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其它>

我們說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會有個指向性。就是說你所敘述的主體是什麼?說空性的時候也不例外。

要說明白什麼是空性,需要做一些鋪墊。首先,我們所獲取的所有知識,都是為我們的生活所服務的。這一點要明確。所有知識指向的是人的覺知。是對生命覺知的描述。

人作為一個生命體,對於周遭環境有自己的覺知系統,這套系統的運作有其規律,但總的原則是不變的。什麼原則?就是:無所得。這就是空性。

空性是對生命的“覺”(jue一聲)來說的。這是前提。“真實不可得,所得皆虛妄”。這個不是什麼大道理。只是事實。我們覺察不到這個事實,只是因為我們習慣了顛倒的思維方式。用大白話說就是:轉不過彎來。所以有句話是怎麼說的?“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轉個方向就好了,很簡單的事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返聞聞自性”。就是看看自己到底是怎麼回事。平常我們都是觀察外邊,然後分析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有什麼原因,會產生什麼結果。現在想要明白覺知系統的實際情況,方式不用變,只是方向轉換一下就可以了。反過來觀察自己,觀察自己的感知和認知過程。當然這其中,和做所有事情一樣,還需要專注。而且是高度的專注。因為細節決定成敗。很多事情不是你不明白,只是你忽略了而已。

還有一個概念需要普及一下,就是:傳導。首先我們要明白,傳導的過程裡傳輸的是力量。不是實體。最後呈現的只是個體功能的啟用。比如你現在手裡拿著的手機,它所呈現的畫面,其本質是螢幕顏色的變化。就是說幹活的還是手機,只是手機怎麼工作卻是眾多因緣和合造成的。沒有訊號的話,手機本身是放不出影片的。同樣的,沒有播放軟體也無法完成播放任務。

人的每一個念頭的升起也是同樣的原理。這就是“緣起”。因為結果的呈現是自性本具的,所以無所得。

20
最新評論
  • 康明斯6bt發動機
  • 我的好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