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980年底,烏干達黑人總統穆塞韋尼,領導的烏干達愛國運動在大選中失敗。
穆塞韋尼不甘於失敗,然而,下一步何去何去?
“思想上的武裝遠甚於軍事上的武裝。”穆塞韋尼向駐烏干達的中國機構提出能否提供250本英文版的《毛澤東選集》。中方人員回答,短時間內找不到那麼多,只有幾本。經過努力,中方只給穆塞韋尼找到了5本《毛選》。拿到書後,穆塞韋尼就從首都坎帕拉“消失”了,他帶著5本《毛選》,率領追隨者進入西北部的叢林地區打游擊了。
穆塞韋尼贏得烏干達總統選舉
進入叢林後,穆塞韋尼學習《毛澤東選集》,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組建自己的軍隊。提出了“十大綱領”,覆蓋建立民主制度、保障人身及合法財產的安全、加強國家團結、捍衛國家自主、建設獨立、一體化和自給自足的經濟、改進社會服務、遏止貪汙和濫權、革除不平等、與其他非洲國家合作以及建立混合經濟體制。
1986年,經過艱苦的游擊戰爭,穆塞韋尼領導的武裝部隊打回坎帕拉,推翻了執政府,重新奪得政權,並宣誓擔任烏干達總統,兼任國防部長和武裝部隊總司令。由於執政得民心,他於1996年在首次全國大選中獲勝,成為民選總統,2001年蟬聯,2005年實行多黨制後,穆塞韋尼在2006年和2011年的兩次總統選舉中勝選連任。
《毛選》拯救了一個非洲政黨,拯救了一個非洲國家,毛澤東思想在實踐中發揮了巨大力量,為弱小政黨奪取政權提供了成功借鑑。《毛選》是血的著作,是付出了流血犧牲的代價得來的。那麼,寫出《毛選》的毛澤東,其“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巨大力量又從何而來?
02
後世的人們無論怎樣重走長征路,都難於真實體會到長征中,搶渡烏江前決策戰略轉移的那種緊張和急迫。
1935年3月25,中央紅軍剛剛四渡赤水河。
毛澤東等中革軍委致電各軍團負責人,提出擴大機動區域轉向西南,在運動戰中消滅追擊或截擊之敵一部或大部,以扭轉戰局。
接到電報後,三軍團彭德懷、楊尚昆晚上22時回電,認為目前向西南機動很困難,建議轉向東南之烏江流域比較有利,同時認為,只要有充分準備,用4至6個小時即可在原渡烏江處架起浮橋。
26日,毛澤東等迅速接受彭、楊建議,決定中央紅軍集結主力改經長幹山與楓香壩中間地段南下。
27日,敵情又發生變化,蔣介石調集人馬修碉築封鎖線,阻止紅軍南下。
在此情況下,毛澤東等決定,一、三、五軍團及軍委乘機改由楓香壩以東穿過敵方封鎖線,向南急進,搶渡烏江。
中央紅軍搶渡烏江路線圖
搶渡烏江,要點在”強渡“二字,實現搶渡,關鍵不能讓敵人察覺作戰鬥企圖,那種緊張和急迫,不在現場的人實難體會當時的緊張和急迫。作出這個決定時,毛澤東一定想到了兩天前彭、楊的建議。
3月31日,紅軍全部南渡烏江,跳出敵人的包圍圈,蔣介石几十萬的追兵和一大群碉堡封鎖線都被甩在了身後。
……
毛澤東對紅軍將領的意見極其重視,哪怕意見不合自己的主觀設想,只要符合客觀實際,也堅決採納實行。
而與之相反則是蔣介石對待將領意見建議的態度,其實,紅軍搶渡烏江前,蔣介石的部下已有人發現了紅軍的企圖。
1935年3月30日,部下請示蔣介石:長幹山、楓香壩、魯班場附近防線遭紅軍襲擊,紅軍已經南移,有偷渡烏江模樣。蔣介石不以為然,認為是紅軍的戰術行動,不要上當。
蔣介石根本不重視部下不合己意的訊息和意見。
不僅如此,還在已被證明是真實的訊息後,還要千方百計作出解釋,進行自我開脫。他後來把不知道紅軍南渡烏江歸結為連日陰雨連綿、烏雲密佈,飛機無法臨空偵察,從而不知紅軍去向等等諸多原因,而先前部下一封又一封的報告被丟棄在廢紙簍裡,卻不敢承認。
直到4月1日,蔣介石才知道紅軍渡過烏江的訊息。蔣介石圍追堵截紅軍的失敗,又能怨得了誰呢?
