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鮮為人知的瞬間 講述有血有肉的歷史
今天是日寇侵華南京大屠殺紀念日!
作為一名抗戰流亡學生的子弟,不禁想起了這首令人垂首頓足、泣血流膽的歌曲《1937年12月13日》:
![](http://timg.juduo.cc/2020/12/bd2364f0ca244737a1aab71e8102feb3.jpg)
勿忘國恥歌
那個世道,那座古都城壕,就在12月13日侵入強盜。
陰霾的拂曉,揚子江水滔滔, 到處都是轟隆隆的槍炮。
那個世道,那些善良同胞, 就在12月13日陷入噩兆。
荒蕪的山坳,冷風吹月高高, 到處都是血淋淋的刺刀。
我們永遠不要忘掉,那年頭遇難的鄉親父老, 還有那一場恥辱,曾在我們心裡深深纏繞。
我們永遠不要忘掉,那年頭遇難的鄉親父老, 還有那一場烈火,曾在我們家園熊熊燃燒。
讀書學知識,看報明時事。抗戰爆發前,父親就讀的今青島萊西縣立第三小學訂閱了兩份報紙,一份是《青島民報》,另一份是《青島正報》。這兩份報紙的創辦地都在青島。
自萊西水溝頭南行不足百公里,就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青島。青島原指小青島,也叫琴島。明代萬曆年間進士、即墨縣令許鋌主持編撰的歷史上第一部《即墨縣誌·地方事宜議·海防》中,有這樣一段記述:“本縣東南濱海,島之可人居者,曰青、曰福、曰管、曰白馬、曰香花、曰田橫、曰顏武。”這裡說的“青”,即是現在的小青島。
清朝末期,時稱膠澳的青島已發展成為一個繁華小鎮。1891年6月,清政府在膠澳設防是青島建置的開始。1897年11月,德國以“鉅野教案”為藉口派兵強佔青島。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侵佔青島,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五四運動”的起因,就是愛國青年學生力主“收回青島”。1922年12月10日,北洋政府從日本手中收回青島,設立了膠澳商埠督辦公署。1929年7月,南京國民政府設青島特別市,1930年正式改稱青島市。
20世紀30年代,青島是當時位居北京、上海和重慶之後的四大文化中心城市之一。其有代表性的標誌是:
一曰國立山東大學(之前為國立青島大學,現山東大學的前身),設有文、理、工三個學院八個學系(中文系、外文系、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生物系、土木工程學系、機械工程學系),吸引了大學者胡適先生,經濟學家馬寅初,教育學家、時任中央研究院院長的蔡元培,著名詩人、時任文學院院長兼國文系主任的聞一多等一些知名專家學者前來講學、任教(見《山東大學百年史》)。
二曰報紙,據青島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2006年5月出版的《歷史上的青島老報紙及其他》(《青島文史資料第16輯》)一文中介紹,20世紀的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青島先後擁有20多種報紙。1930年2月1日創刊的《青島民報》,是屬於國民黨系統的一家報紙,但其副刊為進步學生掌握。
我曾看到一張舊報,是1934年12月18日的《青島時報》副刊《明天》,上面有臧克家的《拾花女》、吳伯蕭的《說踽踽獨行》、張春橋的《訴》、亞平即王亞平的《夜的期待者》、黑丁(即於黑丁)的《在坂井榮家裡》。一張副刊上就有著如此多文化名人的作品,青島當時文化盛況可見一斑。 臺灣著名女作家龍應臺講:“有什麼副刊,就有什麼社會。副刊有多麼成熟深刻,社會就有多麼成熟深刻。”1935年7月,《青島民報》出版《避暑錄話》週刊,成就了一段國內文化名人來青島“避暑”的佳話。
而創刊於1927年春天的《青島正報》,是唯一一家沒有政治背景、以盈利為目的的報紙。社長吳炳宸是平度人,勤奮敬業,辦報有方,到1934年《青島正報》的發行量超過了一萬份,開創了青島報業的歷史。
1937年8月至11月,中日軍隊在上海及周邊地區展開淞滬會戰。11月12日上海失守,淞滬會戰結束。窮兇極惡的日軍遵照“糧草不足就現地解決,彈藥不足就打白刃戰”的命令,向國民政府的首都南京進攻。
“自從命令下達後,罪惡感就消失了,軍人們變成了到處偷襲搶奪穀物、家畜來充飢的匪徒。下級軍官發狂,不但搶奪糧食,並且強暴了中國婦女……”(曾根一夫《南京大屠殺親歷記》)
日軍第十六師團中島部隊兩個少尉軍官向井敏明和野田毅彼此相約“殺人競賽”,商定在佔領南京時,誰先殺滿100人為勝者。
他們從句容殺到湯山,向井敏明殺了89人,野田毅殺了78人,因皆未滿100,“競賽”繼續進行。12月10日中午,兩人在紫金山下相遇,彼此軍刀已砍缺了口。野田毅殺了105人,向井敏明殺了106人。又因確定不了是誰先達到殺100人之數,決定重新比賽,看誰先殺滿150名中國人。
日本投降後,這兩個禽獸不如的殺人魔王,被軍事法庭以“實為人類蟊賊,文明公敵”的罪名,在南京執行槍決。
誠然,我們應記住民族苦難屈辱的歷史,而不是要記住民族血腥的仇恨。因為仇恨可以放下,但是這些慘痛的歷史萬萬不能被淡忘和抹殺!
