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其它>

清入關前的女真滿洲服裝較為自由,男女服飾除了扎不扎腰帶外,區別不大。在正式場合,服裝就比較一致,但即使地位相同的人,帽子也稍有差異。至於行軍時的的服裝一六一一年,有人戴毛皮帽,也有人戴草笠。滿族入關前服裝計有帽、袍子、腰帶、褂、端罩、襖、靴子等

(一)、帽

涼帽:當為玉草製成,上綴紅纓。玉草的滿語為「得勒粟」,乾隆賜名玉草,乃滿洲特產。暖帽:半圓形,所以也叫團帽(見『太宗實祿』天聰七年)為毛皮製。帽簷向上仰,兩旁垂下帽帶,套在項下。帽頂上纓紅纓。由滿洲實錄看來,僅汗王努爾哈赤的暖帽與後世相同,部屬則小有差異。今依諸資料考證如下:太祖的暖帽,帽簷前後等寬,「帽頭」部分(直接蓋住頭部的部分)綴以紅纓,勻佈帽頭上,長抵簷內底。(注三)其「一帽頂」(頂結、疙瘩)則與帽纓為一體。至於部屬的暖帽有二種,一種和太祖相似,即帽簷前後等寬,但帽纓則是一大捧紅纓垂於頂後,與涼帽的帽纓相同。另一種暖帽,則帽簷越向前越窄。帽纓則與前式相同。

(二)、袍袍特點是圓領口、右襟、窄袖、袍長至膝下、下襬無開衩,此即太宗時稱的「無開襟袍」,亦即光緒時便服中的「一裹圓」袍子(下襬似今睡袍)。袖口方面:部屬皆齊袖口,惟汗王努爾哈赤為馬蹄袖。領子方面:滿洲袍掛皆無立領,立領乃穿衣時加上。此皆因領子易髒易破,為清洗及更換方便而設計。

(三)、腰帶腰帶滿語umiyesun,系在前面繫成「卯」字形,帶的兩端與袍齊,此種軟帶,雍正時尚用。至於太祖的腰帶,則為「行帶」。因腰帶前面並無繫結,而側面有較寬短的垂帶(左下起第三人其後垂的帶則較細長,非行帶的垂帶)垂帶也叫飄帶或手巾,以後的官書則叫「佩衯」。衯即手巾的意思。不只擦手用,遇有馬韁斷裂而倉促間無法更換時,也可用垂帶續韁。當時系用布制。腰下尚有荷包,也有左右皆有,外出時也可貯存食物。

(四)、褂褂有小褂和大褂,小褂就是馬褂olbo,袖不及肘,汗王努爾哈赤褂袍前有團龍,背後應當也有,因為團形圖樣一向為前後對稱。但不知此龍紋是織於衣料上再剪裁,抑或是織好、繡好再釘上。褂色待考。馬褂分素面馬褂和翻毛馬褂。大褂滿語kurume,長至膝下,對襟,齊袖口,袖長及衣色待考。

(五)、端罩滿語dahv,與大褂類似:圓領,對襟,平袖,長至膝下,毛皮外翻。其中狐皮、貂皮為最貴。端罩用皮有的是一種,有的是不同皮子鑲拼,有時還需要染色。(六)、襖滿語jibca,有皮襖和棉襖還有長短之分,和袍類似,特點是毛朝裡,大襟,一般會用一些絲綢掛麵,在滿文老檔中作為賞賜品中佔得比例較大,以皮襖最多。

(七)、靴靴,滿語gvlha皆皮製,依各種記載,有牛皮 馬皮 鹿皮,顏色有黃褐色 黑色。靴的接縫,系在正前、正後及腳彎處(或在腳面一半處)。在結縫處鑲有皮「壓縫」,也叫「皮梁」。靴筒皆前高後低。筒口亦鑲皮緣。有人見過太祖的牛皮靴,腳面上加了綠皮雲頭以耐穿。此外有明黃緞靴,式不詳。

以上文字內容來自《滿文老檔》《滿洲實錄》《劉 深:滿族服裝簡介》《清入關前的滿洲服裝形制》《天命、天聰年間的女真服飾》《劉菲:蒙族服飾與早期滿族服飾的形成》《清入關前 滿族服飾 芻議》《滿族傳統服飾初探》

紅纓滿洲

37
  • 康明斯6bt發動機
  • 鏖戰華東(六):孟良崮戰役——華野吃掉了整編七十四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