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其它>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戰爭: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戰爭至少造成了9000餘萬軍民傷亡和5萬多億美元的經濟損失。那麼這場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戰爭究竟是何時爆發的呢?目前國際上一般把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閃擊波蘭作為二戰爆發的標誌性事件,然而事實上法西家的侵略擴張卻經歷了相當複雜漫長的過程。

1931年9月18日晚10點左右日本關東軍島本大隊河本末守中尉指揮數名部下在瀋陽北大營南約800米的柳條湖附近將南滿鐵路的一段路軌炸燬。事後日本關東軍造謠稱此事系中國軍隊所為,日軍獨立守備隊第二大隊隨即以此為由向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發起進攻,從而就此揭開了日本帝國主義長達十四年的侵華戰爭的歷史序幕。1935年10月3日義大利法西斯發動了侵略衣索比亞的戰爭。

1936年3月7日納粹德國的軍隊堂而皇之開進了《凡爾賽和約》明確禁止德國駐防的萊茵非軍事區。納粹德國這次軍事行動表面上是在德國領土上展開的,然而卻使德國在未來的戰爭中處於戰略上相對有利的地位。1938年3月15日德國吞併了奧地利,隨後趁勢對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提出領土訴求。當德、日、意等法西斯國家大肆擴張之際美、英、法等國卻在推行綏靖政策。

九一八事變後中國政府曾向國際聯盟求助,然而由美、英、法等國主導的國際聯盟卻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行為採取預設放縱的態度。義大利侵略衣索比亞時美、英、法等國再次選擇袖手旁觀。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國首腦在慕尼黑簽署的《慕尼黑協定》揹著捷克斯洛伐克把蘇臺德區割讓給了德國。這一犧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的"慕尼黑陰謀"把綏靖政策推向了頂峰。

納粹德國在萊茵蘭、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地的行動在相當程度上其實是由於美、英、法等國的縱容才得以實現的。在二戰全面爆發前蘇聯曾一度試圖聯合西方國家打擊法西斯勢力。1935年蘇聯與法國、捷克等國締結了友好條約。1938年的慕尼黑陰謀使蘇聯意識到西方國家正在有意識地將法西斯這股禍水引入蘇聯。西方國家與蘇聯之間的矛盾為納粹德國提供了可乘之機。

德國先是擺出向東擴張的勢頭以迷惑美、英、法等國,卻又在1939年8月23日與蘇聯締結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1939年9月1日德軍以閃電戰的形式發起波蘭戰役。波蘭戰役爆發後英、法儘管對德宣戰,然而西線的英法聯軍並沒與德軍發生什麼實質性的軍事衝突,以致於後世將當時西線的戰鬥稱為“靜坐戰”、“假戰爭”(phoney war)。這時英、法等國仍在指望著德軍拿下波蘭後向東進攻蘇聯。

1940年4月9日騰出手來的德國突然攻擊了丹麥和挪威:丹麥僅僅象徵性抵抗4小時後就全國淪陷了,挪威也在抵抗63天后全境淪陷。到了這年5月份德軍以迅雷之勢席捲了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等國。二戰前號稱擁有歐洲大陸最強陸軍的法國只抵抗了39天就投降了。1941年4月6日德國入侵南斯拉夫、希臘。至此除英國和蘇聯之外的整個歐洲幾乎都處於德國的掌控之下。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及其僕從國集結了190個師550萬人、4900架飛機、3700輛坦克、47000門大炮、190艘軍艦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當晚英國首相丘吉爾向全國民眾發表了關於援助蘇聯的演講。這番演講可謂慷慨激昂,不過事後丘吉爾卻是這樣向人闡述自己所希望看到的戰爭結果:“戰爭結束後我希望德國人躺進墳墓,但我也希望俄國人躺在手術檯上痛哭地呻吟”。

從英國國家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而言:蘇德雙方兩敗俱傷無疑是最為有利的。事實上遠在大洋彼岸的尚未介入戰爭的美國其實也有著一樣的小心思,不過法西斯勢力在世界範圍內的擴張已使美國越發警惕起來。由法西斯國家組成的軸心國陣營在本質上就是一個為實現共同的侵略野心而成立的軍政聯盟,而這種侵略野心恰恰與美國的國家利益構成了尖銳的矛盾。

美國作為一戰後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受益國是要維護既定的國際秩序的,而軸心國卻試圖透過侵略擴張的方式打破既有的國際格局,這就造成了美國與軸心國的利益衝突。美國要謀求世界霸權就要儘可能削弱其他強國,而在二戰初期軸心國集團在歐洲戰場和亞洲戰場都頻頻得手:德國正在全力與蘇聯爭奪烏克蘭地區的油田,與此同時隆美爾的非洲軍團正配合義大利同英國爭奪北非。

亞洲戰場的日本也相繼在淞滬會戰、太原會戰、武漢會戰中接連取勝,中國東部人口和經濟分佈密集的半壁江山已淪陷於日寇之手,1940年9月日本趁法國在歐洲戰爭中敗於德國之機奪取了法屬印度支那(今越南、寮國、柬埔寨三國),至此日軍已直接威脅到美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菲律賓以及美國在太平洋的貿易航線。如果此時日軍大舉西進,德軍奪取高加索地區,那麼德軍和日軍將實現在中東的戰略會師。

