的權利。
現在的問題是,唐嫣是否用心工作了。劇中露出的許多穿幫,可以明確看出,唐嫣在這部劇中的武打場面、騎馬場面,大量使用替身。這在古裝劇中雖然很常見,但《燕雲臺》的一些地方似乎有“摳圖”的嫌疑。比如唐嫣和男二號經超一場在草原上騎馬的戲,很明顯騎的是假馬,並且人在動,背景虛化且一動不動,有較明顯的摳圖痕跡。懷孕的女性的確很不容易,但作為演員,也要對錶演、對觀眾有敬畏之心,如果明明可以實景拍攝,卻搞特殊在棚內拍攝,就有可能是演員在行使“特權”了。
第二個爭議,也是最核心的爭議,那就是《燕雲臺》實在是太老套了。劇情老套、人設老套,大女主戲最終又淪為傻白甜的瑪麗蘇劇。
都2020年了,大女主戲中男女主角的相遇還是不打不相識,女的差點跌倒男的扶住深情對望,感情升溫時不小心摔倒吻到對方,每一次女主角有危機時男主角總會恰到好處地出現,男一男二同時愛上女主角然後三角戀……
唐嫣飾演的蕭燕燕是一代傳奇女性,劇中也想竭力凸顯她敢想、敢說、敢做的一面,但用力過猛,反倒讓蕭燕燕的“敢”變成了魯莽、衝動,一會兒跟草原的猛男幹架,一會兒在鬧市中強買強賣要走別人的馬,一會兒更是冒著欺君之罪頂替別人去參加騎射大賽……因為是女主角,她就各種作死而不會死;自以為是要凸顯女性的自覺,結果暴露的反倒是“傻白甜”的無知無畏。
第三個爭議,唐嫣的表演依然沒有突破,依然是皺眉、嘟嘴,打著十級濾鏡強撐著少女感。
當前85後小花普遍面臨著轉型困境,此前劉亦菲的《花木蘭》、劉詩詩的《親愛的自己》都轉型失利了,唐嫣則主要停留在舒適區裡,繼續她的“甜美”路線。如果她的演技天花板就只能到這裡,也是一種最不壞的選擇,但是,沒有哪一個女演員可以一輩子演少女。唐嫣的自我重複不累,觀眾都累了。如果大的轉型很難,那演員至少應該把自己擅長的型別,演得細膩、有層次、有區分度。從《錦繡未央》到《燕雲臺》,並未發現唐嫣演技上的進步。
劉亦菲主演電影《花木蘭》劇照。ICphoto/圖
大女主之“大”是格局大前幾年,大女主戲盛極一時。觀眾期待的是,可以在熒屏上看到更多獨立、自主、自強的女性形象,她們巾幗不讓鬚眉,在政治、軍事等領域,有著完全不遜色於男性的能力。
但扎堆而來的大女主戲創作,很快讓觀眾感到失望。大女主戲之“大”,更多隻是IP大——均改編自女頻熱門小說;流量大——女演員多是一線大花;製作大——投資數億元、動輒五六十集起跳……
女性角色的戲份雖然更重了,角色光環也蓋過了劇中的主要男性角色,但其內裡的價值觀依然非常陳舊,比如女性的一路成長總離不開男性的一路扶持;迫害女性最深重的往往是女性……觀眾很快對這類換湯不換藥的大女主戲審美疲勞,《楚喬傳》《扶搖》《錦繡未央》《獨步天下》《獨孤天下》等作品,都難以掀起太大的波瀾。
那麼,大女主戲之“大”,到底是指涉哪一個層面?
《燕雲臺》的原型蕭太后(953年-1009年),是遼朝政治家、軍事家和改革家。在她27年的攝政生涯,遼朝進入了最為鼎盛的時期。她很重要的歷史功績是,在遼國推行漢制改革,以文化認同消融民族差異,將大遼帶向繁榮鼎盛的時期;在軍事上明顯佔有優勢的情況下,首先發出議和的訊號,化干戈為玉帛,結束了宋遼幾十年的敵對關係,開啟了宋遼一百二十年的和平共處,化解了民族矛盾,避免了生靈塗炭。
在男尊女卑的古代背景下,女性參政議政的難度可想而知。蕭太后成為其中的異類,她展示出的政治才能、軍事才能,讓她成為古代最傑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之一。這才是大女主戲之“大”——格局之“大”。在一個男權社會里,她是如何突破重重艱難險阻,在一次又一次的危機中,習得韜略和眼光、勇與謀、氣勢與格局。
但《燕雲臺》依舊困於兒女情長、家長裡短的創作陷阱裡。女主角一定得先是“傻白甜”,一定要有三角戀,一定要有男性的提點才能成長;女性之間一定會有“互害”,這一次《燕雲臺》看似沒有宮鬥,實際上是包裝成了仨姐妹之間的“權鬥”,其與宮斗的審美邏輯並無二致。
至於蕭燕燕的女性覺醒,以及蕭燕燕的改革意識,《燕雲臺》的呈現都流於喊口號。就像蕭燕燕一再說遼國不得不改革了,但改革雙方的矛盾並未體現出來,改革的必要性語焉不詳,蕭燕燕的“事業線”成為紙上談兵,觀眾也無法從她的改革意識裡看到一個女性政治家的遠見、決斷和魄力。
《燕雲臺》又一次讓觀眾失望了。如果大女主戲重複的仍舊是以往的傻白甜和瑪麗蘇模板,而不是以有說服力的人設與情節凸顯女性格局之“大”,那麼大女主戲早晚“沒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