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總是“招渣體質”?諮詢過程中,常有姑娘自稱自己是“招渣體質”。說自己遇到的都是爛桃花,遇到的男人都是渣男。我們先來定義一下什麼叫“渣男”:本質上就是在跟你的這段關係裡,他不尊重你。曾經有個女孩告訴我,自己的每一段關係都是以對方嫌棄她、背叛她而告終。好像一直都有一個聲音在提醒她:你做的不夠好,要是你能做更多忍讓和犧牲,我們的關係就不至於走到這一步了。我忍不住問她:“你是怎麼挑選戀愛物件的?”怎麼避免“渣關係”?怎麼避免“被渣”?這個問題倒回源頭,就是在一段長期關係裡,你是怎麼分辨這個人到底適不適合我?
無論是看臉的一見鍾情,或者是朋友到戀人的日久生情,都逃不過一個階段,就是如何觀察和判斷對方,適不適合自己?因為改變一個人是非常難的,所以在確定長期關係之前,如何有框架地去觀察一個人,判斷是否適合自己,很關鍵。擁有框架思維去戀愛,可以大機率的避免感性判斷。很多人會被情感牽著走,情緒會有偏差,認知會有遮蔽,很難去判斷這個人到底和自己是不是合拍,情到深處甚至會找很多理由去論證跟他在一起很開心。所以我們需要脫下這副熱戀中的有色眼鏡,像投資般去審視這段關係以及這個人值得嗎?
戀愛框架思維的五個層次a. 第一層:感知層我們觀察一個人,常常由外及內,身材、相貌、說話口音,穿搭品味,帶著什麼樣的手錶,朋友圈秀的是哪裡的旅遊照等等。這一切視覺和觸覺能感受到的東西,都處於“感知層”。b. 第二層:角色框架層每個人都生活在角色裡,被角色定義,甚至被角色所馴化。比如你是程式設計師,媽媽是公務員,你的相親物件是一個剛剛退役的軍人等等。你跟物件交往相處時,談論什麼內容,該用什麼態度,如何做事,都是被“情侶”角色所控制。如果你只是在角色扮演裡去了解一個人,你只能看到他想給你展示的那一面。但除了作為你的伴侶,Ta還有很多種角色,比如公司的職員、父母的兒子等。所以基於單維的角色對接,是沒辦法達到深入瞭解,必須再往深層次看。c. 第三層:資源結構層資源結構層不只是財富資源,也包括人脈資源、精神資源等。每個人的資源層不一樣。我們可能曾經都是相同的角色,但是每一個人的出生背景,家庭人脈,精神資源都不一樣。資源結構往往是像潮水一樣,推動每一個人去往不同的地方,它是成為某個角色背後的力量。到了這一層,很多姑娘已經不會去觀察判斷了。如果只是按照當下的外表和角色去判斷,很難去思考到底是什麼推動Ta走到這一步,別忘了,Ta現在所處的一切,都是過往的累積。d. 第四層:能力圈能力圈本來是投資原則,對一個人而言,能力圈就是在Ta的能力範圍內,Ta可能獲得的價值。每個人也有自己的能力圈,這是被過往的經驗、知識、能力能積累而來的。想要擴大能力圈,需要保持學習。能力圈意味著不只是看到Ta的能力,更要看到Ta的潛力。e. 第五層:存在感存在感是一個人對自己根本認知的“指南針”,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和你對未來的規劃。很多姑娘只是希望自己擁有一段甜甜的戀愛,並不在乎對方要成為怎麼樣的人。想要一段甜甜的戀愛,潛臺詞是:我希望對方能對我付出、包容、疼愛。這只是用索取的姿態去戀愛,而不是主動去了解對方,這樣的關係終究很難深刻。動物的存在感是生存需求,所以它們捕獵、廝殺、爭奪繁衍機會,但人和人之間對存在感的需求卻是千差萬別。有人追求功成名就,有人追求自我實現……不論是什麼,為了滿足自己的「存在感」,就得不斷拓展自己的能力圈。而一旦存在感被滿足,能力圈也會相應的停滯。瞭解了這五個層面再來考量一個人,你會發現感知層和角色框架層都是被動產生的結果,而資源結構、能力圈到存在感,越往內部走,主動性越強。如果我們明確自己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存在,就要不斷改變自己的能力圈,改變自己的資源層,甚至改變自己外在的樣子。
回到最初的問題,很多時候就是因為我們判斷一個人的標準是有偏差的,或者是淺層的,才總是屢屢被傷害。如果你只是想談談戀愛,並不想擁有跟對方的未來深層聯結,那麼最表層的「感知層」就夠了;但是如果你想要結婚,或者選擇一個長期伴侶,判斷一個人的「存在感」才是更加重要的東西。但是也要知道,沒有一個人是完全適配另一個人的完美產品,更重要的是,你需要看到的是一個人能夠持續讓自己變化的內在動力。未來永遠是不確定的,明確彼此能否一起擁抱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在變化的路上,彼此變得更加適配,這才是真正磨合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