一旦德軍和日軍實現在中東的戰略會師就能將中、蘇兩個擁有遼闊戰略縱深和龐大人口規模的反法西斯同盟國徹底封鎖包圍起來。這不由得令美國擔心:一旦德、日兩國戰勝中、蘇意味著整個亞歐大陸將徹底淪陷於德、日兩個法西斯國家之手,然後德、日兩國就會利用亞歐大陸的資源和人力對北美實施戰略封鎖,到那時連美國本土的安全也將受到威脅。

這時美國國記憶體在一股極力反對介入戰爭的孤立主義思潮,然而時任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已意識到美國不可能在這場全球戰爭中置身事外。在美國軍火企業是私營企業,所以私營企業主自然不願把自己生產的軍火無償提供給別國。羅斯福為此想出了絕妙的一招:租借。聯邦政府出錢從軍火企業購買武器裝備,然後聯邦政府再把自己買來的武器提供給盟國使用。

1941年3月11日羅斯福正式簽署《租借法案》。在蘇德開戰之前美國已向英、法等國提供過援助。1941年5月6日羅斯福宣佈將中國納入《租借法案》。同年6月24日羅斯福宣佈《租借法案》的援助範圍將擴大到蘇聯。在德軍圍困莫斯科期間哈里·霍布金作為美國總統羅斯福的代表緊急造訪莫斯科,在這裡他同斯大林進行了兩次會談。在第一次會談時霍布金就開門見山地向斯大林詢問蘇聯需要美國援助什麼物資。

第二次會談時斯大林交給了霍布金一張紙條,上面清晰地寫著:輕高射炮、鋁、50毫米機槍、30毫米步槍,斯大林還說:“如果無法完全滿足的話,只要給我們高射炮和鋁,我們就可以打上三四年。”霍布金就此認定蘇聯方面具有頑強的抵抗意志,否則不會將鋁作為優先要求。美國援助蘇聯的目的自然是希望蘇聯能成功抵抗德軍,如果蘇聯本身就缺乏抵抗意志,那麼美國就有必要重新考慮對蘇援助的事了。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軍對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的基地珍珠港發動了偷襲,次日下午德、意、日同時對美國宣戰,美國由此開始直接介入戰爭。美國的參戰使斯大林看到了戰勝納粹德國的希望,於是他向美、英提出了在西歐開闢第二戰場的方案,試圖以此緩解蘇聯在東線戰場所面臨的壓力。然而美、英方面一邊向斯大林保證一定會盡力援助蘇聯,另一方面卻遲遲不兌現開闢第二戰場的承諾。

美、英援助蘇聯就是為了讓蘇聯去抵擋納粹德國的勢力,既然有蘇聯人在前面扛著,自己何必往前衝呢?最好是等到蘇德雙方兩敗俱傷之時再出來收拾殘局,這樣豈不是以最小的代價就能攫取戰爭的勝利果實了嗎?漸漸地斯大林也感覺出了美、英的意圖,蘇聯不得不在東線戰場獨自面對德軍。當蘇聯人咬牙堅持到1943年2月時迎來了戰爭的轉折——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使德軍損失了東線南翼兵力的1/4。

戰爭的主動權就此開始向蘇聯方面傾斜。1943年7月5日–1943年8月27日德軍與蘇聯紅軍出動280萬名士兵、近8000輛坦克、超過5000架飛機進行了史上規模最大的坦克會戰——庫爾斯克會戰。庫爾斯克戰役之後德軍已完全喪失戰略主動權,被迫轉為戰略防禦,蘇聯紅軍在此之後則展開了大規模的反攻。在相繼發動了10次大規模的反擊戰役後蘇聯紅軍將德軍完全趕出了蘇聯國土。

蘇聯紅軍隨即攻入波蘭等東歐國家境內,此時德國的石油供給已被徹底切斷、國內經濟也已瀕臨崩潰的地步。相比之下蘇聯儘管損失慘重,但在人力資源和工業潛力上的巨大優勢正日益表現出來,事實上這時蘇聯的勝利已只是一個時間問題。1944年6月6日在蘇德戰場形勢已明朗化的情況下此前對開闢第二戰場一直推託的美、英在法國諾曼底登陸,由此在德軍西部開闢了第二戰場。

可以說美、英選擇在這時開闢第二戰場的時機是深思熟慮過的:在此之前美、英之所以對開闢第二戰場態度消極無非不過就是希望讓蘇德雙方多消耗一陣,然而到1944年蘇德戰場的形勢已然明朗化,德國的戰敗已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如果這時美、英再遲疑不決,那麼一旦蘇聯紅軍拿下整個德國後勢必將繼續向西推進,屆時整個歐洲大陸都將成為社會主義陣營,而這顯然是美、英所不願看到的。

美、英在這時已然將蘇聯視為在戰後必須予以遏制的戰略對手,又怎能放任蘇聯佔領整個德國乃至繼續向西推進呢?諾曼底登陸後美英軍隊和蘇聯紅軍一方面作為盟友共同打擊納粹德國,另一方面實際上也構成了一種競爭關係——誰都希望自己能儘可能往前推進以攫取更大的好處。如果1944年美、英在開闢第二戰場一事上但凡再遲疑一下而使蘇聯佔領了整個德國,那麼戰後的國際格局將與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截然不同。

17
  • 康明斯6bt發動機
  • 睡不著時發的句子,深夜睡不著的經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