03
“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閒庭信步,可不是一日之間就可以練就的,要胸有百萬雄兵,要清楚明晰戰爭的走勢和結局,要做好最壞的準備和打算,也就是要有全域性觀和大局觀,而不囿於一時半會的得與失。
1935年5月24日夜,搶渡大渡河前夕。
劉伯承指揮隊伍佔領安順場渡口後,只搞到了一條船,後來搶渡到大渡河對岸,還是沒有找到船。一條船最多坐40人,往返一次一個多小時,每日夜頂多也只能渡過五六百人,如果這樣,全軍渡河要一個多月,而蔣介石的部隊離安順場只有幾天的路程。
前有大渡河,後有金沙江,渡河成敗關係全軍命運。紅軍會不會成為石達開第二,軍委就盯著劉伯承了。
飛渡滬定橋
劉伯承著急得火急火燎。
5月26日中午,毛澤東等來到安順場。
劉伯承急著進行彙報,而毛澤東卻一邊喝著繳獲來的米酒,一邊若無其事的談笑風生。
毛澤東問劉伯承:“諸葛亮七擒七縱才收服了孟獲,你怎麼一下子就說服了小葉丹呢?”
劉伯承正為大渡河著急,回答說:“主要是嚴格執行了黨的民族政策。”
毛澤東又問:“你跟小葉丹結拜真的跪在地上起誓嗎?”
劉伯承答:“確是如此,彝人最重義氣,看誠心誠意,才信任我們。”
毛澤東不容劉伯承插進別的話,再問:“那彝人下跪是先跪左腿呢,還是先跪右腿呢?”這下劉伯承被問住了。
這就是毛教員,越是危險境地越要扯輕鬆事,這是他一貫的風格,在輕鬆的談笑風生中主意就有了,智慧就有了,紅軍分頭搶渡大渡河。
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即使面臨生死存亡,也拿得起來、拋得開去,有一股偏不信邪、不認命的天然氣概。毛澤東的力量從哪裡來,從他少小養成的大無畏的氣概中來,從他敢說敢闖的氣度中來。
就像1910年秋天,17歲的毛澤東寫的《詠蛙》一樣:
獨坐池塘如虎踞,綠蔭樹下養精神。
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
這種大氣魄,這種大氣概,貫穿教員的一生,敢說敢幹,越是緊張越彰顯戰鬥力。
04
腳踏實地地調研,實打實地接觸群眾,有幾人能做到?
1926年,毛澤東回到湖南,步行1400裡,走訪5個縣,做了32天的考察,寫下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在考察中,他得出結論:“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緻,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所以,在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後,毛澤東說:“以後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
他相信:““將有幾萬萬農民從中國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來,其勢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
深入調查,瞭解真實的階級狀況;深入分析,瞭解真實的生活現狀;勇於接觸最基層的人民群眾,從中找到真正的癥結所正,獲得解決問題的力量和方法。
其實,早在湖南第一師範讀書時,毛澤東就和肖子升利用假期進行遊學,他們不帶一文錢,走遍了湖南的5個縣,透過給途經的地主鄉紳寫巧妙的對聯來換取食宿,遊學歷時6個星期,步行近千華里,從而讓他更多地瞭解了農民,瞭解了農民的生存狀況,看到了解決農村問題,發動農民起來的緊迫性的必迫性。
勇於接觸群眾,接觸實踐給了他巨大的力量源泉。
古希臘神話中,有一個著名的英雄叫安泰,安泰力大無比,但他的力量都是來自於大地。戰鬥中,只要他的身體不離開大地,他就所向無敵,而一旦離開大地,他就喪失了力量,無能為力。他的對手赫拉克勒斯發現了他這個致命弱點,於是,在一次交戰中,赫拉克勒斯將他舉到了空中。結果,安泰失去了生命。
同樣,人民群眾是毛澤東的巨大的力量源泉,他一生沒有離開人民群眾,他相信人民群眾,並勇於從中汲取力量,這是他取得豐功偉業的不竭源泉。
相信群眾,勇於接近事實真相,就可以獲得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