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是清朝末年的一次大事,這次又被稱為百日維新的變法是滿清最後一次試圖自救,這次變法的失敗可以說等於關上了滿清政府自我革新的道路,而滿清政府也日趨保守,最終要等到八國聯軍侵華,滿清政府才不得不再度變革,但是那時的變革是被迫的屈從,正如慈禧所說的: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他們的變革目的不是自救,而是為了更好的為洋主子服務罷了。
戊戌變法號稱轟轟烈烈,在百餘日的時間裡,頒佈了各種變法條例,然而等到光緒被廢,慈禧上臺,這些變法全部都告廢。不過值得一說的是,在大多數變革中,一般都要經歷流血,比如明治維新中幕府和長州薩摩為主的維新陣營可不是打了一次兩次。譚嗣同也說到,“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康有為
確實,譚嗣同也因為變法而死,同時死去的還有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他們也被稱為戊戌六君子,假如康有為和梁啟超沒逃掉,八成也是要被殺的,而其他人則是以革職流放為主。
為什麼呢?因為這次變法的主力大都是有官身的,慈禧可以對平民百姓大肆殺戮,比如後來對義和團就是用完就扔,殺多少都不眨眼,而對於有官身的則是必須殺之為後快。
康廣仁
那戊戌六君子為什麼要被殺呢?這其實和他們的身份有關,比如康廣仁,他其實不是變法主力,他當時正在北京,主要擔負康有為和光緒的秘密聯絡,進出宮廷,不過他的死主要原因還是代替沒被抓到的康有為和梁啟超。
而楊深秀則是變法主力之一,當然要只是如此說不定還是流放,但是關鍵的是他在變法失敗,慈禧重新垂簾聽政,軟禁光緒的時候,還敢上書詰問皇上被廢的原因,要慈禧撤簾。這種情況肯定深受慈禧仇恨,要殺一儆百。
而譚嗣同和林旭、楊銳、劉光第四個人是光緒任命的軍機章京上行走,主要擔任變法事務,得罪了一群守舊官僚,是必須殺的。
說起來,其實這六個人也是有其深厚的背景的,康廣仁自不必說,他是康有為胞弟,擔負康有為和光緒的聯絡。而康家實際上是世代官僚,也就是官宦人家。
楊深秀是山西籍京官,可以算京官中維新代表,不過他的死主要原因還是被慈禧記恨。
關鍵還是四位軍機章京行走了,這四位的身份都很重要。
說到這裡要先說說光緒的變法,光緒皇帝多年被慈禧把持朝政,早就不滿,他對變法的憧憬一方面是因為甲午戰敗,試圖自強,另一方面也是受到明治維新的影響。
光緒
明治維新什麼影響呢?明治維新前,天皇就是一個擺設,幕府將軍才是掌權者,但是明治維新之後,尤其是明治維新元老日漸老去之後,明治天皇開始掌握了權力,這極大的吸引了光緒,光緒指望靠變法來擺脫自己被慈禧控制的狀況,所以在變法途中,他多次提到自己被慈禧控制,要求這些變法派想辦法,甚至暗示可以採取武力手段,實際上根據史料記載看,很多變法派主張持重,反而他比較急迫。
在這種情況下,光緒皇帝任命的這四位除了變法之外,其背景也很是關鍵了,而這四位的背景確實也很重要。
林旭:福建人,官僚世家,當然他老婆的身份更重要,他老婆是著名洋務派沈葆楨的孫女。
楊銳:四川人,張之洞幕府中重要人士,深受張之洞賞識,可以說他就是張之洞派過去參與變法的。
劉光第,四川人,他也是得到當時在地方支援維新的湖南巡撫陳寶箴舉薦給光緒的。
至於鼎鼎大名的譚嗣同就更不用說了,他比那幾位背景都大,他老爸是湖北巡撫譚繼洵,雖然說父子失和,但是從日後譚繼洵的表現看,譚嗣同的行為實際上是得到譚繼洵預設的。
所以說光緒這任命的四位就和沈葆楨,張之洞,陳寶箴,譚繼洵這些新的或者舊的洋務派維新派聯絡上了,並不是隨隨便便就任命的,而慈禧殺這四人也是一個表態,就算再大的背景,要殺。
而這是不是和日後的另一件大事有關,就等下次再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