電影《南京南京》的導演陸川說:“讓世界承認(中國),比關起門喊口號更重要。”
而當時,驚聞日軍南京大屠殺後,父親和同學們只能舉著小紅旗高喊口號,“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華民族萬歲!”“寧死也不當亡國奴!”
父親回憶說:“那叫個撕心裂肺的喊,暴著青筋的喊,咬牙切齒的喊,流著淚水的喊。有的同學嗓子喊啞了,還扯著嗓子接著喊。更有的男同學喊著喊著,竟罵出了‘小日本,操你八輩血祖宗’的粗話。”
抗日戰爭勝利六十週年(2005年)之際,音樂人金海濱創作並演唱了一首令人難以抑制心底民族情感的歌曲《1937年》。歌中,金海濱用那滄桑、悲涼、深沉、激情的聲音吟唱道:
那個世道,那座古都城壕,
就在12月13日侵入強盜。
陰霾的拂曉,揚子江水滔滔,
到處都是轟隆隆的槍炮。
那個世道,那些善良同胞。
就在12月13日陷入噩兆。
荒蕪的山坳,冷風吹月高高,
到處都是血淋淋的刺刀。
我們永遠不要忘掉,那年頭遇難的鄉親父老,
還有那一場恥辱,曾在我們心裡深深纏繞。
我們永遠不要忘掉,那年頭遇難的鄉親父老,
還有那一場烈火,曾在我們家園熊熊燃燒。
金海濱在《關於1937年》一文中寫道:
“每年日本人都會祭奠因為被美國投放原子彈而死去的日本公民,每年的這種活動都很盛大隆重,參加的人數都在50000人左右,而我們泱泱的中華大國,同樣是在為當年戰爭遇難或屈死的中國同胞舉辦祭奠活動的時候,參加的人還不及人家10%,所以我要說,我要寫。因為那一場發生在南京的人為災難,死的不僅僅是中國人,那是一個落後國家的一場血的教訓!”
房子倒塌了,可以重蓋;一代人倒下去,又一代人會站起來。在那日寇鐵蹄下的血腥歲月,中華民族抑或我們的祖輩與父輩是含著恥辱掙扎度日。而今天,我們這一代以及我們的後代,也註定要帶著傷痕的種子生存下去。
在世界崇尚和平相處、和諧發展的當今,重溫源於這些抗戰歲月的口號與歌聲,盼的就是讓我們共和國年輕的脊樑多一份挺拔,為的就是讓中華兒女曾經脆弱的心靈多一份堅強,如同當年抗擊日寇的大刀片上多一層鋼鐵,如同當年滿腔怒火的熱血兒女的心底多一雙雄鷹的翅膀。
永遠都不能忘記我們中國人的屈辱與災難!
當兵,就要苦練本領,保好家衛好國;當工人,就要勤奮工作,為國家多創財富;
當農民,就要種好莊稼,為國家多打糧食;當教師,就要教好學生,為國家多出人才;
當了國家幹部,就要真心對待老百姓,為政一任,造福一方……
如果真的這樣,那個列強還敢對中華民族逞兇逞狂?!
(文字摘自本人獨著《踏不滅的薪火》,2012年12月,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
![](http://timg.juduo.cc/2020/12/86544e5ace4949d4a34708848fa78a9b.jpg)
《踏不滅的薪火》
【作者簡介】:抗戰流亡史學者,非虛構代表作《踏不滅的薪火》(2012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由國家圖書館永久收藏,山東衛視據此拍攝抗戰紀錄片《山東流亡學生記》。